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硅合金共晶生长与沉淀强化

铝硅合金共晶生长与沉淀强化
作者: 孙瑜|责编:刘冉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77.42
折扣购买: 铝硅合金共晶生长与沉淀强化
ISBN: 978703070231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章 概述
  Al-Si二元合金属于简单共晶型合金[1],如图1-1所示。共晶转变温度为577℃,其成分为12.6%Si(质量分数),室温下只有α(Al)和β(Si)两相。α相是 Si溶于 Al的固溶体,在577℃时 Si在 Al中的溶解度为1.65%,在室温下仅为0.05%,α相的性能与纯铝相似,故也称铝相;β相是 Al溶于 Si的固溶体,其固溶度极小(一般忽略),其性质与纯硅相似,又称硅相。工业上应用的铸造 Al-Si主要有亚共晶型、共晶型及过共晶型,其中亚共晶型(如 A356,Si:6%~8%)Al-Si合金具有良好铸造性能和力学性能,应用极为广泛,其研究与开发一直受到关注。
  图1-1 Al-Si二元合金相图
  1.1 Al-Si合金共晶凝固
  1.1.1 Al-Si合金共晶凝固特征
  正常凝固条件下, Al-Si合金共晶组织为非规则共晶。由于 Si相为小平面相,具有强烈的生长各向异性特点,在生长过程中共晶两相的位置不能进行光滑调整。同时,晶体生长方向受传热条件的控制作用不明显,晶体学各向异性是决定生长方向的关键因素。此外,依据合金成分不同或凝固条件变化,可获得部分或全部共晶结构[2,3]。
  定向凝固研究表明,未变质 Al-Si合金,(α+Si)两相共生生长的固-液界面前沿是非平面的, Si相为领先相,突出于生长界面并伸入液相中,生长界面是非等温的,具有明显的棱角的小面形貌;同时受杂质元素或生长条件的影响,容易产生侧向分枝。因此,领先的 Si相构成了共晶(团)晶粒的骨架,整个共晶(团)晶粒的形状取决于领先相在各个方向的生长情况[4,5]。由于领先的共晶 Si相生长速率大于共晶α相的生长速率,在其生长过程中,可贯穿到相邻的共晶(团)晶粒或枝晶α-Al相中,使得最后凝固的共晶晶界以及共晶与初生枝晶α-Al的(亚共晶成分)晶界相互交错穿插,无法判断真正的晶界。因此,在普通光学显微镜(OM)下,只能观察到共晶组织的总体特征,无法判断共晶(团)晶粒大小、数量及形态,这为深入研究共晶(团)晶粒的形核、生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尽管透射电镜(TEM)可以详细分析两相之间的位向关系,但由于观察的视场范围很小,很难全面地反映共晶两相结构特征。
  Al-Si二元合金和 Fe-C二元合金同属于小面-非小面类型的共晶合金,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结晶学特征。 Fe-C二元共晶合金利用杂质元素在晶界上的偏聚,使用适当的腐蚀剂,可以观察到 Fe-C共晶团[6]。理论上讲, Al-Si两相共生生长同样应该形成共晶(团)晶粒,为了观察 Al-Si共晶团,人们做了许多努力,遗憾的是并没有获得成功。长期以来, Al-Si共晶(团)晶粒研究一直困扰着人们。
  1.1.2 Al-Si合金共晶形核
  Al-Si共晶转变发生在凝固的最后阶段,其数量、形态以及分布不仅影响合金力学性能,同时显著地影响微观组织缺陷的形成,尤其是缩孔、缩松。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共晶凝固过程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分歧,深入这方面的工作,有利于获得高品质的铸造合金材料。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Dahle等[7-12]对亚共晶 Al-Si合金从共晶转变开始以及随后不同的时间内实施液淬,考察了共晶形核及生长过程。结果表明,在共晶凝固较短的时间内(共晶转变开始到液淬的时间为19 s),共晶形成从模壁开始,并有向内生长趋势;但在随后的共晶凝固过程中,共晶的形核、生长相对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枝晶间液相。随后,他们进一步的工作是基于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图像的分析。对于未变质亚共晶 Al-Si合金,共晶可以直接形核生长在初生的枝晶α-Al上;而变质的合金,共晶形核与变质元素的加入量有关,加入量较低(70~100 ppm①)时,共晶形核、生长发生在枝晶间熔体中异质形核,形成独立于初生枝晶α的共晶(团)晶粒;当加入量达到500 ppm时,共晶又直接形核、生长在初生的枝晶α-Al相上。另外, Stuart等[13]以高纯和工业纯 Al-10%Si合金(未变质)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液淬(在共晶转变期间)工艺和正常凝固(平均冷却速率为1.5℃/s)的条件下,比较了宏观和微观组织特点。结果表明,工业纯合金组织中几乎观察不到共晶团,而高纯合金能观察到一定数量的共晶团。他们认为,在工业纯合金中,可能存在大量的异质晶核(杂质的存在),合金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共晶(团)晶粒并相当细小,使得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没有办法观察;相反对于高纯 Al-Si合金,由于熔体中异质晶核的数量较少,共晶(团)晶粒的尺寸较大,容易观察。但没有直接给出相应的证据和明确的解释。
  众所周知, Al-Si两相共生生长时, Si为先导相, Al-Si合金共晶形核的本质是 Si相形核,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合金中微量的 P对 Si相形核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 P在铝合金中以 AlP的形式存在,其晶格类型与晶格常数(5.42×10.10 m)可以作为 Si相的理想晶核,在工业生产中 P细化初晶 Si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工艺。 Shankar等[14]借助于 TA(热分析)、SEM(扫描电镜)、TEM(透射电镜)等技术,详细研究了超高纯 Al-7%Si合金的共晶形核问题。基于计算相图,在575℃左右,存在一个不变的 L→αAl+β-(Al, Si, Fe)+Sieut三相平衡,同时, TEM观察及相应的 SAD(选区衍射花样)进一步表明:初生枝晶α-Al相作为富 Fe相的形核衬底,共晶 Si则形核在富 Fe相上,随后发生(α+Si)两相共生生长。并明确指出, SEM和 TEM的观察都没有发现 AlP作为共晶 Si形核衬底,间接否定了 P作为共晶 Si相的作用。同样,Heiberg等[15]通过定向凝固对356合金(未变质)共晶转变的瞬间实施液淬,结果表明,在固-液界面的前沿(液相)共晶(团)晶粒中,电子探针测得富有较高 Fe、Mg等合金元素,直接或间接说明了共晶形核与合金中杂质元素有关。
  1.2 Si晶体的微观特征及其生长
  1.2.1 Si相的晶体学特点
  Si晶体属于面心立方晶格,具有金刚石结构[6,16]。虽然属于小平面相,但其{111}密排面的 Jackson因子数并不高。 Jackson因子α=L0/KTE×η1/ν。式中, L0为单个原子相变时的内能改变,可以近似地看成相变潜热; K为玻尔兹曼常数; TE为相平衡温度; L0/KTE为单个原子的相变熵,硅的相变熵 L0/KTE=3.56;η1/ν取决于晶体的结构和界面指数;ν为晶体内一个原子的近邻数,即配位数;η1为原子在晶面的邻近数,它取决于界面的取向。硅的{111}面的取向因子最大,即η1/ν=3/4,因而α{111}Si=2.6772。而{110}面和{100}的取向因子η1/ν分别为1/4和2/4,因此α{110}Si=0.89<2,α{100}Si=1.78<2。所以只有{111}面为光滑界面,而其他均为粗糙界面。因此, Si晶体处于小平面生长与非小面的界线位置上,同 Bi、Sb相似,属于边界材料,这类边界材料具有以下两个特点[5,17,18]:
  (1)在晶体的平衡凝固界面上存在原子尺度的生长台阶(由缺位原子和附加原子组成),而不是绝对光滑的。
  (2)当晶体在平衡凝固温度以下凝固时,随着冷却速率提高,凝固界面上固有生长台阶的密度增大,即发生界面粗糙化转变,并表现为从各向异性生长向各向同性生长过渡。
  因此,由于 Si的晶体学特点,在不同的凝固条件和成分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生长行为和形貌特征。基于定向凝固技术, Day和 Hellawell详细研究了凝固条件(生长速率 R,温度梯度 G)与 Al-Si共晶微观组织的关系,如图1-2所示[1]。当生长速率 R<5μm/s时,温度梯度(G)足够大,区域 A所对应的组织为(a),共晶 Si形貌为无规则的厚片(块)状,生长界面为平直的等温面,共晶体中的部分 Si晶体并不是相互连接的,其表面包含{111}面的生长孪晶。在区域 B,共晶 Si的形貌取决于温度梯度(G),当 G接近 A区时,其形貌特征为棒状,断面为颗粒状,具有〈100〉的择优生长方向,见图(b);随着温度梯度(G)下降,共晶 Si形貌呈板片状且侧面分枝的倾向,具有四重对称的特征,见图(c);进一步降低温度梯度(G),即图中(B+C)区域,共晶 Si为板片和无规则针片状混合组织。随着生长速率(5μm/s<R<400μm/s)进一步增大到区域 C,共晶 Si形貌呈无规则的针片状,见图(d),即通常铸造条件下共晶 Si形貌特征。当生长速率进一步增大,即区域 D,超过400~1000μm/s时,共晶 Si由板片状转化为细小的纤维状,所对应的组织见图(e),即通常所说的激冷变质。以上研究表明,凝固条件对共晶 Si形貌的影响极为显著。
  图1-2 生长速率及温度梯度与 Al-Si合金微观组织关系[1]
  1.2.2 片状共晶 Si的生长机制
  1.孪晶面凹角生长机制
  凹角生长机制最初是由 Stranski提出的,只要奇异面上有凹角存在,就能像位错的露头一样,在凹角处不断产生台阶,促进奇异面的生长[18]。对于金刚石结构的晶体,其惯态是多面体,孪晶面的露头处存在三个凹角和凸角,分别为219°和141°,见图1-3(a)。凸角对长没有贡献,但凹角处二维核优先形成,由晶面生长的淘汰律可知,最后凹角越来越小,形成具有6个凸角的多面体,此时晶体将无法长大。由此可知,凹角生长机制要求在生长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就要求凹角永不消失。后来 Hamilton和 Seindensticker提出了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孪晶面,才能使晶体按凹角机制不断生长,见图1-3(b)[1,18];当Ⅰ型凹角(141.5°)处形成一层晶体后,新的晶体层与凸角构成新的Ⅱ型凹角(109.5°),即Ⅰ型凹角与Ⅱ型凹角不断交替,相互依存,永不消失,如此不断重复的凹角使得晶体能持续生长。关于凹角生长机制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是道森(Dowson)在低饱和度的溶液中获得的 n-C100H202晶体,观察到每片晶体中都存在孪晶,同时在最快的生长面上观察到有孪晶产生的凹角。 Billig等在锗枝晶的生长中也观察到类似的结果,后来许多学者用孪晶面凹角生长(TPRE)机制来解释片状共晶 Si的生长行为[1,18]。
  图1-3 孪晶凹角生长机制[18]
  Kobayashi和 Hogan从晶体几何学角度和界面能最小原理出发,论证了片状的 Si晶体形核和生长机制[1,19]。他们认为,先由两个四面体(Si原子按一定的方式排列)构成八面体形成临界晶核,见图1-4(a);临界晶核一旦形成,熔体中的 Si原子可以附着其表面, Si晶体开始生长,为了符合界面能最小原理,可看成用{111}去截取两个棱角,即形成{111}孪晶面,见图1-4(b);当出现两个或更多的{111}孪晶面时,诱发 Si晶体以 TPRE机制生长,图1-5形象地描绘板片状的共晶 Si分枝特征。
  基于 TPRE机制, Shamsuzzoha和 Hogan等[20-22]进一步解释了片状 Si的生长模式,如图1-6所示。Si晶体的内在缺陷(孪晶)平行于片状 Si的表面,在 Si晶体生长末端是由(111) A和(111) B形成孪晶凹角,熔体中的原子优先附着在凹角内,使得 Si晶体在112方向上快速生长,形成片状的形貌特征;同时,孪晶的作用可使得片状共晶的{111}惯性面形成70.5°(或109.5°)的大角分枝。
  图1-4 孪晶核的形成过程[1]
  图1-5 片状 Si的分枝特征[22]
  图1-6 片状 Si晶体生长及分枝的位向关系[21]
  尽管在片状的共晶 Si中发现孪晶,但许多研究者[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