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幼儿园养成教育手册/蓝天教育系列丛书

蓝天幼儿园养成教育手册/蓝天教育系列丛书
作者: 蓝天幼儿园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7.70
折扣购买: 蓝天幼儿园养成教育手册/蓝天教育系列丛书
ISBN: 978756401296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2.幼儿过失原因分析 运用“无批评”教育,首先就要科学地分析幼儿出现问题背后的原因 ,以便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对策。导致幼儿行为习惯出现问题的原因很 复杂,大致分为幼儿本身、教师、家长及客观条件四个方面。首先,从幼 儿本身看: 由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造成。 第一,能力有限。幼儿的动作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由于幼儿 年龄小,小肌肉动作发展还不完善,因此有些活动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小班幼儿,动作准确性和灵活性不够,由此导致幼儿出现问题是 很常见的。如在穿脱衣服中,不会系扣、系鞋带;在进餐中,不能熟练地 使用筷子,常常用手抓饭,也容易掉饭粒;在盥洗中,不能灵活地上下移 动牙刷,干脆左右来回刷。 第二,生理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是最底层需要 ,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如进食、睡眠等,它们是满足个体生存 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幼儿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出现各种过失行 为。如我们发现,有些幼儿睡眠不足,两小时的午睡时间难以满足他的睡 眠需要量,起床后穿衣服时总是发愣,很长时间才能穿好衣服。有些幼儿 身体不舒服,影响了食欲,就容易剩饭。 第三,心理需求。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 ,还具体归纳出儿童心理的基本特点为好奇,好游戏,喜欢成功,喜欢合 群。幼儿出现某些过失行为,正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心理特点。 ①交往需要。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3~6岁幼儿随着他们的接 触范围逐渐扩大,社会交往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他们逐渐摆脱“自我中心 ”,越来越喜欢和同伴一起玩。我们观察发现,幼儿在穿脱衣服、进餐、 刷牙环节经常会和同伴交谈、聊天,有时还相互追逐,嬉戏打闹。 ②探究愿望。幼儿天生具有了解外界环境的强烈愿望和兴趣,他们对 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努力探究其中的奥秘。如刷牙时,有的幼 儿喜欢玩水,有的幼儿不刷牙而照着镜子数自己的牙齿,有的幼儿喜欢咬 牙刷。他们正在积极地探究着水、牙齿和牙刷的秘密。 ③游戏天性。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来就喜欢游戏。陈鹤琴先生 曾说:“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在自己的游戏中,能最大程度地体会 到快乐和愉悦。幼儿在穿脱衣服、进餐、刷牙环节,经常发明新游戏,享 受着游戏的乐趣。如进餐时,喜欢用筷子不停转动盘子。刷牙时,有的幼 儿将漱口水吐得到处都是。这是幼儿爱游戏的天性使然。 ④好胜之心。幼儿喜欢成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好胜 、喜欢竞争的心理造成他们事事求快、想争第一的心态。基于这个原因, 幼儿在刷牙时表现出想争第一、拿名次的现象:刷牙时挤挤撞撞,或是拿 起牙刷糊弄几下就走,或是不挤牙膏就刷牙,或是干脆就不刷牙;进餐时 ,狼吞虎咽,经常是还没嚼几下就吞下去了。 第四,经验缺乏。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匮乏,不清楚做什么,怎么 做,为什么做,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幼儿想自己穿脱衣服,但 由于经验的局限,再加上家长包办过多,往往不知道怎么穿,也弄不清穿 衣服的顺序,分不清衣服的正反。有些幼儿在进餐中不了解某些蔬菜对人 体的益处,出现挑食、偏食的现象。 第五,不理解规则。由于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事 物的理解往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需要借助一些中介来完成。当我们尚没 有或不善于通过具体形象等中介使幼儿理解某些事物,或幼儿本身尚未发 展到能理解某些事物的水平时,一旦事到临头,幼儿自然不知所措,会做 出各种随机反应。因此幼儿有时违反常规的要求并不是有意的。规则往往 是由成人制定的,在教师的权威下幼儿只有被动地接受与执行。在幼儿看 来,繁琐的规则经常会限制他们的活动,他们往往对规则存在的必然性缺 乏理解。如幼儿虽能正确说出刷牙方法,但很少按正确的方法刷牙,总是 草草了事。这往往是因为幼儿没有意识到刷牙的重要性,不知道“为什么 要刷牙”。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出现过失,受到生理、心理诸多因素的影响,大 多是无意识或不自觉的,但也不排除有时幼儿是故意犯错。 3.教师原因分析 认识误区。幼儿人园后的情感发生转移,教师成为他们最信任、最依 赖的人,希望与教师亲近,得到教师的关注。但由于班级幼儿人数过多, 教师很少有机会与每个幼儿进行交流。而在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才 会予以关注。不管教师是耐心说教,还是批评指责,幼儿感到自己能与教 师接近,他的情感需要得到了满足,也很高兴。得不到教师关注的幼儿经 常会以不同的方式吸引老师的注意,如穿脱衣服时,有的幼儿已经掌握了 穿脱衣服的技能,却故意将衣服穿错,请老师帮忙;有的幼儿坐在座位上 一动不动,老师催促后,很快就穿好了,还走到老师身边,得意地说:“ 老师,我穿完了。”刷牙时,有些幼儿故意摆弄牙具,将牙具敲得叮当响 。更有甚者,有些幼儿还会上演一幕幕恶作剧,将牙膏沫吐在别人的衣服 上,或者将别人的刷牙杯扔进垃圾筒。如果教师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 识到这正是幼儿想引起教师注意的一种心理需求,而单纯地认为是幼儿淘 气,就容易强化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有时一些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只停留在表面,而忽视了幼儿内在潜能, 压制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当幼儿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 处理,批评、指责幼儿:“怎么教都不会!”要么教师就指挥或命令幼儿 ,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这样只能使幼儿“知其然”,而“不知其 所以然”,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只是被动地接受, 因此也就谈不上自觉运用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出现问题也就不可避免 了。 在日常工作中,有时教师还会利用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组织“看谁 吃得快”、“看谁刷得快”的比赛。虽然比赛使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竞争意识,但教师的误导对幼儿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起到推 波助澜的作用,如进餐过快,刷牙草草了事等,影响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P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