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眩年代(1900-1914年西方的变化与文化)

晕眩年代(1900-1914年西方的变化与文化)
作者: (德)菲利普·布罗姆|译者:彭小华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4.90
折扣购买: 晕眩年代(1900-1914年西方的变化与文化)
ISBN: 9787220097508

作者简介

菲利普·布罗姆出生于德国汉堡,在维也纳和牛津接受史学训练。他是记者、广播员,经常为欧洲和美国的报刊写文章。著有《拥有与持有:收藏家与收藏的温馨历史》和《百科全书:理性在荒诞年代的胜利》。

内容简介

雕塑家保罗·莫罗-沃合尔(1871—1936年), 一位29岁的冉冉升起的明星,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把巴黎表现为一位现代的巴黎女子——不是着古代 裙装的窈窕淑女,或者希腊女神,而是满怀信心地展 望新世纪、当代、自信、成熟的女人。他以有“圣女 萨拉”之称的女演员萨拉·贝纳尔为模特,请帕奎因 时装屋为他的作品设计了一袭最时尚的华服,成就了 传奇般优雅与都市时装的奇妙结合。 结局像正式开幕式一样富于灾难性。法国总统埃 米尔·劳伯特被迫在一个尚未完工、四处泥泞、到处 是水坑和脚手架的建筑工地上举行旨在把共和国所有 达官显贵团结在一起的庄严仪式。第一批拥进来参观 这场有史以来世界上耗资最巨的博览会的游客发现许 多展厅半空着。一幅当代漫画表现人群陷于脚手架和 “禁止通行”标识之间不知所措的情形。漫画的标题 是《世界博览会展示什么?》 其后几周,剩余的所有景点都布置好了,即便是 最后到来的参展商也在众多展位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这座伟大城市那不受待见的隐喻下面,主入口处 的售票厅已经建好,每小时接待6000名游客,满负荷 地运行。到展期结束的时候,参观巴黎市中心这处 112万平方米展场的人数约为5000万,周末期间,平 均每天的游客量达到60万。 展会是一场盛大的、令人讶异的汇演,不只是商 品交易会和科学大会,而且首先是当地及欧洲各国、 美国和全世界其他各国游客的巨大露天市场。来自柏 林(尽管他有一个法国人的名字,但他是德国人)的 教师让‘索维奇是游客之一,他在1900年第七柏林区 属高中的年刊上发表的文章中,亲切地描写了他的巴 黎之行的每一个细节。他于傍晚来到法国首都(“一 张单程二等车票花了我69块多马克”)。这位富有进 取心的教育工作者讲述了典型的游客经验,警告读者 在异域旅行的沧桑:“最好到那儿买帽子……德国的 帽子意味着你的外国人身份暴露得更快……成为导游 不断袭击的目标。” 索维奇适当地伪装成法国人,漫游了整个城市。 名字虽然是“野蛮人”的变体,但本性上是个文明人 的索维奇决心不放过任何生活细节。 两旁种植着高大树木(大多数是法国梧桐)、宽 阔美丽的街道以及活跃的交通令人精神振奋。陈列不 同商品的各种商店令顾客们兴致勃发。为了招揽顾客 ,许多店家把商品摆放在街道中间的盒子、箱子和木 头支架上。这里挂着琳琅满目的衣服,那里的人行道 上摆着肥皂店的货品及各色食品,一位艺术品商人在 兜售古董;这边是这里的人们喜欢的新鲜绿色芦笋, 那边是牡蛎和罕见的蜗牛……街面上,餐馆和百货商 店的广告扔得到处都是。我带了一些回来。 大都市生活的节奏和速度令索维奇感到吃惊。这 里甚至提供专门的自行车道: 街上有很多汽车。骑脚踏两轮车的人比我们少; 大阿尔梅大道和其他地方有美丽的沥青脚踏车道。我 特别注意到那儿骑脚踏车的人不像柏林的骑车人那样 讨嫌;几乎没有柏林街上那种不断的、让人紧张的铃 铛声…… 那儿的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很多。柏林和巴黎的 区别并不大:还是有一些马拉车和蒸汽车,但是有一 趟开往文森森林的漂亮电车。 如果说交通跟家乡类似的话,这位老师发现其他 方面的习俗大相径庭:“我发现很多小便池那样公然 地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甚至公共厕所的数量也很多 ;皇宫附近一所房子整个长长的通道设有大量的厕所 ,被孜孜不倦地使用着。林荫大道上的小便池一般在 广告栏周围,在这里你会读到这样的广告:烹调美食 ,李比希肉膏必不可少;还有白炽汽灯纱罩和裤架广 告。”索维奇不得不承认这种安排有它的好处,但是 当他看到一座公共纪念碑基脚处就安着一个小便池的 时候,他的分寸感令他觉得愤怒。(P4-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