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 胡适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1.50
折扣购买: 中国哲学简史
ISBN: 9787516814420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第一篇 导言 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 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 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作哲学。”例如 行为的善恶,乃是人生一个切要问题。平常人对着这 问题,或劝人行善去恶,或实行赏善罚恶,这都算不 得根本的解决。哲学家遇着这问题,便去研究什么叫 作善,什么叫作恶;人的善恶还是天生的呢,还是学 得来的呢;我们何以能知道善恶的分别,还是生来有 这种观念,还是从阅历经验上学得来的呢;善何以当 为,恶何以不当为;还是因为善事有利所以当为,恶 事有害所以不当为呢;还是只论善恶,不论利害呢。 这些都是善恶问题的根本方面。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想 ,方可希望有一个根本的解决。 因为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 也有许多种。例如: 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 知识论) 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 “伦理学”) 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 。(教育哲学) 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 哲学) 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哲学史 这种种人生切要问题,自古以来,经过了许多哲 学家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问题发生以后,各人有各人 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解决方法,遂致互相辩论。有 时一种问题过了几千百年,还没有一定的解决法。例 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说 性是恶的。到了后世,又有人说性有上中下三品,又 有人说性是无善无恶可善可恶的。若有人把种种哲学 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 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哲学史的种类也有许多: 一、通史。例如《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 之类。 二、专史。 (一)专治一个时代的,例如《希腊哲学史》《 明儒学案》。 (二)专治一个学派的,例如《禅学史》《斯多 亚派哲学史》。 (三)专讲一人的学说的,例如《王阳明的哲学 》《康德的哲学》。 (四)专讲哲学的一部分的历史,例如《名学史 》《人生哲学史》《心理学史》。 哲学史有三个目的: 哲学史第一要务,在于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 变迁的线索。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 荀子的学说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 儒、明儒也都自称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学,并不是孔 子的儒学,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学。但是这个不同 之中,却也有个相同的所在,又有个一线相承的所在 。这种同异沿革的线索,非有哲学史,不能明白写出 来。 哲学史的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学思想沿革变迁的 线索,还需寻出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例如程子、朱 子的哲学,何以不同于孔子、孟子的哲学?陆象山、 王阳明的哲学,又何以不同于程子、朱子呢?这些原 因,约有三种: (1)个人才性不同。 (2)所处的时势不同。 (3)所受的思想学术不同。 既知思想的变迁和所以变迁的原因了,哲学史的 责任还没有完,还须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 这便叫作评判。但是我说的评判,并不是把做哲学史 的人自己的眼光,来批评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种“主 观的”评判,没有什么大用处。如今所说,乃是“客 观的”评判。这种评判法,要把每一家学说所发生的 效果表示出来。这些效果的价值,便是那种学说的价 值。这些效果,大概可分为三种: (1)要看一家学说在同时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 上,发生何种影响。 (2)要看一家学说在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 响。 (3)要看一家学说的结果可造出什么样的人格 来。 例如古代的“命定主义”,说得最痛切的,莫如 庄子。庄子把天道看作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故说“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因此 他有“乘化以待尽”的学说。这种学说,在当时遇着 荀子,便发生一种反动力。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 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论》极力主张征服天行,以 利人事。但是后来庄子这种学说的影响,养成一种乐 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会上,好的效果,便 是一种达观主义;不好的效果,便是懒惰不肯进取的 心理。造成的人才,好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不好 的便是刘伶一类达观的废物了。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