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
作者简介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属研究机构,下设经济研究所、对外经济研究所、投资研究所、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能源研究所、综合运输研究所、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及杂志社和协会、学会、研究会等代管挂靠机构,具有贴近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决策机构、贴近中国发展实际、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特色,以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为主,主要为中央宏观经济决策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心工作服务,同时面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2015 年 11 月经中央深改办批准,成为第一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黄汉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内容简介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在不断深化生产力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到新质生产力,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4 年 1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对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进行了系统论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从改革视角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发展息息相关,是各地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a。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024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b。特别是,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差距显著,即便在同一地区、同一省区内部,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及发展基础也存在显著差异,不能简单要求齐步走、一刀切,而是要充分发掘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政策,因地制宜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及模式。正是基于上述考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各地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及模式,差异化、有序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各地区积极推动创新发展及产业升级,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扎实基础和有益实践。例如,北京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面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着力打通束缚发展的堵点卡点,全方位竞逐新质生产力。又如,合肥全力打造全球科创名城,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不遗余力、锲而不舍支持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迭代升级,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出了独特路径。再如,深圳不断强化企业主导地位,积极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走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圳模式”。\"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对各地立足实际、有序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重大要求及方向指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作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宏观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丛书”中的一册,旨在从地方实践层面梳理总结各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举措及经验做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掌握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切实推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实践支撑。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对各地立足实际、有序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重大要求及方向指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作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宏观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丛书”中的一册,旨在从地方实践层面梳理总结各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举措及经验做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掌握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切实推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实践支撑。 新质生产力内涵要义丰富、博大、精深,各地对其理解及实践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编写组在筛选梳理相关实践案例过程中,力求全面、准确、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尽可能涵盖各大板块及重大区域性战略,精准有效提炼相关地区及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经验及亮点做法。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要求与实践路径
一、客观认识催生新质生产力对区域条件的三大要求
二、有效统筹好三个方面重要关系
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第二章 京津冀地区
一、北京:立足首都优势全方位竞逐新质生产力
二、天津滨海新区:四措并举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河北:创新驱动产业焕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小米科技: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
一、上海: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二、浙江杭州:畅通教育人才科技良性循环
三、安徽合肥:以创新为引擎推动产业迭代
四、浙江丽水:厚植生态优势,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领跑者
五、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融合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六、科大讯飞:坚守自主创新,做新质生产力引领者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
一、深圳: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二、河套合作区:以深港协同打造新质生产力发源地
三、佛山:数改智转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
四、广州黄埔区:大力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
五、东莞滨海湾新区:融湾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大湾区样本
六、华为:以技术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第五章 中部地区
一、湖南长沙:科创引领打造产业湘军
二、江西南昌:筑牢产业之基,开启新质之门
三、山西太原:做好“三篇文章”推动老工业城市焕新颜
四、河南信阳:以“红”“绿”资源转化增强老区振兴动能
五、湖北武汉长江新区:聚焦“四新三城”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六章 西部地区
一、重庆: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
二、四川成都:以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未来产业发展
三、广西:依托数字经济破解传统产业发展难题
四、云南: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资源型产业提质升级
五、陕西: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打造西部新高地
六、新疆:以数字经济驱动特色产业集群培育
第七章 东北地区
一、辽宁沈阳:培育新兴产业,积蓄发展新势能
二、吉林省:找准细分优势,率先实现四大战略突破
三、黑龙江哈尔滨新区:聚焦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