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常识世界历史常识全知道(家庭必备超值典藏版)(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山西丁村人 山西丁村人是中国北方的早期智人之一。此处的 考古发现包括1954年发现的3枚小孩牙齿和1976年发 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丁村遗迹在山西省襄汾县南 约5公里的同蒲铁路两侧。1954年进行大规模发掘时 ,在汾河东岸共发现10个石器地点,1976年又在汾河 西岸发现了新的石器地点。山西丁村人化石的牙齿结 构具有原始特征,而齿冠和齿根较北京猿人细小,与 现代黄种人已较接近。同时出土有大量石器和伴生动 物化石。科学家把丁村人和广东发现的马坝人、湖北 发现的长阳人都称作早期智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10 万年。 氏族社会 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生产资料 公有制为基础、以血缘纽带和血统世系相联结的社会 组织形式,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原始社会中,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氏族公社产生于旧石器时 代晚期,基本贯穿于新石器时代始终。 氏族社会初期,以母系血缘为纽带,即母权制, 称母系氏族社会。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逐渐过渡 到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即父权制,称父系氏族社会。 氏族内部生产资料公有,实行集体生产,劳动果实平 均分配;公共事务由选举产生的氏族首领管理,遇有 氏族内外的重大问题,则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氏族 社会时期实行族外婚制,内部禁止通婚。随着金属工 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劳动效率提 高,又出现剩余的劳动产品,私有制随之产生,导致 氏族内部贫富分化,进而演变为对立,阶级逐渐形成 ,氏族亦随之解体。 母系氏族时期 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 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母系氏族实行原始共产制与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早期母系氏族就有自己的语言、 名称。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崇拜共同的祖先。氏 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葬于共同的氏族墓地。随 着原始农业及家畜饲养的出现,作为其发明者的妇女 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到尊敬,取得**地位和支配 地位。 由于全体成员只能确认各自的生母,所以成年的 妇女一代一代地成为确定本氏族班辈世系的主体。成 年的男子则分散到其他氏族寻求配偶,实行群婚。每 个氏族公社内部,存在着按性别和年龄的不稳定分工 。壮年男子担任打猎、捕鱼和保护集体安全等需要较 大体力的事务,而采集食物、看守住地、烧烤食物、 缝制衣物、养老育幼等繁重任务,均落在妇女的肩上 。她们是氏族公社原始共产制经济的主持者,又对确 定氏族的血亲关系起着**作用。母系氏族公社经历 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全盛时期形成了人口较多、规 模较大的长期定居的村落。 父系氏族时期 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全盛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渐加速,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 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的地位,于是母权制自然过 渡为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了。从此,以父 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 会逐渐趋于解体。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 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必然要求按照男系 计算世系、继承财产,母权制的婚姻秩序被打破了, 原来对偶婚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为一夫一妻制所 取代。在一夫一妻制下,妇女的劳动局限在家庭之内 ,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家庭经济中退 居于从属地位。*初,这种小家庭依附于父系大家庭 。生产进一步发展后,小家庭便有了*多的独立性和 自主性。氏族社会走到了瓦解的边缘。 部落和部落联盟 部落由有共同血统的氏族组成。他们有共同的语 言、文化和意识形态。在一个理想的部落典型里,有 共同的部落名称,领土相邻;共同从事贸易、农业、 建筑房屋、战争以及举行各种**仪式活动。部落通 常由若干个较小的地区村社组成,并且可以聚集成* **的群集部落——由两个或多个血缘相近的氏族组 成。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通常由若干 近亲或近邻部落组成,结成联盟的主要目的在于共同 合作,进行出征或自卫等*事行动。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 ,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 遗址,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期。半坡遗址是中国 **大规模开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根据居 住区的布局和墓地的葬式分析,半坡部落是一个由母 系血缘为纽带而组成的氏族整体。在部落内部,氏族 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共同拥有氏族的财产。半 坡人生产的陶器主要用于定居后的*常生活,陶质、 造型、装饰和焙烧技术,均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半 坡部落遗址为了解母系氏族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 物资料,它也是仰韶文化的一个类型。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被发现,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仰韶文化的面貌是:经营农业,饲养家畜,烧制陶器 ,有定居的村落和集中的墓地。出土的红陶器上绘有 几何形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明显的特征。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 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 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 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 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 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 ,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 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 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 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十分丰富。经考古发现有墓葬 、房址、窖坑等,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 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出土的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 等器皿,分为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 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 ,骨针磨制十分精细,体现了极高的制作技术。大汶 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 是研究父系氏族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文化遗存。P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