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三天读懂四大名著(图文典藏版)
ISBN: 9787509378021
中教翰盟,全称北京中教翰盟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弘扬国学文化为己任,积极推动国学的发展和传承,以“进取创造、追求人文担当”为理念,以“萃取国学之精华、坚守育人之初心、打造启蒙之典范、回归师者之本真”为使命,坚持传承断代近五千年的文明智慧,继承、弘扬、推广和普及国学,使国学生活化,生活国学化。旨在借助中国传统国学文化的力量,为孩子养根基之正,提供一生的精神食粮,倡导青少年博览国学、体味国学、活用国学,立起民族的文化、道德、人伦、思想、价值观。
为什么民间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 》”的说法? 中国民间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的说法 ,这种说法主要与两部书的特点有关。《三国演义》 所描述的人际关系十分复杂,都是英雄悲歌、豪言壮 举。读《三国》也会让读者跟着紧张、悲伤。人近暮 年,历经许多人生磨难和挫折,每每回忆过去和思虑 当下,都会顿生孤寂和痛楚。此外,《三国演义》所 描述故事情节很容易引发老年人的共鸣,这样会让老 年人觉得感慨颇深,不仅不能带来读书的愉悦,反而 扩大了自己悲伤。因此,就有了“老不看《三国》” 的说法。 而《西游记》恰恰相反,其多描写神话故事,表 达形式是想象的童话式,孙行者的天马行空,如来佛 的翻云覆雨,妖魔鬼怪的千奇百怪,都具有超自然的 力量。青少年初涉人世,还不具备明辨真假的能力, 往往被故事表面的神奇所吸引,而看不透故事只是一 种寓意。所以青少年读《西游记》,往往会被其夸大 的神奇力量所吸引,盲目效仿,久而久之,很容易深 陷其中,无法走出。因此就有了“少不看《西游》” 的说法。 其实,“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只 是人们根据故事和两本书的特点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 而已,并不是要求老年人就一定不要去读《三国演义 》,少年人不要去读《西游记》。某种程度而言,越 是饱经岁月的老年人读《三国演义》,越能读懂其中 的故事,悟出其中的寓意;而《西游记》适合少年读 者阅读,因为它浓厚的趣味性更容易引发青少年的思 考。总而言之,四大名著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读四大名著可以丰富知识和阅历,只需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辩证地看待事物,就不会出现上面提到的问题 。 为什么《金瓶梅》被排除在“四大名著”之外?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通俗小说排名的是金圣叹 ,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 《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冯梦龙将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 为“四大奇书”。《红楼梦》出来后,又顶替了《金 瓶梅》的地位,合成“四大名著”。 那么《金瓶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被《红楼 梦》顶替,并被排除在“四大名著”之外?这其实与 《金瓶梅》的内容和反映的问题密切相关。《金瓶梅 》写的是清河县县城的一个暴发户——西门庆的家庭 生活,以及他在社会上怎样混得有头有脸。但是因为 《金瓶梅》所描写男欢女爱在当时看来觉得过于露骨 ,其内容不适于大众传播,而《红楼梦》成书后,其 描写的家族兴衰变化,更具有代表性,以后便取代了 《金瓶梅》。“四大名著”正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四根 柱子,把《红楼梦》代替了《金瓶梅》就是用家族代 替了家庭。“四大名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何地位?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 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 最大的一部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 位。该书是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 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 作的演义小说。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 物,书中的许多军事思想和处事谋略迄今仍有重要的 借鉴价值。 《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作为创 作主题的著名长篇小说,作者塑造了一批啸聚江湖、 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全面展现出农民起义从发生、 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该书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 的黑暗腐朽以及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具有十分重要 的历史研究价值。且全篇用古代的白话写成,是中国 长篇侠义小说的鼻祖。 《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故 事,成为世代人所熟知的故事。此书开创了我国小说 史上神魔小说的新领域,使神魔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 文体臻于成熟,从而确立了神魔小说在长篇小说中的 独立地位;同时,《西游记》在我国长篇小说史上开 创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对讽刺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 积极的推动作用。 《红楼梦》全书通过描述几大豪门旺族由盛而衰 的过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局部面貌,达到了中国古 典小说的顶峰。国内有人把“红学”与“易经”一起 称为两门“玄学”,迄今“红学”已成为我国众学者 研究的一大学派,甚至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够得上专 学之格的,仅一部‘红学’而已”。在国外也有学者 把“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一起列为关于中 国的三门世界性的“显学”。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