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德赛(全译本)/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

奥德赛(全译本)/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
作者: (古希腊)荷马|译者:王焕生
出版社: 西安交大
原售价: 23.00
折扣价: 15.40
折扣购买: 奥德赛(全译本)/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
ISBN: 9787560576282

作者简介

王焕生,1939年出生,江苏南通人。1960-1965年就读于苏联莫斯科人学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专业,回国后入社科院从事古希腊罗马文学研究。主要论著有《古罗马文学史》和《古罗马文艺批评史纲》,译著有《古希腊喜剧全集》(合译)、《希腊罗马散文选》、《奥德赛》等。 荷马(约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百诗人。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编写而成的长篇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记述了特洛伊战争和有关海上冒险故事,两者合称为《荷马史诗》,对西方文明影响极为深远。

内容简介

一、神明议决允诺英雄返家园(第一卷第1—95 行) 缪斯啊,请为我叙说那位机敏的英雄,在摧毁特 洛伊神圣的城堡后又到处漂泊,见识过不少种族的城 邦和他们的智慧,在辽阔的大海上身心忍受无数的苦 难,为保全自己的性命,使同伴得返家园。但他费尽 了辛劳,终未能救得同伴们,只因为他们亵渎神明, 为自己招灾祸:真愚蠢,竟拿高照的赫利奥斯的牛群 来饱餐,神明剥夺了他们归返的时光。女神啊,宙斯 之女,请随意为我们述说。 这时其他躲过了凶险的死亡的人们都已离开战争 和大海,返回到家乡,唯有他一人深深怀念着归程和 妻子,被高贵的神女卡吕普索,神女中的女神,阻留 在深邃的洞穴,一心要他做丈夫。但岁月不断流逝, 命定的时限已来临,神明们终于决定,让他回乡返家 园,回到伊塔卡,只是他仍然难逃争斗,当他回到亲 人们中间。神明们怜悯他,唯独那远在的波塞冬,仍 然心怀怨怒,对神样的奥德修斯,直到他抵达故土。 这神明此时在遥远的埃塞俄比亚人那里,埃塞俄 比亚人被分为两部分,最边远的人类,一部分居于日 落处,一部分居于日出地,大神在那里接受他们的牛 羊百牲祭。他正欢乐地享受盛宴,其他众神明却聚在 奥林波斯的宙斯的巨大宫殿。凡人和神明之父开始对 他们说话,因为他心中想起高贵的埃吉斯托斯,被阿 伽门农之子、著名的奥瑞斯特斯杀死。他心中牵挂, 对不死的神明们这样说:“可悲啊,凡人把它归咎于 我们天神,说什么灾祸由我们遣送,其实是他们因自 己丧失理智,超越命限遭不幸,如现今埃吉斯托斯越 命限,竟然奸娶阿特柔斯之子的发妻,杀其本人于归 国时,虽然他自己也知道会暴卒,我们曾警告他,派 遣目光犀利的杀阿尔戈斯神赫尔墨斯,要他勿杀阿伽 门农本人,勿娶他妻子:奥瑞斯特斯将会为阿特柔斯 之子报仇,当他长大成人,怀念故乡的土地时。赫尔 墨斯这样善意规劝,却未能打动埃吉斯托斯的心灵, 欠债已一次清算。”目光炯炯的女神雅典娜这时回答 说:“我的父亲,克罗诺斯之子,至尊之王,埃吉斯 托斯遭凶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其他人若作出类似事情 ,也理应如此。但我的心却为机智的奥德修斯忧伤, 一个苦命人,久久远离亲人遭不幸,身陷四面环水的 小岛,在大海的中央。那海岛林木茂密,居住着一位 女神,诡诈的阿特拉斯的女儿,就是那位知道整个大 海的深渊、亲自支撑着分开大地和苍穹的巨柱的阿特 拉斯。正是他的女儿阻留着可怜的忧伤人,一直用不 尽的甜言蜜语把他媚惑,要他忘记伊塔卡,但是那位 奥德修斯,一心渴望哪怕能遥见从故乡升起的缥缈炊 烟,只求一死。然而你啊,奥林波斯主神,对他不动 心,难道奥德修斯没有在阿尔戈斯人的船边,在特洛 伊旷野,给你献祭?宙斯啊,你为何如此憎恶他?” 集云神宙斯回答女神,这样反驳说:“我的孩儿 ,从你的齿间溜出了什么话?我怎么会把那神样的奥 德修斯忘记?他在凡人中最聪明,给掌管广阔天宇的 不死的神明们奉献祭品最丰盛勤勉。是环绕大地的波 塞冬一直为独目巨怪怀恨在心,奥德修斯刺瞎了他的 眼睛,就是那神样的波吕斐摩斯,独目巨怪中数他最 强大。他由神女托奥萨生育,广漠的咸海的统治者福 尔库斯的女儿,在深邃的洞穴里与波塞冬融情媾和。 为此缘由,震地神波塞冬虽然不可能杀死奥德修斯, 但是却让他远离乡土。现在让我们考虑该如何让他归 返,使他回故乡,波塞冬终会消弭怒火,因为他总不 可能独自执拗地违逆全体不死的神明的意志,与众神 对抗。”目光炯炯的女神雅典娜这时回答说:“我们 的父亲,克罗诺斯之子,至尊之王,既然现在常乐的 神明们已经同意,让富有智慧的奥德修斯返回家园, 那我们便可派遣杀阿尔戈斯的引路神赫尔墨斯前往奥 古吉埃岛,尽快向美发的女神通报我们坚定的议决, 让饱受苦难的奥德修斯归返回家乡。我自己立即前往 伊塔卡,努力激励奥德修斯的儿子,给他心里灌输勇 气,让他召集长发的阿开奥斯人开会,向求婚人发泄 怨愤,他们一直在他家无情地宰杀胆怯的羊群和蹒跚 的弯角牛;然后送他前往斯巴达和多沙的皮洛斯,打 听自己的父亲归返家乡的消息,也好让他在人世间博 得美好的声誉。”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