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20.40
折扣购买: 袁宏道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ISBN: 9787305034894
革除冗员。旧政的一个弊端是冗员过多,乃至三四个人共为一阙,其中 有些人并无专门薪俸,“惟借公事渔猎里闾”,榨取百姓。而宏道则革除了 这一旧习,将其中少数清正明敏者配以专门俸禄,对另一些冗员则不派遣差 务,使他们不能任意搜括百姓,以至“终*兀坐,不能糊口,皆逃去归农” 。这种革除冗员的办法成效卓著,*到了后人的认同,如顾炎武在《菰中随 笔》中载龚子芎云:“一邑之中,食利于官者亡虑数千人。恃讼烦刑苛则得 以吓射人钱,故一役而恒六七人共之,若不生事端,何以自活?宜每役止留 一正副供驱使,余交罢遣,令自便营业。而大要,又在省事。事省,则无所 售其吓射,即勒之应役,将有不愿而逃去者,尤安民之急务也。”龚氏所言 ,其实即是宏道为官吴中时革除冗员的方法。 为政明敏朗彻。中道谓之“遇一切物态,如镜取影,即巧莫如吴门,而 终不得遁。故遁词片语而折,咄嗟狱具”。以往因为县府为政冗沓,等候决 断者久滞县城,致使衙署前酒家生意兴盛,而宏道主政后,由于决断迅速, 吴门谓之“升米公事”,因此,“署门酒家萧条,皆移去”。 宏道任吴县县令前后的一段时间,也是他高倡性灵,*富文学革新精神 的时期,这与其仕吴前后与同道的交游切磋有关。令吴虽然政务繁剧,但也 有同道相谊的欢愉,自云:“早说吴令烦苦,其实良朋相聚,亦是快事。” 一是与同年进士,同时铨选赴任的江盈科往还甚密。江盈科是宏道令吴期问 *为相得的朋友,也是公安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们情同手足,行则同舆, 食则比豆。政事之暇,经常酬唱赠答,宏道为官吴中时所作的《锦帆集》、 《解脱集》都由江盈科作序。二是在赴京候选期间,与当时的另一文坛豪隽 汤显祖结下了友谊。汤显祖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赴京上计。袁氏昆仲与汤 显祖、王子声等七人,在雪夜之中,围炉畅叙。汤显祖是一位**的戏曲家 ,同时又是一位志意激昂的正直文人,因为不肯附阿张居正而使科场穷老蹭 蹬;文学主张也与宏道相似,以抒写真情为务。尝云:“我朝文字,以宋学 士为宗,李梦阳至琅王牙,气力强弱,巨细不同,等赝文尔。”其后,宏道 为官吴中,他们仍有尺牍相往还,互相推挹,宏道作诗云:“徐渭饶枭才, 身卑道不遇。近来汤显祖,凌厉有佳句。”汤显祖对袁氏昆仲也有这样的评 价:“海若极服楚才,以为不可当。”又云:“时把中郎《锦帆》,案头明 月珠子,的白乐江靡。”三是辞官之后,与陶望龄曾作东南之游,在陶望龄 寓所阅徐渭《阙编》诗一帙,惊喜异常,“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 读,僮仆睡者皆惊起。”慨叹“不佞生三十年,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 ,是何相识之晚也。”为徐渭自出手眼,尽翻窠臼的风格所倾倒,为其诗文 中表现出的“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所震憾。徐氏作 品“一扫近代芜秽之习”,“有**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这 正是宏道的难觅知音。徐渭足宏道*为崇仰的明代文人,宏道曾写下了** 洋溢的《徐文长传》。 徐渭,山阴人,曾被胡宗宪招至幕下,掌管**。诗文书画俱佳,一生 意气豪甚。著有《徐文长三集》、《徐文长逸稿》、《徐文长逸*》、《四 声猿》、《南词叙录》等。徐渭长宏道四十七岁,宏道至越中,得其诗文时 ,徐渭已去世。钱谦益曾慨叹:“微中郎,世岂复知有文长!”陶望龄则将 他们比作扬雄、桓谭之间的关系。诚为知者善言。 这一时期,宏道与当时的文坛豪俊往还甚密,无论是对逝者的悦慕,还 是同道的激荡推扬,都对宏道思想的成熟,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至 此,晚明文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心会神契,徐、李、汤等已着先鞭, 宏道登坛振臂的时机已经成熟。 宏道性情疏放,画船箫鼓、奇花异*、酒坛诗社、青灯伴读是其心醉神 驰的生活内容。铨选之初和上任伊始他便大叹为官的苦经,其后*是一发不 可收拾,而成为这一时期诗文的主要内容,云:“吴令甚苦我:苦瘦,苦忙 ,苦膝欲穿,腰欲断,项欲落。”又云:“作吴令,无复人理,几不知有昏 朝寒暑矣。何也?钱谷多如牛毛,人情茫如风影,过客积如蚊虫,官长尊如 阎老。以故七尺之躯,疲于奔命,十围之腰,绵于弱柳。每照鬓眉,辄尔自 嫌,故园松菊,若复隔世。”“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为尤苦,若作吴令则 其苦万万倍,直牛马不若矣。”宏道叹苦的原因除了清高孤傲的性情难以适 应官场逢迎阿谀的现实而外,*主要的难处还在于这样的原因:“唯有一段 没证见的是非,无形影的风波,青岑可浪,碧海可尘,往往令人趋避不及, 逃遁无地。难矣,难矣。”个中详情宏道自己言之甚少,但中道在《行状》 中有这样的记述:“会吴中有天池山之讼,先生意见与当道相左,郁郁不乐 ,遂闭门有拂衣之志。”所谓“天池山之讼”,未见史乘详载,但宏道其后 在《袁无涯》的尺牍中有这样的文字:“花山公案何如?往*凡夫愿力过于 吴令,故成毁顿异。但宝地既复,则当平气处之。”据王鏊《姑苏志》卷八 《山》上:“花山,旧名华山,去阳山东南五里。……山半有池,在*嵫, 横浸山腹,逾数十丈,故又名天池山。”可见,天池山之讼是关于“宝地” 的归属问题,宏道为此曾专门“以勘地而往”,处理此事;但是与“当道” 者意见相左。这无疑是宏道速速去吴的重要原因。万历二十四年(1596)二月 家中又来信说詹氏病危,詹氏对宏道恩同怙恃。这年三月,宏道曾因此陆续 两次上《乞归稿》,但均未获准。八月,他又不幸染上疟疾,痛苦异常,几 至骨瘦如戟,奄奄一榻,前后达六个月之久。令吴及患病期间,衙斋荒寂, 唯有王樨登、曹子念时常过往晤谈,宏道谓之“奇谈逸语,驱却两年尘土肠 胃”。在宏道患病的这一年除夕,王樨登、门客方文馔,与袁宏道一起守岁 ,袁、王、曹三人吟诗互答,使宏道的心灵*到了很大的慰藉。 …… P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