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潮启新(改革开放初期留学取经的中国建筑师)

踏潮启新(改革开放初期留学取经的中国建筑师)
作者: 戴路//李怡|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52.84
折扣购买: 踏潮启新(改革开放初期留学取经的中国建筑师)
ISBN: 9787112301355

作者简介

戴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工学博士。 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地域建筑文化,中外建筑文化比较。 讲授课程:建筑设计、中国现代建筑论、印度建筑。

内容简介

第二节 留学奠基“第一 代” 穿越历史的回廊,建筑 学科于20世纪初期漂洋过海 ,在中国生根,完成“传统 营建体系向现代建筑工业体 系的转变”。在百年动荡中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 之路并非坦途,始终受制于 社会背景与现实环境。受现 代建筑思想影响,最初的学 院式教育逐渐丰富,设计思 想与教学模式经历转变与发 展。建筑师——这一专门从 事建筑设计业务的职业,区 别于中国传统营造工匠的概 念。一代代接受现代建筑学 教育、掌握现代技术科学的 优秀人才尽抒胸臆,为心中 的理想国留下浓缩时代特色 的建筑精品。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同留 学教育密不可分。建筑师通 过留学经历拓宽视野和胸襟 ,建立并扩充中国建筑教育 体系,传递建筑知识与文化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是于 1949年以前毕业的建筑师 群体。他们曾历经时代更迭 的岁月,饱尝丧权辱国的痛 楚,东渡日本或去往西欧、 美国等地留学,学习此门新 学科。但那时,留学生大多 学习制造枪炮、冶炼等学科 。清宣统二年(1910年) ,在获第二次庚子赔款录取 资格的70名留学生中,以建 筑工程作为留学内容的仅庄 俊一人。出生于1900年至 辛亥革命年间并留学国外学 习建筑学科者也不过只有40 人左右,其中以赴美留学于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 师群体最为著名。溯源中国 现代建筑教育,正是南中国 第一代建筑师留学后引入, 他们自主设计出中国现代建 筑,建立建筑院校,传授新 型建筑设计方法,系统地培 养出本土职业建筑师,并首 设建筑事务所,多在港口城 市及租界兴办设计机构,如 赵深、陈植、童寓于上海设 立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等 等。他们以精湛的设计水平 ,扎实的绘图能力,获得了 业主的信赖,西方建筑师的 垄断被打破,一座座富有时 代特征的不朽建筑屹立于世 。 新旧交替,东西交融, 即便建筑师曾在西方接受完 整的现代建筑教育思想,可 贵的是他们对于民族形式的 探索。兴国始终是理想,对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运用,是 那个年代超越艺术的文化意 识觉醒。他们以西方先进的 建筑科技手段、建筑设计思 想来表现“中国特色”,他们 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第一代” 之重任,呕心沥血,成为探 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带头 人。不可否认的是,建筑师 所接受的布扎(Beaux-Arts )教育影响贯穿其整个设计 生涯,即便建筑在外观上已 不附加装饰,但依旧遵循轴 线对称的布局形式(图1-5 ),严整气派。 第一代建筑师经历丧权 辱国之恨,又经历了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之艰,在新中 国成立后也曾饱尝喜悦与冷 落。经历一个世纪的荣辱, 一个世纪的探索,第一代建 筑师群体自从业之时起,便 心系国家发展,推动着中国 的现代建筑发展历程。19世 纪末以来,从“中国化”“中 国固有式”建筑,到20世纪 50年代的“民族形式”建筑和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民 族形式建筑”,无一不体现 着中国建筑师的热忱。 除建筑设计外,在学术 理论、组织制度等多方面, 第一代建筑师均完成了奠基 性工作。如创办《中国建筑 》等期刊,成立中国建筑师 学会、中国营造学社等,其 贡献之巨不胜枚举,逐渐引 领中国现代建筑走上漫漫征 途。 正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这个大多在国外受过专业 建筑教育的群体,使中国拥 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职 业。他们开设建筑事务所, 完成了大量优秀的建筑设计 作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建 筑现代转型,成就了民族特 色的多样化表达,同时建立 起行业运作机制,在实践中 促使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促进建筑制度体系规范性 发展。 也正是中国第一代建筑 师,他们开始在中国创办建 筑院校,建立中国建筑院校 教育体制,培养更多职业建 筑师与专业研究者。 中国近代第一所建筑院 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便是由留学于东京高等工 业学校建筑科的柳士英、刘 敦桢等人于1923年创立的 。通过借鉴日本建筑教育学 制、内容,为中国首次完整 引进了现代建筑教育。 1927年6月,苏州工业专门 学校建筑科并入南京第四中 山大学,即之后的中央大学 ,重新组建成中国第一个大 学建筑系,所颁布的《大学 教员资格条例》中对于教师 招聘有着明确的规定,副教 授必须是“外国大学研究院 毕业若干年得有博士学位者 ”,教授则必须是“副教授完 满二年以上之教务,而有特 别成绩者”。建筑系先后由 鲍鼎、刘敦桢任主任,杨廷 宝、童寓、徐中等先后在该 系执教。教师团队逐渐由留 学欧美生替代了留日生。在 学科设立上,以原苏州工业 专门学校建筑科为基础,更 着重挖掘史学与艺术的价值 。在留美建筑师的引领下, 学科从着眼于技术向注重构 图的学院派布扎体系过渡重 建。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