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88
折扣购买: 胡桃中的世界
ISBN: 9787505755109
著者简介 涩泽龙彦(1928—1987),小说家、幻想文学翻译家、美术评论家。他自主翻译萨德侯爵、巴塔耶等作家的作品,致力于将西方社会中的文化与思想暗流介绍给日本学界,自己也进行充满暗黑色彩的幻想文学创作,被誉为一代暗黑美学大师。 译者简介 焦阳,学生时代主攻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现为自由撰稿人、兼职译者。
石头的梦 老普林尼编纂的《博物志》共有三十七卷,其中我最喜欢且反复阅读的一卷是最后一卷,也就是以宝石为主题的第三十七卷。据作者说,之所以将宝石放在最终卷,是因为宝石以最高级的方式展现了自然的崇高,宝石正是自然之美的精粹。 恐怕现在的繁忙社会中,已经不再有人白费时间阅读老普林尼等人的著作了。就我而言,也没有闲暇作为这位罗马文人的笔,将这些与科学的真实毫无关联可言的庞杂的奇闻轶事收集在一起逐个整理。但是我随手翻开了最近由Les Belles Lettres 出版的拉丁语和法语对照的双语版,在其中发现的内容与现在的需求完全无关,甚至可以说,书中的内容越是“无用”,越是能够令我认识到,阅读这种包含秘密的书籍会产生强大的愉悦感。正如瓦莱里·拉尔博所说,读书也许就是一种“无罪之恶德”吧。说到这里,我注意到第三十七卷《宝石》的第三章中有如下内容: ……接下来这块传言中十分有名的宝石,是与罗马人战斗过的皮洛士王的宝石。那是一块玛瑙,可以看到表面有九位缪斯与手执竖琴的阿波罗的身姿。缪斯们被描绘为手执各种物品的姿态,但这些并不是出自人手的描绘,而是自然生出的宝石纹理看上去如此。( 后略) 从宝石的截面中看出各种物体的形状,这并不算是一件稀罕事。《和汉三才图会》的“玛瑙”一项中提及“其中有人物、鸟兽图案的最珍贵”,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西洋,在日本也自古以来广为人知。当然,自然并不会在石头表面绘制有意义的形象,将其理解为有意义的形象的是人类的想象力,也就是所谓的“类推之魔”。我所写的虽然是“石头表面”,但不如说是石头诞生时被封入石头内部的、被隐藏的形象,在石头被人们一分为二或被打磨时偶然浮现在表面,也许这种说法更接近真相吧。由于偶然,类似的奇迹广为人知;奇迹一旦出现,它的专制力量就会限制人们的想象力。罗夏墨迹测试的图像一旦被我们认知为“花”,以后再怎么看它,都看不出除花以外的其他东西了。无意义的形象就这样打开了梦中世界的大门。想象宛如被镜子映出一般,浮现在石头表面。就像加斯东·巴什拉在《大地与休息的梦》中所言,“存在的胚胎就是梦的胚胎”。 “如果你在必须描绘一幅风景的时候观望由各种石头组成的杂乱石壁,你就会在石壁上看出充满变化的山、河、石头、树、荒原、山谷、山丘等等吧。有时甚至可能看到上面有战斗的场景、人们激烈的动作、微妙的面部表情、衣服与许多其他事物。”这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在《手记》(现藏于法兰西学术院)中写下的内容。二十世纪的画家马克斯·恩斯特曾经原封不动地引用这段文章,讲述他通过自身经历过的相同幻觉体验,发现摹拓法(frottage)的经过。也许古代人发现“有图案的石头”时产生的兴趣,与这些画家偶然发现时所感受到的喜悦即类推的兴奋是很接近的。 * 关于“有图案的石头”,巴尔特鲁沙伊蒂斯的《错觉:形态的传说》(1957年)与罗歇·凯卢瓦的《石之书》(1970年)等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令人好奇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了解自古以来人们对石头寄托了多么大的幻想,他们的想法究竟有多么古怪。中世纪的石谱经常直接引用我刚才提到的老普林尼的“皮洛士王的宝石”一节,但是普遍认为宝石的产地是印度。在中世纪的石谱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法国雷恩的主教马尔伯德(Marbodius of Rennes)撰写的《石谱》。他将东方的传说与以《圣经》为基础的基督教传统相融合,并且从中看出寓意,将其全部归结为神的力量。这一点在当时的动物志、植物志和石谱中全部一致。大阿尔伯特在书中提到了“有图案的石头”的形成原因,他认为星星的影响最为重要。但这终归是占星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与魔法和炼金术繁盛的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的精神环境相关。蓬波纳齐与卡尔达诺等自然哲学家、斯卡利杰尔与阿格里科拉以及格斯纳等人文学者、矿物学者和博物学者,曾各自留下关于“有图案的石头”的记述,并且以自己的风格解释了图案出现的原因。这些不一定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完全一致,反而越来越倾向于奇异的魔法象征。 当时十分有名的东洋学者雅克·加法雷尔,是路易十三的宫廷祭司,也是黎塞留枢机的图书管理员。他的《波斯人的护符雕刻奇闻》(1629 年)可谓这一领域最令人惊讶的一部作品。其大胆的占星学式学说甚至被索邦大学要求部分修改,可见其作品所呈现的异端感。加法雷尔受到帕拉塞尔苏斯的占星医学影响,他在其庞大著作的第五章中论述了gamahé 这种不可思议的石头。gamahé是帕拉塞尔苏斯的《明智的哲学》第一部第六章中出现过的名称,据作者说这是天的精灵自己刻的石头,可以像贮藏瓶一样储存天体的力量和效能,是一种灵石。医生可以将它储存的力量注入患者体内,从而简单地治疗患者。不仅是身体上的疾病,连被恶魔附身、不信神等精神疾病也可以治愈。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护符,加法雷尔将其与“有图案的玛瑙”视为一类物品。对宝石护符的信仰起源于古代亚历山大里亚的诺斯替主义,它与中世纪石谱的传承相结合,在帕拉塞尔苏斯所处的时代非常流行。就连佛罗伦萨的费奇诺也认为物体可以收集普遍的灵魂的一部分,可以说当时魔法式思考盛行的程度令我们惊讶。 依据当时自然哲学式的思考方式,石头和矿物是活着的,会在地下成长、生病,甚至衰老死亡。因此它既受到星星的影响,也受到周围土壤的影响。“黄金在土中像松露一样成熟,但是达到完全成熟需要数千年。矿物学者将身心都献给了地下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比起在河底发现的黄金,在深坑中的黄金更有价值。”这是巴什拉在《大地与意志的梦》中写下的片段。就连对炼金术持怀疑态度的贝尔纳·帕利西也相信,矿物像生长在地上的果实一样可以成熟,完全成熟后会变成美丽的颜色。帕拉塞尔苏斯认为,长期埋在土中的异教徒的古钱币会渐渐变成石头,如果不将它放在适合金属生长的、恰好的矿物环境中,它的性质就会恶化。加法雷尔的gamahé 也一样,它会与星星感应,吸收星星投下的光线成长,是活着的灵石。 “有图案的石头”几乎全部被十六及十七世纪的两位大博物学者记述并分类。其中一人是博洛尼亚大学教授、意大利人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另一人是我曾多次介绍的阿塔纳修斯·基歇尔,他出生于瑞士,是耶稣会成员兼罗马大学教授。 “海是宇宙的一面诚实的镜子”; “时钟的齿轮装置是恶魔的工坊”; “宇宙是一个苹果,人类是它的种子”; “矿物像生长在地上的果实一样可以成熟,完全成熟后会变成美丽的颜色”; “世界是神之手撰写的一本巨大书籍,这本书中的所有事物可化为一种语言,所有语言都有充分的含义”…… ··· ·呈现强烈的涩泽龙彦个人风格,“形象的博物志”写作的新起点 日本异色美学大师、鬼才涩泽龙彦从个人趣味入手,将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凝结为十三篇独辟蹊径的文化散论。 ·撷取丰富偏奇的元素,旋转人类文明的万花筒 作者从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选取有趣的元素,涵盖炼金术、怪物学、纹章学、永动机、幻想建筑等诸多话题,从中折射出人类历史上以一贯之的心理倾向。 ·以旁征博引的行文勾勒出另类的思想演变脉络 无论是古罗马的博物学家、十六世纪的宫廷医生,还是二十世纪的先锋艺术家;无论是航海日志、幻想文学,还是庭园设计,都被作者信手拈来熔炼于一炉,在看似无关的意象之间,勾勒出富有涩泽龙彦趣味的另类思想谱系。 ·收录正文插图四十余幅,另有精美辑封页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