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权力转移与技术变迁

大国权力转移与技术变迁
作者: 黄琪轩|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5.70
折扣购买: 大国权力转移与技术变迁
ISBN: 9787542685704

作者简介

黄琪轩,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上海市创新政策评估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国技术竞争、政治经济学与国家安全。主要著作有《大国权力转移与技术变迁》《政治经济学通识:历史·经典·现实》等。

内容简介

在未来五十年,是否会出现技术革命?如果会,是由哪些国家来引领? 如何从世界政治演进的历史来理解中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之路? 政治是主人,技术是仆人。“生于忧患”的逻辑塑造着大国竞争史与世界技术史。 在中国崛起及中国技术发展获得自主创新发展之际,本书提供了理解重大技术变迁与大国技术竞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 阎学通、王正毅、文 一、朱天飚、田 野等学者联合推荐 技术竞争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大国战略竞争的核心,《大国权力转移与技术变迁》是一本研究国际政治如何影响技术进步的重要著作,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启示性的观点。国际政治与技术进步是相互影响的,了解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有助于读者判断当下国际技术竞争的走势。此书得以再版必将助推学界深入研究国际政治中的技术进步问题。——阎学通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技术变迁不仅是探讨国家兴衰的主题(如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更是理解人类命运的重大议题(如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地缘政治竞争的复兴、国家安全的回归以及各种反体系运动的兴起,技术变迁再次成为国际社会争论的主题。《大国权力转移与技术变迁》从比较政治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国内制度基础、技术转移的国际合作、技术竞争的国家安全考量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是近年来国际关系学界关于技术变迁如何影响国家间权力关系方面非常难得的上乘之作。——王正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校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博雅特聘教授 黄琪轩教授在本书中试图展示大国竞争与技术中心转移之间的关系,认为大国竞争是世界技术变迁的重要驱动力, 大国权力转移时期往往是技术竞争最激烈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 不仅领导国与崛起国之间的技术竞争显著推动了地缘政治的重新洗牌,而且大国政治也反过来刺激了重大技术变迁的出现。换句话说,不仅技术塑造世界政治, 世界政治也塑造重大技术变迁。对于任何希望系统了解人类近代史上大国竞争与技术中心转移的学者,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文一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在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权力变迁的过程中,占据技术制高点已成为大国最重要的战略目标。这本书通过分析和解读上述主题,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的焦点以及大国竞争的本质。—— 朱天飚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社会学系教授 技术变迁与国际政治的关系既包括技术变迁对国际政治的作用,又包括国际政治对技术变迁的作用。黄琪轩教授的《大国权力转移与技术变迁》在后一方向上做出了原创性的研究。这本书基于清晰的逻辑辨析和丰富的历史案例,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重大技术变迁背后的国际政治动力。 ——田野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在未来五十年,是否会出现技术革命?如果会,是由哪些国家来引领? 如何从世界政治演进的历史来理解中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之路? 政治是主人,技术是仆人。“生于忧患”的逻辑塑造着大国竞争史与世界技术史。 在中国崛起及中国技术发展获得自主创新发展之际,本书提供了理解重大技术变迁与大国技术竞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

书籍目录

表序 / 001

图序 / 003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技术对世界政治的塑造 /

第二节 周期性的技术与权力变迁 /

第二章 领导国、崛起国及其技术竞争 /

第一节 大国及其技术特征 /

(一) 国际关系中的大国 /

(二) 大国与小国的技术进步模式 /

第二节 霸权兴衰与权力转移 /

(一)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市场 /

(二) 权力转移理论与预防性战争 /

(三) 动态的现实主义 /

第三节 二战后的领导国与崛起国 /

(一) 世界政治中的领导国 /

(二) 世界政治中的崛起国 /

第四节 相对收益、相互依赖与技术 /

(一) 经济现实主义与相对收益 /

(二) 相对收益与大国技术 /

(三) 相互依赖与技术变迁 /

第三章 技术变迁的国际政治动力 /

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社会经济来源 /

(一) 人口地理因素和技术进步 /

(二) 国家创新体系、制度安排与技术进步 /

(三) 市场结构、供给需求与技术进步 /

第二节 技术进步的政治来源 /

(一) 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与技术变迁 /

(二)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与技术变迁 /

(三) 预防性动机与技术变迁 /

第三节 国际竞争与技术变迁 /

(一) 大国政府介入技术的能力与意愿 /

(二) 政府作为技术的资助者与采购者 /

(三) 政府介入与技术瓶颈的突破 /

(四) 可能观察到的系列变化 /

第四章 权力转移与苏联技术变迁 /

第一节 苏联权力增长优势与美苏经济调整 /

(一) 苏联赢得权力增长优势 /

(二) 美苏对安全环境的评估 /

(三) 停滞的美苏贸易 /

(四)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分歧 /

第二节 美苏竞争与苏联技术调整 /

(一) 苏联自主研发意愿的增强 /

(二) 苏联政府介入技术发展及其成就 /

第三节 苏联相对衰落与美苏贸易政策 /

(一) 苏联丧失权力增长优势 /

(二) 变化的美苏安全与贸易 /

第四节 苏联技术路径的转向 /

(一) 苏联技术自主性诉求降低 /

(二) 苏联技术政策调整 /

第五节 苏联技术变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

第五章 美日竞争与日本技术变迁 /

第一节 美日同盟下日本的技术发展 /

(一) “贸易国家”成长的地缘政治 /

(二) 日本出口推动技术成长 /

第二节 日本赢得权力增长优势 /

(一) 崛起的日本对美国的冲击 /

(二) 美日间的冲突与摩擦 /

第三节 改变的日本技术轨迹 /

(一) 日本加强了技术自主性的诉求 /

(二) 日本拓宽了研发范围 /

(三) 日本加强了军事技术研究 /

第六章 崛起的中国走向“自主创新” /

第一节 建国后安全环境与中国技术政策 /

(一) 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自主 /

(二) 中美关系改善与中国技术政策调整 /

第二节 崛起的中国及扩大的世界影响 /

(一) 不断上升的中国影响力 /

(二) 世界对中国国际地位的预期 /

第三节 崛起的中国与美国的技术限制 /

(一) 中美两国对彼此的认知 /

(二) 中美两国对安全形势的判断 /

(三) 美国加强对华技术限制 /

第四节 大国竞争与中国“自主创新” /

(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安全与技术 /

(二) 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技术自主性的诉求 /

(三)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举措与成效 /

第七章 战后美国霸权战略与技术变迁 /

第一节 美苏竞争下美国的国内政治经济 /

(一) 美国对挑战国技术进步的敏感性 /

(二) 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兴起 /

(三) 美国政府机构的调整与兴建 /

(四) 美国高校和基础科学的发展 /

第二节 美国政府作为科研资助者 /

(一) 美苏竞争时期美国政府对半导体的资助 /

(二) 美苏竞争时期美国政府对计算机的资助 /

第三节 美国政府作为科技产品的采购者 /

(一) 政府采购半导体和晶体管 /

(二) 政府对计算机、软件的采购 /

(三) 政府采购机床与飞机 /

第四节 政府介入与技术瓶颈的突破 /

第五节 日本、中国崛起与美国技术 /

第八章 欧洲与古代中国技术变迁的历史透视 /

第一节 工业革命前的权力转移与技术变迁 /

(一) 葡西的霸权争夺与技术变迁 /

(二) 荷英霸权争夺与技术变革 /

第二节 大国竞争与两次技术革命 /

(一) 英法霸权竞争与第一次技术革命 /

(二) 德国对英国的挑战与第二次技术革命 /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下的古代中国技术变迁 /

(一) “李约瑟”之谜的政治经济 /

(二) 国际竞争与技术变迁的历史比较 /

第九章 技术变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

第一节 权力转移如何容纳相关学说 /

(一) 地理与人口解释的漏洞 /

(二) 制度与其他解释的局限 /

第二节 大国的技术进步模式与技术观 /

(一) 大国技术进步模式不同于小国 /

(二) 权力转移影响下的技术观与发展模式 /

第三节 余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再版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