张心湜医者之心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难忘儿时的逃难回忆 一九四二年我在湖南出生,是家里的老大。当时父亲 已从军,我们家就跟着父亲的部队四处走。一九四九年父 亲所在的部队开始撤离,先到海南再到台湾,撤退路线跟 龙应台在她的著作《大江大海》中叙述的大致相同。人大 约从四岁起有记忆,我脑海中对儿时的回忆也都是那之后 的事;小时候我跟着父母在大陆颠沛流离,看到很多悲惨 的事情。 父亲隶属联勤兵工厂,撤退时部队跟眷属先搭乘兵工 厂装载机器的火车到广州。当时的局势很乱,有很多逃难 的百姓拼了命想挤上火车,车动不了,卫兵于是开枪扫射 。虽然母亲捂住我的眼睛不让我看,但还是可以听到中弹 者传来的阵阵哀号声,但乱世中自顾尚且不暇,谁有余力 救助他人? 到广州后,兵分两路,一路到贵州,一路去海南岛。 父亲本来是抽到贵州,但有个同胞不想到海南岛,于是就 跟他交换。这把母亲气死了,说为什么去一个荒岛!她因 此跟父亲大吵了一架,非要他换回来。但父亲说已经答应 了人家,不能变卦,母亲还为此哭闹许久。很久以后我们 才听说,跟父亲交换去贵州的那个同胞,后来没有撤退到 台湾。 记忆中,海南岛的日子安宁愉快,我们小孩子常趁退 潮去海边捡拾好大好大的海螺;但那时常常有人染上瘟疫 ,前一天还好好的人,隔天就死于瘟疫。半年后,中国人 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国民党部队再次撤退到台湾来。我 们是最后一批出来的。 一九五○年,父亲所在的部队抵达台湾,我们一家住 进高雄眷村,几年的动荡迁徙才画下句号。那年我八岁, 来台直接就读小学三年级。德国有研究,八至十一岁是塑 造一个人毕生人格的重要阶段,回顾我这一生,小时候住 在眷村的四年(八岁到十二岁),果然影响了我一辈子。 几年前有个连续剧《光阴的故事》收视率蛮高的,描 述眷村子弟的成长。剧中的眷村是砖造水泥屋,窗明几净 还有院子,主角奋发向上考取大学,还计划出国深造…… 这跟我的眷村经验相差十万八千里,我看不下去。 眷村分等级的,空军待遇最好,房舍漂亮不说,孩子 都准备将来送出国读书;我家是联勤兵工厂的眷村,生活 条件极差,住的是破烂的铁皮屋,后来才改建成半砖头半 铁皮的房子。在那样的整体条件下,眷村孩子不少走上歧 路,栽培孩子读大学是很多家庭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时我 母亲认为台湾地区根本是另一个荒岛,一直跟父亲吵着回 祖国大陆。 拳头打出一片天 但来台后最让他们烦心的,还是我这个闯祸不断的长 子。男孩子学话慢,而我更慢。母亲说我五岁才学会讲话 ,到台湾时还口齿不清。俗话说“从小看大”,在我身上 ,不善言辞这一项倒是没错。 我最大的弱点就是上台演讲,医生常需要在医学会中 发表论文,当主管还有许多需要上台致辞的场合,总花去 我许多时间准备。我一定是先写好讲稿背出来,上台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