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魔搏斗的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与魔搏斗的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湖南人民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与魔搏斗的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ISBN: 9787556133376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享誉世界的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剧作家和诗人。人文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世界主义者。20世纪初,茨威格曾是欧洲尤受欢迎、作品被翻译次数尤多的作家,与法国的莫洛亚、英国的里顿·斯特拉奇并称为世界三大传记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无一不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其中《人类群星闪耀时》于出版当年(1927)就成为欧洲所有学校的规定读物。 译者简介 潘璐 北京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北京大学德语系讲师,获柏林自由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德国现当代文学、君特·格拉斯研究、记忆理论。译有《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等,参与编写《杜登德汉大词典》。 任国强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德语语言文学教授、德国研究中心主任,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学硕士、吉森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研究、德国流亡文学研究、奥地利现代文学研究。译有《夏屋,以后》(合译)等。 郭颖杰 德语资深译者,译有《哥白尼的诅咒》(合译)、《文明的故事:从原始大爆炸到二十世纪》(合译)等。

内容简介

尼采(节选) 没有人物的悲剧 最大限度地享受存在的乐趣意味着危险的生活。 ——《不合时宜的思考》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悲剧是一出独角戏:在他短暂的人生舞台上,除了他自己以外便再没有其他人物了。疾风骤雨般的幕起幕落之间,唯有他独自搏击的身影,没有人上场与他并肩或是对峙,也未曾出现过一位女性,以柔情缓和那紧张的气氛。每一举每一动,既出自他,又返回来作用于他:初时上场的些许几个陪衬角色,只伴着他的英雄行为,无声地做了几个表示惊骇讶异的动作,随后,仿佛感到某种危险似的,渐次畏缩消失了。没有一个人敢于靠近乃至陷入这样一个命运的旋涡之中,尼采永远是孑然一身——自言自语,孤军奋战,并独自承受苦难。他讲话,但不是讲给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回答他。而更为可怕的是,没有任何人留心听他讲。 弗里德里希·尼采这部英雄悲剧中没有人物,不管是同伴还是听众。不过,它也没有真正的舞台、场景及化装,就仿佛是在思想的真空里上演。巴塞尔、瑙姆堡、尼斯、索伦托、西尔斯- 玛丽亚、热那亚——这些地名并不代表他真正的安身之所,而仅仅是激情燃烧的羽翼掠过的迢迢路途之中无形的里程碑,是冷寂的背景、无语的标志。事实上,这出悲剧的场景并不曾更换过:独自一人, 孤独——那可怕的、无言亦无回应的孤独,犹如一只严丝合缝的玻璃罩,包围、压迫着他的思想,其中没有鲜花,没有色彩声响, 没有兽类人形,甚至没有上帝——这孤独,是冷寂的太初,遗世独立。但尤其使它的荒凉、寂寥显得可怖可厌并且荒诞不经的是,这片孤独的冰河荒原不可思议地存在于一个七千万人口、已经美国化了的国度——这就是新德国,它充斥着火车的哐当哐当、电报机的嗡嗡嘤嘤,喧嚣、倾轧,而它的文化,向来是那样富于异乎寻常的好奇心、求知欲,每年四万册书籍在这里问世;每天,上百座学府在穷原竟委,数百家剧院上演着悲欢离合——就是这样一种文明, 对它自身核心的精神那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幕却毫无察觉。 因为正当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悲剧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德语世界里突然再也找不到他的观众、听众、见证人了。起初,当他还是一位教授,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当瓦格纳头顶上的光环也恩泽于他时,他的谈吐还多少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力。然而,他越是深刻地挖掘自身、挖掘时代,就越是难以找到共鸣。在他的英雄独白之中,不论朋友、陌生人,一个个被他越来越激烈的转变、越来越狂热的兴奋吓坏了,胆怯地纷纷起身,撇下他形只影单地站在命运的舞台上。渐渐地,那悲剧演员变得不安起来,由于完全是对着虚空讲话,他的话音越提越高,像在大吼大叫,动作越来越猛,好为自己找到回应——哪怕是招来非议。他为自己的话语创造了一种音乐,一种汪洋恣肆、激情澎湃的酒神音乐,但没有人因此更注意他,哪怕是一星半点。他于是强作诙谐,装出一种辛辣、尖锐的兴高采烈,他把句子写得疯癫跳跃, 他突然变得喜欢插科打诨,这一切强颜欢笑都只是为了给他最真诚的严肃和庄重引来听众,但没有人为了鼓掌而动一动手指。最终他又发明了一种舞蹈,一种刀光剑影之中的舞蹈,在众人面前,他伤痕累累,衣衫褴褛,鲜血淋漓,表演着他那新创的致命的艺术,但是,没有人知道这表面的潇洒不羁之下受伤至深的激情。没有听众,没有任何反响,这出前所未有的灵魂之剧,在空空如也的观众席前结束了,而它本是我们这个倾颓中的世纪所获得的一件馈赠。没有任何人转过目光,哪怕是漫不经心地看一眼,他那在钢尖上旋转的思想之陀螺是如何做了最后一次优美的腾跃,而终于踉跄着倒向地面,“因不朽而死去”。 这种“与自己为伴”“与自己为敌”,正是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生活悲剧中至深的意义和困境:如此丰富的心灵面对的是如金属般质密而无法穿透的沉默——这是绝无仅有的。他甚至不曾有幸遭遇一个知名的反对者,于是无比坚强的思想意志只得“无情挖掘着自己,埋葬着自己”,向在痛苦中饱受煎熬的灵魂索取答案和反对的声音。那命运的搏击者就像从浸透涅索斯毒血的衬衫中挣脱出来的赫拉克勒斯,他不是从世界之中,而是从自己鲜血淋漓的皮肤中挣扎出来,赤膊与最后的真理、与自己针锋相对。但包围着他赤裸的躯体的是怎样的严寒,吞没他发自心灵的呐喊的是怎样的沉寂,这“谋害上帝之人”的头顶上是多么可怕的天空——阴云密布,电光闪闪。既然没有对手找上门来,他也再找不到对手,他只有向自己发动进攻。“认识自我的人,无情地处决自己的刽子手!”他被自己身上的魔鬼驱赶到一切时空之外,也被赶出了自身。 哦,因莫名的热情而战栗, 因风刀霜剑而颤抖, 被你驱逐着,思想! 不可言状的、隐秘的、可怕的思想! 有时他打个寒战,惊惧莫名地回顾,于是他看到他的生活把一切活着的和活过的东西甩在身后。但如此猛力的助跑收不住脚了:他自觉自愿地顺从了他的命运——恩培多克勒的命运——这是他挚爱的荷尔德林早就替他想好的。 壮美的原野没有天空,伟岸的表演没有观众,沉默,越来越深重的沉默包围着孤独灵魂的怒吼——这就是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悲剧:要不是他自己热情地对这悲剧说“是”,为了它的独一无二而选择它、热爱它,我们会把它当作世上最残酷的一幕而憎恶它。因为他清醒、自愿地放弃了稳定的生活,凭着内心深处的某种悲剧本能为自己营造了一种“特殊的生活”,他势单力孤地向诸神挑衅,激使他们在他身上“试验一个凡人在他的内心生活中所能承受的危险极限”。“接受我的敬意吧,魔鬼们!”大学时代某个快活的夜晚,尼采和他那些研究语文学的朋友快活地纵声呼喊,召唤魔鬼:在幽灵出没的时刻,巴塞尔城已沉沉入睡, 他们从窗子向大街上泼洒着一杯杯红葡萄酒,祭献给那目不能见的东西。这只是一次疯狂的寻开心,却隐含着某种预感,但魔鬼真的听见了呼唤,他们尾随着那要他们来的人,从一夜戏谑竟演变成一出命运的悲剧。但尼采从不曾阻拦那攫住他并把他整个甩出去的强力,锤子越是沉重地落在他身上,他坚如磐石的意志就会发出越发清越的声音。在痛苦这块烧得火红的铁砧上,随着铁锤的每一次敲击,精神披挂的铠甲被锻造得益发坚不可破,这是“为人类的伟大准备的铠甲——热爱命运:别的你什么也不想要,不愿向前,不愿退后,甚至不期望永生。那注定要来的不仅要承受它——妄图隐匿它更不可取——而且要热爱它”。他这唱给命运的至诚的爱情之歌盖过了他自己痛苦的呻吟:被踢翻在地,被周围世界的沉默几至碾碎,被自己撕扯啃噬,被一切苦难灼蚀,他却从不曾举起双手,恳请命运放过他。他甚至恳求得到更多:更深重的苦难和孤独,更完全的痛苦,更丰富的能力。只有为了祈祷,不是为了拒斥,他才会举起双手,那是最英勇无畏的祷词:“你,我心灵注定的遭遇,我称你为命运,你——在我之内,在我之上!保佑我,让我永远拥有一个伟大的命运吧!” 谁要是能这样热切地祈祷,他的恳求定会得到满足。 1、世界著名作家茨威格代表作。《三作家传》《三大师传》《与魔搏斗的人》共同组成了“精神世界的建筑师”系列。 2、本书描绘了三个文学大师的形象——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被命运的神秘和创作的魔力抓住,在焦虑、紧张的挣扎与矛盾中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茨威格由此描述了人性与魔性的伟大斗争,展现了神圣的迷狂与毁灭。 3、本书是名家写名家的经典作品。不光作者茨威格是享誉世界的传记作家,书中描写的三个人物——尼采、荷尔德林、克莱斯特——也都是名贯一时的人物,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也是哲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荷尔德林则是以其作品的灵性、神秘备受称誉的德国著名文学家,曾深刻影响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克莱斯特是德国著名浪漫主义剧作家,曾深刻影响卡夫卡,克莱斯特奖作为如今德国*有分量的文学奖之一,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4、“精神世界的建筑师”系列勾勒了欧洲的文化地图。这些伟大的作家们丰富的心灵与深邃的思想,开拓了心灵的精神空间与想象力,丰富了人类精神的深度。茨威格一一描述大师们的生平事迹,勾勒大师们的精神历程与思想深度,破解他们的创作密码。 5、茨威格的字里行间有着饱满的激情、出众的才华、思想的力度和表达的准确度,他有着坚定、温暖的人道主义立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人文主义的精神共和国。 6、本版采用资深德语译者译本,17幅经典插图、174条详细注释,消除地理、时间、文化的鸿沟,使名著不再晦涩,帮助读者拥有流畅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