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现实篇)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现实篇)
作者: 时寒冰
出版社: 上海财大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3.70
折扣购买: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现实篇)
ISBN: 9787564219239

作者简介

时寒冰 经济趋势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总裁办授课教师。著有《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含韩文版和中文繁体版)、《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含韩文版和中文繁体版)。  2012年起专职潜心做趋势研究。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自助贵州、河南等地贫困孩子读书,向云南旱区农民和旱区小学捐建水窖,向河南艾滋村小学捐建多媒体图书馆等。曾荣获中国证券市场20年*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奖、《出版人》“年度作者”大奖等。

内容简介

论文中指出:“我国工业化的 进程是在农业生产率很低的条件 下发动的,可以说,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是用牺牲农业 来实现的,或者说,采用了农业 向工业增长支付费用的方式。在这段时间里,**通 过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和税 收等形式,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在以 农业支付工业增长方式的作用 下,在高速度地建立和发展重工业方针的指引下,农 业的负担必然*为沉重。这种以 农业支付工业增长的方式使得农民的负担过重。结果 是,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极为缓 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除了“剪刀差”,对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集 资的情况也**严重。在收费方 面,搭车收费比较严重。在集资方面,地方**向农 民集资修建道路、兴修水利、电 力等。地方**还高估虚报农民人均纯收入,多提村 提留和乡统筹等费用,变相加重 了农民的负担。摊派**严重,一些地方采取高估平 摊的方法,按人头、田亩数向农 民征收农业特产税等。 另一方面,此时的改革重点已经转向城市,而城 市改革*需要农村支持的不是消 费(中国近年来走的不是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 农村的消费能力*不会*到特别 的重视),而是廉价劳动力!如果农村取得快速而持 久的发展,在小富即安这种根深 蒂固的小农思想影响下,就不可能有大量农村劳动力 涌入城市,也就不能对城市制造 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低成本劳动力的支持,当然也就 没有后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这注定了农村改革向城市改革过渡的步伐**迅 速,也注定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短 暂和未来生活状态的艰辛。 1979~1984年,中国连续6年粮食丰收,各地陆 续出现了卖粮难,**提高了粮食 收购价格,但销售价格并未相应提高,**补贴越来 越重。中央决定:从1985年4月1 *起,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订购,并辅之以市场 收购,粮食统销措施不变。 1986~2001年,**粮食实际价格呈下降趋势。 B叫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 后,农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单边恶化倾向,甚 至出现了“既不增产也不增收” 的双向恶化趋势。在农村补贴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农 民为了增加收入,只能进城打 工。1986~2003年,劳动力从粮食种植领域中流出的 人数,从1986年的7521.9万上升 到2003年的17712万。 假如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是为城市带来丰富劳动 力的源泉,那么,这其中包含着 无以言状的悲凉。此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 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不是源于农 村本身,而是靠农民进城打工的收入支撑的。也就是 说,农村的发展乃是城市工业化 道路或者城市改革延展的结果。 必须指出的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公共 产品,因财政投入过少,在长时 期内处于**落后、匮乏的状态,导致农民不得不自 己出资弥补这些缺口。在后来工 业发展逐渐成熟的情况下,决策应该转向,即走工业 补贴农业的道路——这也是世界 上大多数**的必然历程。 研究表明,*大部分**在工商业发展到一定阶 段,具备了相应的工业反哺农业 的能力后,为协调产业发展速度,稳定**的发展基 础,**都推出了补贴农业的 政策。 但中国在反哺农村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从某种 程度上来说,这是中国农村人口 众多、市场巨大,但很难拉动起来的根源所在。由此 埋下的隐患是,中国经济无法实 现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其中透射出来的深层次原 因,则是中国经济结构没有改 变!无论是房地产业还是低端制造业,需要的都是廉 价劳动力! 城市改革的第二大块是强化外商投资企业的带动 作用。 在激活了劳动力因素之后,决策层认识到,在所 有的生产要素中,中国*缺少的 便是技术和资金,如果通过开放我们的市场来吸引外 资,把它们**的技术与中国廉 价劳动力优势、人口庞大的消费市场等因素嫁接起来 ,将能*大地促进中国经济的 发展。 1979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 营企业法》,标志着我国开始积 极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中国。随后,中央决定先在深圳 、珠海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 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增加汕头和厦门两个经济 特区。1984年,中央进一步开放 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 ,***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 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开放区。 1988年,***决定将胶东半岛、 辽东半岛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地区。1988年3月,七届 ***会议通过了设立海南省和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1990年,中国决定开发和 开放上海浦东。” 中国通过农村的率先改革,释放出大量廉价的劳 动力,加之地方**提供廉价甚 至免费的土地供应,廉价的自然资源供应,以及税收 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可以“灵 活”的规则,对外商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许多外资 企业来到中国投资,从而形成了 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对接 。 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