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2.50
折扣购买: 广东中央苏区梅县革命简史/红色广东丛书
ISBN: 9787218150048
第一节 中共梅县地方组 织的建立 一、辛亥革命前后概况 (一)社会现状 经济发展落后。1840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梅县 自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19 世纪末20世纪初,梅县地租 和高利贷比历朝更加严重, 一般田租是租六佃四,高利 贷是借一担还三担;此外, 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加上光 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1904 —1905年)遭灾,光绪三十 二年(1906年)鼠疫流行,农 民破产者甚众,生活极度贫 困,纷纷出走南洋,有的被 当“猪仔”出卖。从光绪二十 三年至三十三年(1897— 1907年),梅县先后有3000 人被当“猪仔”卖到南洋各地 ,成为契约华工。 民众生活贫苦。梅县居 民绝大部分操客家方言。全 县有少数民族10个,以畲族 、瑶族为主,主要分布在边 远山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时全县共101500户, 417203人,农民占95%以 上。在封建制度束缚和压迫 下,农民既要承受高利贷盘 剥,又要负担苛捐杂税,生 活极为困难。 文化底蕴深厚。梅县素 有崇文重教传统。明朝之后 ,梅县兴学之风日盛,逐渐 形成“宁愿挑担卖柴做苦力 ,也要供子女读书”的传统 风尚。明清时期,梅县城乡 都有私塾、社学、书院、学 宫等,以私塾为多。清朝规 定嘉应州秀才名额仅30多名 ,而投考者多达5000余人 。民国初年,新学运动兴起 ,提倡废科举、办新学,黄 遵宪、温仲和是代表人物。 女诗人叶璧华、梁浣春提倡 办女子学校。1903年,黄 遵宪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 在东山书院设立东山初级师 范学堂。松口梅东书院改为 松口高等小学堂。牧师凌高 超创办乐育中西学堂。辛亥 革命后,全县城乡办学蔚然 成风,教育事业兴旺发达。 政治腐败。从光绪末年 至宣统年问,清廷开始在梅 县派驻军队,设保安(团防) 总局,各乡保则有官府与豪 绅设立的民团(团练)武装, 防止和镇压人民反抗。 此外,帝国主义不断加 强对中国军事、政治、经济 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社会 矛盾异常尖锐。梅县各阶层 都要求推翻清政府封建腐朽 统治,纷纷响应和参加孙中 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1900年起,爱国华侨 谢逸桥、谢良牧就开始追随 孙中山“澄清天下”。1903年 ,旅暹华侨伍佐南协助孙中 山筹组中华会所。1905年 ,谢逸桥、谢良牧、温靖侯 等在日本协助孙中山筹建中 国革命同盟会,出席同盟会 成立大会。1906年1月,他 们受孙中山派遣回国宣传革 命,发展壮大同盟会,为梅 县光复开展工作。 (二)梅县光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 起义举行,辛亥革命开始。 梅县革命党人钟动在武昌起 义之前奉同盟会之命,偕同 曾勇甫秘密返梅推进梅县光 复,机关设在冷甫诗社。武 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认 为光复梅县时机已到,钟动 、曾勇甫等革命党人说服驻 防梅县的巡防营营长管带, 争取全营官兵反正。11月 12日,梅县实现和平光复。 梅县司令部命令所属36堡每 堡选派2人为代表到县城成 立议会,改嘉应州为梅州, 选举卢耕甫为州长。梅县光 复是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 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共 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 念,推动了当地的社会变革 。 二、新文化运动在梅县 “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 成为引发社会大变动的先导 。”新文化运动初期,梅县 亦与全国各地一样提倡民主 与科学,随后掀起宣传俄国 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热 潮。 梅县教育发达,《新青 年》《每周评论》《新潮》 等进步书刊传播广泛,特别 是《新青年》在各中小学师 生中广泛传阅。许多中小学 成立学生自治会,积极协助 学校推行民主主义文化教育 ,提倡新文化,推广白话文 。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