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编年史(精)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精)
作者: 编者:王世民|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76.70
折扣购买: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精)
ISBN: 9787101162844

作者简介

王世民,江苏徐州人,生于1935年,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随即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从事秘书工作和学术资料整理工作,致力于中国考古学史和商周青铜器研究,讲授中国考古学史课程。曾负责“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考古学卷”考卉学史部分的编撰工作,任《殷周金文集成》的项目负责人,参与“中国青铜器全集》、“夏商周断代工程”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主持《夏鼐文集》、《夏鼐日记》及陈梦家著作的整理编辑工作。合著《两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等书。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古文字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秘书长和顾问等。

内容简介

1921年 4月地质调查所顾问安特生,根据采集员刘长山 1920年末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附近收集的600余件石器 ,判断仰韶村一带应有面积较大的史前时期遗址,遂亲 自前往进行实地调查,确认当地是一处埋藏丰富的史前 遗址,有详细考察的必要。 6月 安特生及采集员白万玉等在奉天锦西县境( 现属辽宁)进行煤田调查时,发现沙锅屯洞穴遗址。随 即约请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教授步达生(Black, D. )共同发掘,7月中旬结束工作。该石灰岩洞穴,进深 4.9—6米,宽2.2—2.5米。出土黑彩细泥红陶和篦纹夹 砂褐陶的器物残片,以及石斧、石镞、石环和骨针、骨 锥等。又发现分属42具不同年龄性别个体的残乱骨骸。 安特生在发掘仰韶村之后,曾将其归入仰韶文化范畴。 实际包含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不同时期的遗存 。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次考古发掘。(安特生著、袁复 礼译:《奉天锦西县沙锅屯洞穴层》,《中国古生物志 》丁种第1号第1册,1923年) 7月 北平国立历史博物馆裘善元等前往河北巨鹿 ,调查发掘被大观二年(1108)洪水淹没的宋代故城。 在两处保存较好的居址中,发现坍塌的砖瓦、倾倒的门 窗,出土木质家具、陶瓷器皿,以及铁鼎、铜釜、算盘 珠、围棋子、“崇宁重宝”铜钱等。所出瓷碗底部,多 分别有墨书的“董”“王”二字,表明居址原系董、王 二姓住宅。(《巨鹿宋代故城发掘记略》,《国立历史 博物馆丛刊》第1年第1册,1926年) 夏季 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Zdansky, O. )来到中国,根据安特生的安排去周口店鸡骨山发掘。 当安特生偕同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兰阶(Granger, W.) 于8月间前往鸡骨山视察时,从当地工人口中获悉,与 此相距不远的龙骨山是一处更有希望的化石地点。于是 随即转往该地发掘,在一个洞穴的堆积中发现大量哺乳 动物化石,最初编为第53号野外地点,1929年编为周口 店第1地点,新中国成立后命名为“中国猿人遗址”, 俗称“北京人之家”。师丹斯基曾在此发现一颗可疑的 臼齿,当时误认为类人猿的。安特生在视察中注意到龙 骨山堆积物中包含有白色的石英片,预言“这里有古人 类,现在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地去寻找它”。(贾兰坡、 黄慰文:《周口店发掘记》第12、15、50页) 10月 27日,安特生报请中国政府批准,偕同奥地 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及地质调 查所人员,对仰韶村遗址和新发现的不召寨遗址进行小 规模发掘。参加工作的中国助手,又在渑池县境发现杨 河村、西庄村二遗址,在河阴县境(现属荥阳)发现秦 王寨、牛口峪、池沟寨遗址。12月初,安特生本人返回 北平。他将这次调查发掘的收获,写成考古简报《中华 远古之文化》在《地质汇报》第5号(1923年)发表。 该文断定仰韶村等遗址的发现,属新石器时代末期或稍 晚,“实为未有文字记载以前汉族文化所遗留也”,并 且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