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村的暖心书记:伊学义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传承好家风 在中国广阔的东北地区 ,有着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 居地、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 称延边州),这片土地位于 美丽的吉林省东部,地处中 、俄、朝三国交界,东与俄 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南隔 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 江道相望,下辖六市两县。 安图县正是延边州下辖 两县中的一个县,位于延边 州西南部,处于长白山腹地 ,素有“长白山第一县”之美 誉。闻名遐迩的长白山主峰 及天池瀑布就在安图县南部 。 美丽的安图不仅是边境 县份、少数民族地区,也是 我国革命老区。 抗日战争时期,安图县 松江镇的伊广泰和刘俊梅夫 妇冒着生命危险将前来投奔 的远房亲戚和他的一名战友 藏在家里,帮助他们成功躲 避日军的追捕。这位远房亲 戚是抗日游击队队员,他和 战友和组织失去了联系,在 伊广泰和刘俊梅夫妇家一待 就将近半年。 新中国成立后,伊广泰 和刘俊梅夫妇无力供儿子伊 明启读中专,那名做过抗日 游击队队员的亲戚得知后, 每月寄来生活费供于伊明启 读书。伊明启得以实现梦想 ,成为一名光荣的工人,与 樊淑春组成家庭。 1967年7月,这个工人家 庭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他 就是伊学义。伊学义上有一 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虽然家 庭条件算不上富裕,但他们 不愁吃穿。 在伊学义儿时的记忆里 ,爷爷奶奶和父母是心地善 良、乐善好施的典型代表。 爷爷奶奶帮助抗日游击 队队员的故事,是伊学义听 来的。在二老一生的善举中 ,这件事让伊学义印象深刻 ,他们的助人故事远不止于 此。 20世纪70年代,我国还 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 生活都很困难,需要凭票购 买物品。那时伊学义一家住 在镇上,距离县城近300里 。邻居赵大爷家的大女儿被 县纺织厂招录了,纺织厂要 求工人自带行李住集体宿舍 。赵大爷家有6个孩子,全 家都是农民,经常吃了上顿 没下顿,生活极其困难,穿 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家 里根本没有钱给大女儿准备 被褥行李。因为家里买不起 行李,大女儿只能在屋里哭 泣。伊学义爷爷奶奶听说了 这件事,用自己家的布票和 钱购买了棉花和布,奶奶在 煤油灯下忙活了一晚上,将 一套做好的全新被褥送到了 赵大爷家。现在生活条件好 ,买一套被褥不算什么,但 在那个年代这不是一件容易 做到的事。伊学义一家人口 并不算少,虽然不愁吃穿, 但在那样的经济条件下,爷 爷奶奶能额外买被褥送给邻 居实属不易。虽然伊学义已 上学,姐弟三人晚上也只能 盖同一床被子睡在光溜溜的 炕席上,那床被子不知盖了 多少年,布满了各种不同颜 色和形状的补丁。 虽然自己家也不算富裕 ,但伊学义的爷爷奶奶想都 没想,就帮赵大爷一家解开 了窘迫的困境,帮了他们一 个大忙。 爷爷奶奶乐于助人的品 质,在伊学义的父母身上得 到了继承和发扬。 20世纪60年代,伊学义 家所在的村庄迎来了很多上 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来 自上海,大多只有十六七岁 。从大城市来到农村,他们 住的是村中的集体户,吃的 是玉米等粗粮。对来自城市 又年轻力壮的青年们来讲, 吃这些粗粮,不只是吃不好 ,更是吃不饱。 伊学义的父亲是新华书 店的售货员,经常送书下乡 。刚好,这些上海的知识青 年都喜欢看书,一来二去, 他们就和伊学义的父亲认识 并成了好朋友。农村的生活 条件本就不好,每年寒冬腊 月,集体户就断了粮,七八 个小青年便住到伊学义家里 ,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晚 上睡觉挤在一个大炕上,把 他们家攒了三年的存粮都吃 光了。 伊学义家成了这些上海 知青的避风港,也成为他们 在东北的第二个家。直到如 今,那几个上海知青还与伊 学义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虽然伊学义的父亲已经去世 ,但他们每年都会回东北看 望伊学义的母亲。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