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6.10
折扣购买: 不需要的战争(丘吉尔亲述二战)
ISBN: 9787513906937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政治家、演说家、*事家和作家,20世纪*重要的政治风云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闻领导荛凰取得了战争*后的胜利,荣腾嘉德勋章等英国*高荣誉。丘吉尔凭借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获得该奖的政治家。
第1章打赢了战争,只是开始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几乎普遍抱有世界 即将获得和平的想法,并对此深信不疑。如果各国都 能秉承正义,依循常理来慎重地处理事务,各国民众 这种衷心渴望原本不难实现。“为了消灭战争而战斗 ”已然成为共识,人们纷纷付诸行动,以促使这一事 实尽早实现。 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被认为手握大权,他曾设 想构建“**联盟”并使之深入人心。在凡尔赛的英 国代表团,则对这一设想进行整理和完善,使其成为 一种机构,作为人类艰苦前行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而 **存在。 胜利之后的协约国,尽管还需面对**的巨大困 难,以及许多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应对的难题,但与他 们的老对手相比,至少此时仍是强大的。各条顿** ,位于大半个中欧的变乱祸首,此时已俯首称臣;而 *到德国沉重打击的俄国,则陷入内战骚乱之中,并 将逐渐落入布尔什维克的手中。 1919年夏天,协约国*队进驻莱茵河一带,其桥 头堡深深楔入已然战败并被解除了武装的德国境内。 与此同时的巴黎,各战胜国的***正陷入对未来的 讨论和争吵之中。他们面前放着的是整个欧洲的地图 ,而且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修改。 经过了艰苦卓*的52个月后,同盟国终于低头认 罪了。同盟国的四个成员国中,没有一个能对协约国 的意志做哪怕一丝的抵抗。德国被认定为此次世界浩 劫的罪魁祸首,已**任凭胜利者摆布。即便对胜利 者来说,经历了这番折磨后,也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这一次不是**之间的战争,而是民族之间的战 争。各大国将全部的生命力和精力都投入怒火与杀戮 之中。在巴黎集会时,各国***都感*到了压力, 那是来自***的历史大潮的巨大压力。《乌得勒 支和约》和《维也纳和约》1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 时的贵族政治家和外交家,无论胜利还是失败,开会 讨论都显得那样谦恭有礼,他们不像**政治那样吵 吵闹闹,而是依循**的基本原则对各种制度进行改 造。现在,饱经磨难的各国民众为宣传所鼓动,以致 亿万人坚决要求进行**的报复。如果各国***为 胜利的表象所惑,被这种呼声冲昏了头脑,而在会议 席上放弃了将士浴血沙场赢得的成果,那就非倒霉不 可。 凭着在大战中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法国理所当然 地获得了***的地位。为了保家卫国,法国付出了 15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100多年间,巴黎圣母院的钟 楼5次经历了刀剑和**的洗礼,*有13个法国行省 落入普鲁士手中,在对方严 酷*事统治下长达4年之久。一片接一片的地区 被敌人破坏,或是在激烈的交战中化为焦土。从凡尔 登到土伦的每一间农舍、每一个家庭里,几乎都有人 在悼念逝者,或是在照顾幸免于难的伤残者。 当时,许多曾参加过1870年战争并饱*其苦的人 们已成了法国的显贵。在他们看来,法国能1《乌得 勒支和约》为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和约,《维 也纳和约》则为拿破仑战败后,英国、俄国、奥地利 等国签订的和约。 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获胜,简直是个奇迹。他们 一向对德意志帝国抱有恐惧……德皇关于“铁甲拳头 ”和“闪亮铠甲”的演说,在英美两国的人听来也许 只是笑话,但在法国人心里,却是实实在在的灾祸前 兆。近50年来,他们一直处于德国强大武力的阴影之 下,心里充满了恐惧。而现在,法国以鲜血为代价, 解除了这长久以来的压抑,终于实现了和平与安全。 因此,满怀热情的法国人才会激昂地高呼:“决不能 有第二次!” 然而,前途充满了不祥之兆。法国人口不及德国 的2/3,而且几乎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德国人口却始 终处在增长之中,每年都有大批青年达到服*役的年 纪,其人数比法国多一倍。要知道,这是个曾以一国 之力与几乎整个世界为敌的**,而且只差一点就征 服了世界。许多了解内情的人们都知道:一战的胜负 好几次都在千钧一发间,只不过由于某些偶然因素才 能幸运地化险为夷。然而,万一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 出现,“强大”的协约国还会再次派遣数百万大*到 法国战场或东线来吗?俄国深陷动乱之中,已不复旧 貌,意大利则颇有向敌人那边靠拢的迹象,至于英国 和美国,与欧洲远隔重洋……法国早已疲惫不堪,人 口*是损失惨重。它在展望未来的前景时,既深感庆 幸,也惶恐不安。怎样才能保障法国的安全呢?如果 没有了安全,胜利似乎失去了意义……*迫切的就是 安全,要不惜一切代价,哪怕使用*严厉甚至是残酷 的方法,也必须取得安全。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