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传(评说康熙重臣名臣廉臣)

陈廷敬传(评说康熙重臣名臣廉臣)
作者: 编者:任茂棠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29.50
折扣购买: 陈廷敬传(评说康熙重臣名臣廉臣)
ISBN: 9787203089575

作者简介

任茂棠,男,原籍河北省定兴县,1929年生,195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和中国近代史、三晋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曾任山西历史学会副会长、山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述有:学术论文近30篇;《中国近代史新编》(合著),主编《晚清政治散论》、《中国革命史》、《山西历史人物》、《山西历史文化丛书》(参编)等。现正参加《陈廷敬传》的编写工作。

内容简介

关于陈廷敬对康熙帝的影响,有的清史学者认为 :“陈廷敬与康熙帝之间这种密切的政治关系,在一 定程度上深刻影响着清朝政治的发展。”②笔者** 同意这一见解,现结合有关史料进一步论述。 前面已经提及,康熙帝即位之初,清朝*高统治 集团内部守旧势力有所抬头,加之鳌拜集团的擅权, 原来顺治帝确定的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国策有 所动摇。因此,当时许多汉族大臣,尤其是那些在经 学研究上有所造诣的人,极力想改变这种局面。他们 有的给朝廷上书,请求“皇上隆重师儒,兴起学校。 畿辅则责成学院,各省则责成学道,使之统率士子, 讲明正学,非六经语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 讲”③。他们把儒学作为“正教”,要求由皇帝下旨 ,“非六经语孟之书不读”。不仅如此,他们还十分 懂得,提倡儒学,把儒学作为治国之本,**有效的 办法就是要想方设法使当今皇帝本人学习儒学,信奉 儒学。所以,有的大臣从康熙即位那年开始,就不断 地给皇帝上书,要求及早恢复经筵*讲制度,以便使 少年的康熙帝尽快系统地学习儒学。据《圣祖实录》 载,从康熙帝即位到康熙八年,上书要求皇帝开设经 筵*讲或制订自学计划的人,先后就有工科给事中王 *高、福建道御史王鼐、吏科给事中蔺挺达、内弘文 院侍读熊赐履、福建道御史李棠、贵州道御史田六善 、兵科给事中刘如汉等人。 在他们的奏疏中,有的说:“君德关于治道,圣 学尤为急务”①;有的说:“皇上躬亲大政,天心之 眷顾方殷,祖宗之付托至重”,自应“讲求经史,研 穷义理,……如五经、四书,皆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 。惟通经而后明理”②;有的说:“伏愿皇上朝夕讲 贯,证诸六经之文,通诸历代之史,以为敕政出治之 本”③。在他们看来,只有使这位年轻皇帝系统学习 儒家经典,掌握了内圣外王之道,才能巩固清朝以儒 学为治国之本的国策,才能巩固清朝的统治。同时这 些大臣们也自然会考虑到,康熙帝尚在少年时期,其 可塑性很强。如果能够使他对学习产生兴趣,他们的 目的会达到的。果然,也就是前面已叙述过的,少年 的康熙帝,年龄虽小,却志气不小,有着很高的政治 抱负,在他亲政不久,便开设经筵*讲,物色了一批 学有专长的学者为经筵*讲官,开始了他勤奋学习儒 家著述的过程,而这些经筵讲官和*讲官们,也就开 始了用儒家学说塑造这位皇帝的过程。 康熙帝的*讲,开始于康熙十年(1671)确定的* 讲制度,次年正式开讲,康熙二十五年四月(1686)停 止*讲,总共讲了十四年。也就是说康熙帝从十九岁 开始听讲,发愤学习,一直到三十三岁,整个青壮年 期间都在努力学习中。*讲中,*讲官们分别讲解了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尚书 》、《易经》、《诗经》和《通鉴纲目》。在此期间 康熙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儒家经典,还在师友们的影响 和帮助下,自学了儒家和程朱理学的许多著述。在* 讲的过程中,康熙帝多次对讲官们进行赞扬和奖赏, 并表示自己深*教育。例如,康熙十六年三月初九* ,讲官喇沙里、陈廷敬、张英进讲《通鉴纲目》,讲 毕,康熙谕曰:“览尔等所进讲章甚为精详,实于学 问政事大有裨益。”①该年九月初六*,喇沙里、陈 廷敬等进讲《孟子》“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之 后,康熙帝在懋勤殿谕曰:“尔等每*进讲,启导朕 心,甚有裨益,嗣后天气渐寒,特赐尔等及同进讲官 叶方蔼貂皮各五十张,表里缎各二匹,以示朕重道崇 儒至意。”②正如陈廷敬在进呈《刊完*讲四书解义 疏》中所写:“(康熙帝)凡在六经诸史,靡不极意研 精;至于四子之书,实备百王之道。比年以来,次第 进讲,历寒暑而罔间,积*月以成编。固已体验于宸 衷,抑且发挥于政治。”③儒家学说已被康熙帝吸收 ,并且已经用于政治实践,说明进讲早就有了实效。 经过多年以来*讲官们的努力,康熙帝终于被塑造成 一位“治道在崇儒”①的皇帝。康熙崇儒,特别尊崇 程朱理学,他不仅命人编纂多部理学著述,还将朱熹 正式升配孔庙,尊崇为十一哲。与当时的封建政治和 封建经济统治相适应,推崇程朱理学便成为清王朝的 国策。P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