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版)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版)
作者: 沈志华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版)
ISBN: 9787218044118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与朝鲜战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运动》等,并主编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3卷本《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8卷本《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等文献资料集。

内容简介

对于这些说法,笔者有的完全不能认同,有的部 分可以接受,但总的来说,这里对苏联战后外交战略 的目标似乎还缺乏准确定位,特别是没有勾勒出这一 时期斯大林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和逻辑。而不把这些 问题搞清楚,研究者既不能合理地解释冷战的起源, 也无法说明中苏结盟的基础和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 同其他政治家一样,从本质上讲,斯大林是一个 实用主义者。或许他在年轻时信奉过马克思主义和世 界革命的理念,但是当他真正掌握了政权以后,越来 越成为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斯大林对待共产国际 的态度特别能说明这一点。 最初,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性的。 F.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写道,“共产主义 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 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 革命”,“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 动场所”。V.I.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利用第一次世界 大战在俄国造成的混乱和动荡局面趁机夺取政权后, 就在期盼和准备世界革命,并为此而成立了共产国际 (即第三国际)。由于红军在国内战争中的胜利, 1920年7月12日俄共(布)中央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发 动世界革命的决议。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支持这 个路线,在L.D. 托洛茨基起草的宣言中强调:“国 际无产阶级将时刻准备战斗,直到苏维埃俄国的版图 扩展到全世界。”1921年春欧洲革命陷入低潮后,尽 管列宁试图修正世界革命的概念,并对“左”倾冒险 主义展开批判,但俄共(布)和多数共产国际领导人 仍然坚持在欧洲各国全面发动进攻。 1923—1924年,革命的风暴已经过去,而资本主 义世界在美国的带动下开始趋向繁荣。斯大林和共产 国际多数领导人在把革命推向东方的同时,意识到西 方资本主义正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斯大林此时 提出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在本质上和逻辑上是 对“世界革命”战略的反动,因而受到托洛茨基和 C.E. 季诺维也夫、L.B. 加米涅夫反对派联盟的尖锐 批判。反对派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在苏联党内斗争中 运用的政治策略不敌斯大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 的理论脱离当时的实际情况,而斯大林的主张更具现 实性和实用性,并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 平共处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对世界革命路线 的偏离以及斯大林在党内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的确立 ,共产国际开始逐步从一个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世界性 组织机构沦落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工具。 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再次唤起革命 希望,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十一次大会提出的战略 是: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不论是在法西斯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实行议会民 主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总体上,共产国际认为“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革命的和民主的组织,能给资本主 义以打击,至少能加剧革命局势”,而社会民主主义 则是更危险的敌人。于是,共产国际要求各国共产党 要经常揭露和打击社会民主主义,在实践中不懈地争 取无产者的大多数。这时的斯大林又举起了世界革命 的大旗,他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说明“资本 主义的稳定就要终结”,“群众革命运动的高潮将更 加猛烈地增长起来”。“资产阶级在对外政策方面将 从新的帝国主义战争中寻找出路”,“无产阶级在反 对资本主义剥削、制止战争危险时,将从革命中寻找 出路”。 然而,1933年A.希特勒崛起,法西斯成为对苏联 安全的更大威胁。1935年7—8月共产国际在七大期间 提出,法西斯主义剥夺了民主,摧毁了人类赢得的巨 大社会权利及精神成果。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 G. 季米特洛夫在会议上说: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广大 群众所面临的,“不是在无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民 主之间,而是在资产阶级民主和法西斯主义之间做出 选择”。因此,为了配合苏联与英法建立集体安全的 外交路线,各国共产党必须转向拥护民主,动员群众 ,建立起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于是,革命的旗 帜再次收起。 但形势很快又发生了变化。对资本主义国家本能 的警惕以及与英法谈判陷入僵局的结果,使斯大林再 次改变了策略。为了保障苏联的安全,苏联决定与德 国联手。1939年8月苏德秘密条约签订及第二次世界 大战爆发后,斯大林要求共产国际淡化反法西斯的宣 传,取消人民阵线和民族团结的口号,而“资本主义 国家的共产党人必须坚定地宣布反对本国政府,反对 战争”。于是,几年来依靠人民阵线与本国政府合作 并得到空前发展的欧洲各国共产党,被迫对各自政府 的反法西斯战争采取了不合作立场。共产国际指示各 国党:对待苏联的态度已“成为衡量为社会主义而斗 争的意图的真假试金石”,“凡与此看法抵触的,都 要立即修正自己的政治路线”。其结果,不仅各国共 产党再次受到政权当局压迫,共产国际本身也成为众 矢之的。在欧洲以外,1941年初,皖南事变引起中共 与共产国际的分歧,美国共产党也退出了共产国际。 很明显,此时的共产国际已经完全成为苏联对外政策 工具,并引起各国共产党的不满。 P35-37 <p>  1.《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是著名历史学家沈志华**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国内研究朝鲜战争的一个新的起点。<br/>  沈志华以中俄两国现存的大量**手资料为基础,对朝鲜战争起源及中国参战问题作了缜密的思考和探讨,不仅颠覆了曾为人们所熟知的种种叙述与结论,也在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揭示了中苏同盟及中国入朝参战这两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br/>  2.沈志华在充分掌握并比较分析近年披露的多国档案的基础上,对朝鲜战争的起源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描述、梳理和研究。严肃地探讨了中苏同盟和朝鲜战争之间的广泛联系。<br/>  3.本书是迄今为止朝鲜战争最权威的历史叙事!<br/>  观察当下半岛局势*亮的一面镜子!<br/>  友谊还是利益,朝鲜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宿命吗?毛泽东、斯大林、金日成三人的纠缠与博弈,孰是孰非?<br/>  历史学家沈志华的权威解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