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简史

甲午战争简史
作者: 马勇//寇伟
出版社: 中国社科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7.40
折扣购买: 甲午战争简史
ISBN: 978751614734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中日都是亚洲重要的国家,是搬不走的邻居,是 一衣带水的邻 邦。汉唐以来,两国人民贸易往来日渐频繁。鉴真大 师东渡,传播 文明,促进交流,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日本 朝野仰慕中 国,遣唐使、留学僧不畏险阻,奔波于两国之间。中 国文明声教远 被,中土风俗、服饰、饮食,以及绚丽的思想文化长 时期影响着 日本。 在过往两千年交往史上,友谊为主流,冲突为支 流,两国人民 在相互交往中获益匪浅。但在最近一个半世纪,中日 间发生两次惨 烈战争,两国人民都付出了惨痛代价。痛定思痛,两 国人民没有不 友好的理由。中日友好,东北亚安宁,亚洲和睦,世 界和平;中日 冲突,两国人民受伤,世界也不得安宁。值甲午战争 120周年纪念 的日子,回顾历史,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记住教训, 让中日友好世 代传承。 宗藩解体 近代以来中日冲突,具有非常复杂的因素,但从 大历史的观点 看,主要是因为西方势力东来对传统秩序的破坏。旧 秩序被打乱, 新秩序尚未建立。 在西方势力东来之前,所谓东亚秩序,就是中华 帝国主导的 “宗藩体制”,或称“朝贡体制”。中原王朝就是这 个地区的“老 大”,尽心维护东亚秩序与和平。 西方势力东来后,东亚秩序发生改变,中国自身 需要发展,没 有更多精力顾及原先这些藩国,而西方势力乘虚而入 ,不断在中国 边境集结、窥视、示威、蚕食,北有沙俄,南有法国 ,西有英国, 东边则是日本、美国对中国台湾、朝鲜的觊觎、窥视 、骚扰,并导 致中国边疆危机。 中国边疆危机因越南问题而起。越南很长时间为 中国附属,后 因法国势力东顾,遂使越南有意脱离中国控制。这在 中国因一系列 危机无暇兼顾时,也就不能不予以容忍。但到19世纪 80年代初 期,中国因洋务新政而使综合国力有了一定程度恢复 ,足以应付 (其实是自认为足以应付)某些外交危机时,中国无法 继续容忍宗 藩解体,清廷内部相对比较边缘的所谓清流党人基于 传统宗藩观 念,对法国的扩张行动颇为不满,并同声谴责恭亲王 奕诉、李鸿章 的“绥靖政策”。 清流的观点深深影响了决策者,使清廷在战与和 之间摇摆不 定。“荣誉要求捍卫一个朝贡国,可是畏惧心理却不 允许它去和一 个西方头等强国打仗。”1882年12月,李鸿章与法国 驻华公使进 行谈判,中方同意在法国承诺放弃侵占越南北部企图 后,允许法国 经过红河流域、云南进行过境贸易;约定中法两国政 府共同保证越 南独立。这样一来,越南就由先前中国的附属国一变 而成为中法两 国的共同保护国。 1882年协定部分解决了中法在越南问题上的冲突 ,中国虽然放 弃了对越南的完全宗主权,但毕竟没有诉诸武力与法 国开战。而 且,当国力并不足以支持中国拥有更多藩国时,中原 王朝有限度、 有意识地放弃部分藩国,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 ,1882年协定 并不被翌年初上台的法国新政府所接受,法国新政府 决意对南亚实 行更为直接的殖民统治。1883年5月,法国议会通过 对越南北部进 行军事远征的计划,中法关系陷入紧张。8月25日, 法国与越南当 局签署协定,越南自认为法国保护国,声明中国不得 再干涉越南事 务,完全否认中越间的宗藩关系。 越法新协定极大激怒了清廷中的主战派,二十余 年洋务新政使 这些主战派底气十足,无法接受丧失越南的事实。曾 纪泽明确表 示,“越南本属中国,理应全境保护”,中国如果放 弃在越南的利 益,那么其他西方国家就会趁机直人中国本土,进行 商业、政治渗 透,南部中国就要为此付出很大代价,不符合中国国 家利益。①清 廷主战派在批评李鸿章求和政策时,坚决要求派兵收 复失地,恢复 中国宗主权。而恰当此时,越南政府内部也发生了变 动,一批亲中 国军政大员发动政变,请求中国出兵援越抗法。 主战派的要求、越南政府的请求,获得了清廷的 回应,清廷决 定以武器弹药支持黑旗军,并从云南、广西调正规军 5万人人越作 战。1884年3月,中法军队在北宁附近交战,仅有1. 6万人的法国 军队竟然挫败了5万人的清军。 清军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 慈禧太后委派李鸿章与法国谈判, 寻求解决方案。5月11日,李鸿 章与法国海军上校福禄诺在天津 达成协议。根据这个协议,清政 府承认法国与越南签订的所有条 约,中国驻越南军队立即撤回; 法国承诺不向中国要求战争赔款, 保证中国南方边界不受侵犯,承 认中国在越南的势力,同意在将 来与越南缔结任何条约时不使用 有损于中国威望的字眼。 P3-5

2014年时值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而当前的中日关系依然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冲突或矛盾,此书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书稿从战争缘起、走向战争、战事初起、黄海大战、陆地之战,以至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与日本政府艰难的谈判过程,直至《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得知台湾割让给日本之后在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极力抗争,全面而立体地展示了甲午战争的完整过程。 《甲午战争简史》由马勇、寇伟编著,供读者阅读。

书籍目录

章 战争缘起
宗藩解体
东北亚危机
“主权线”与“利益线”
北洋海军成军
第二章 走向战争
穆麟德、袁世凯与金玉均
东学党骚乱
借机用兵
节外生枝
调停失败
箭在弦上
第三章 战事初起:偷袭、对峙、大溃退
丰岛海战
可怜的高升号
交手成欢驿
宣战
平壤之战
第四章 不屈的海魂
不期而遇
黄海大战:英勇的北洋将士
威海攻防战
不死的是精神
第五章 且退且打,悲壮、痛惜
决战辽东
争夺海城
金州浴血
旅顺喋血
决战直隶
第六章 和比战难
德璀琳东渡
美国斡旋
张荫桓广岛蒙羞
李鸿章成了人选
第七章 梦醒春帆楼
日本的要价
中国的预案
伊藤与李鸿章的“闲聊”
日方苛刻报价
李鸿章遇刺与谈判转机
《马关条约》对中国的伤害
第八章 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各有算盘
三国干涉
日本的让步与不让步
受损的还是中国
第九章 台湾的悲伤与骄傲
日本对台湾的觊觎
台湾为什么不能“赎还”
台湾前途未卜
台湾人民的抗争与无奈
参考文献

试读内容

中日都是亚洲重要的国家,是搬不走的邻居,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汉唐以来,两国人民贸易往来日渐频繁。鉴真大师东渡,传播文明,促进交流,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日本朝野仰慕中国,遣唐使、留学僧不畏险阻,奔波于两国之间。中国文明声教远被,中土风俗、服饰、饮食,以及绚丽的思想文化长时期影响着日本。
在过往两千年交往史上,友谊为主流,冲突为支流,两国人民在相互交往中获益匪浅。但在近一个半世纪,中日间发生两次惨烈战争,两国人民都付出了惨痛代价。痛定思痛,两国人民没有不友好的理由。中日友好,东北亚安宁,亚洲和睦,世界和平;中日冲突,两国人民受伤,世界也不得安宁。值甲午战争 120周年纪念的日子,回顾历史,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记住教训,让中日友好世代传承。
宗藩解体 近代以来中日冲突,具有非常复杂的因素,但从大历史的观点看,主要是因为西方势力东来对传统秩序的破坏。旧秩序被打乱,新秩序尚未建立。
在西方势力东来之前,所谓东亚秩序,就是中华帝国主导的 “宗藩体制”,或称“朝贡体制”。中原王朝就是这个地区的“老大”,尽心维护东亚秩序与和平。
西方势力东来后,东亚秩序发生改变,中国自身需要发展,没有更多精力顾及原先这些藩国,而西方势力乘虚而入,不断在中国边境集结、窥视、示威、蚕食,北有沙俄,南有法国,西有英国,东边则是日本、美国对中国台湾、朝鲜的觊觎、窥视、骚扰,并导致中国边疆危机。
中国边疆危机因越南问题而起。越南很长时间为中国附属,后因法国势力东顾,遂使越南有意脱离中国控制。这在中国因一系列危机无暇兼顾时,也就不能不予以容忍。但到19世纪 80年代初期,中国因洋务新政而使综合国力有了一定程度恢复,足以应付 (其实是自认为足以应付)某些外交危机时,中国无法继续容忍宗藩解体,清廷内部相对比较边缘的所谓清流党人基于传统宗藩观念,对法国的扩张行动颇为不满,并同声谴责恭亲王奕诉、李鸿章的“绥靖政策”。
清流的观点深深影响了决策者,使清廷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荣誉要求捍卫一个朝贡国,可是畏惧心理却不允许它去和一个西方头等强国打仗。”1882年12月,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进行谈判,中方同意在法国承诺放弃侵占越南北部企图后,允许法国经过红河流域、云南进行过境贸易;约定中法两国政府共同保证越南独立。这样一来,越南就由先前中国的附属国一变而成为中法两国的共同保护国。
1882年协定部分解决了中法在越南问题上的冲突,中国虽然放弃了对越南的完全宗主权,但毕竟没有诉诸武力与法国开战。而且,当国力并不足以支持中国拥有更多藩国时,中原王朝有限度、有意识地放弃部分藩国,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1882年协定并不被翌年初上台的法国新政府所接受,法国新政府决意对南亚实行更为直接的殖民统治。1883年5月,法国议会通过对越南北部进行军事远征的计划,中法关系陷入紧张。8月25日,法国与越南当局签署协定,越南自认为法国保护国,声明中国不得再干涉越南事务,完全否认中越间的宗藩关系。
越法新协定极大激怒了清廷中的主战派,二十余年洋务新政使这些主战派底气十足,无法接受丧失越南的事实。曾纪泽明确表示,“越南本属中国,理应全境保护”,中国如果放弃在越南的利益,那么其他西方国家就会趁机直人中国本土,进行商业、政治渗透,南部中国就要为此付出很大代价,不符合中国国家利益。①清廷主战派在批评李鸿章求和政策时,坚决要求派兵收复失地,恢复中国宗主权。而恰当此时,越南政府内部也发生了变动,一批亲中国军政大员发动政变,请求中国出兵援越抗法。
主战派的要求、越南政府的请求,获得了清廷的回应,清廷决定以武器弹药支持黑旗军,并从云南、广西调正规军 5万人人越作战。1884年3月,中法军队在北宁附近交战,仅有1. 6万人的法国军队竟然挫败了5万人的清军。
清军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慈禧太后委派李鸿章与法国谈判,寻求解决方案。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上校福禄诺在天津达成协议。根据这个协议,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签订的所有条约,中国驻越南军队立即撤回;法国承诺不向中国要求战争赔款,保证中国南方边界不受侵犯,承认中国在越南的势力,同意在将来与越南缔结任何条约时不使用有损于中国威望的字眼。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