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济南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济南掌故/济南历史文化读本
ISBN: 9787548803225
。。。
由于济南南面多山,地势南高北低,夏季有时雨量过多,山洪暴发, 就会一直灌向城内,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从清朝末年, 根据山水冲坏围子墙的教训,先后兴建了几条排洪沟(山水沟)。 一般城市都有排洪沟,但都是把从郊外流下来的山洪,直接从郊外排 走;而济南绝大部分排洪沟却是导水穿过围子墙,进人城关,然后分别使 之进入附近河流。这也是济南的一个特点。其中从南往北,主要有以下几 条较大的排洪沟: 一是永靖门(东围子门)与永固门(东舍坊围子门)之间的“巽安门”, 俗称“铁箅子”,又叫“闸口”,在济南东关南仓街附近。它是在围子墙 上开的发券门,门洞比城门略小,中间安装了许多根小碗口粗细的铁柱子 ,“以铁栅代门”。门外有用石头修筑的拦水坝;门里是石头铺成的“水 簸箕”。山洪下来之后,流经“铁箅子”一直往北,进入现在的东关山水 沟,经奎垣街、莪雅坊桥下,由海宴门(菜市围子门)出去,流入小清河。 二是永固门(东舍坊围子门)内,由东向西,经红墙庙街、风鸣街口、 斜桥一带,一直到岳庙桥的排洪沟。现在沟的遗迹虽不太明显,但是红墙 庙街一带,街道特别宽阔,两边住房都建在高处;中间经过几道沟、桥, 最后和岳庙前面的沟连在一起,从这里可以通过暗沟流入南门护城河。 三是岱安门(南围子门)里偏东,一路从广胜街到凤凰嘴、十方院、万 仞坑(现改名为十方院街)到岳庙桥;另一路,从佛山院街、德胜街口、离 明街口到岳庙桥两道排水沟。它的特点是,有的地方是明沟,露出地面, 沟上有桥;有的地方是暗沟,在房子下面;最后一齐流人南门外护城河。 现在这两道沟也都有遗迹可寻,从南往北,十方院、旧万仞坑和佛山院街 、蒋家胡同口、离明街口等处,路旁高低、大小不等的石桥依然可见。特 别是原来东岳庙(庙址在现在南门外副食品店一带)前高大的石桥,在南门 外大街没有展宽以前,是十分清楚的。 四是从岱安门里朝山街南头往北,南端有一段明沟,向北则全是暗沟 ,一直到正觉寺街东头向西,经过原来的新桥街,由后帝馆街口,泄入南 门外偏西的护城河。这条排水沟,在正觉寺东头和现在的南门市场一带整 修以前,它的来龙去脉,也还是比较清楚的。 五是现在山东省中医院西墙外面的排洪沟。过去这里围子墙上也有用 铁栅代门排水的“铁箅子”。山洪下来,一直向北流,进入原来的南关山 水沟。山水北流,经过水潮庵(庙名)门前(这里原有半人高的防水石墙), 分为两股:一股水向北经后营坊街西口(墙上旧有放闸板防水的石槽)、尚 志堂门前、马跑泉,流人现在趵突泉北路的护城河;另一股水流经趵突泉 内往北,经过大板桥、小板桥进入西门护城河。而后两股水经护城河由济 安门(小北门)再穿围子墙出去,流人小清河。解放初期,曾在沟南修建过 一座小型拦水坝,名为“离明坝”,把原来的山水沟改为暗沟,铺管泄水 。后来被山洪冲毁,才在省中医院西墙外,把沟改向西流;同时把原来的 山水沟加宽加深,改为马路。平时行车,山洪下来时,可以直接向北排人 护城河。 除去以上经过城关的五大排洪沟外,也还有几道直接从围子外流走, 不进人城关的排洪沟: 一是永固门(即东舍坊围子门)外约二里的地方,从明末以来就有一座 “仙人桥”,又名“灞望桥”。桥下沟深三丈;桥长两丈,宽约丈余。它 既是东南乡人民进城的必经之路,也是为了夏秋雨潦时,接受从千佛山东 佛慧山、开元寺下来的山洪,所以清朝曾几次重修。现在桥早已没有,但 在山东电影制片厂东面有一条自南而北的大沟,一直经过山东建筑学院门 前,而后顺着建筑学院西墙蜿蜒北去,这条水沟,当为原“灞望桥”沟的 遗迹。 二是现在山东大学医学院西墙外的排洪沟; 三是原济南毛巾厂后面的排洪沟; 它们都经过杆石桥、林祥桥和英贤桥的围子壕(英贤桥下即“锦缠沟” )向北,一直到北坛,而后流人小清河。 过去有了这样几道排洪沟,才能保证山洪及时宣泄,不致酿成巨灾。 济南解放初期,人民政府还没来得及全面考虑和采取有效的排洪措施,忽 然一次大雨滂沱,山洪暴至,已经溢出了围子壕,地势较低的林祥桥上的 交通,立时受到威胁。当时人民政府出动公安战士和交通警察,站在桥上 齐膝深的水里,拉起手来,保护来往过桥的行人。后来城建部门才从岱安 门(即南围子门)外、山东工业大学以西,利用原来的围子壕,挖了一条由 东往西的排洪沟,较之原来的壕沟更宽更深,两岸均用石条砌起,经杆石 桥一直往北,使水流向北坛。这样,即使再有山洪下来,也不会进入城关 ,确保了济南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原来通向城关的几道排洪沟只是偶然 有用,早已起不了,也不需要再起原来设想的排洪作用了。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