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化生存
作者简介
王可越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访问学者,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创新**导师。 作为大学老师,曾与***、***、SAP大学联盟合作,培训大学教师、文化行业管理人员数百人,2016年获“SAP大学联盟创新思维课程突出贡献奖”,2017年获“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艺术组**名。 作为创新导师,曾与团队一起将设计思维创新体系率先引入中国,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同解决真实商业与社会问题。主要客户有:联想、大众(中国)、奥迪、奔驰、可口可乐、平安保险、德国**合作机构、比利时UCB公司、德国SAP公司、法国VALEO公司、武昌区**等。 作为豆瓣活跃作者,文章*到青年用户的广泛欢迎,曾创造单篇?章12000+赞的纪录。 相关专著:《设计思维创新导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译有《创意风暴》等。
内容简介
我们通常是在消费某种幻象? 每年的“***”都如约而至,年末的各种洋节*,也会接二连三登场。无论是万圣节还是圣诞节,在中国孕育了很大的消费潜力。每个节*都是舞台,都创造了消费场景。对当今中国人来说,一切节*都是购物节。如果不买点东西,就好像没过节一样。 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节*可与“***”媲美。它是从无到有的人造节*,打着省钱旗号的消费狂欢节。西班牙人过法雅节5,他们创作精美的巨人,并在节*的*后烧掉它们。而我们的电子货币流,一开始就燃烧起来,聚集成狂欢的火焰。 节*的特殊情境意味着每个人的行为都会被带动。狂欢的*子,不买就意味着吃亏,缺乏需求的人,甚至显得自甘**。 又是一年“***”,当你在准备购物清单时,我们来聊一聊“需求”。探讨用户需求,不仅为了实现商业创新;理解需求,也是在试图理解我们自己。 5 法雅节,西班牙的传统节*,在每年3 月15 *至3 月19 *举行,历时近一周,有****秀、**等活动,*后以午夜焚偶引发**。2016 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虚拟的幻象 出版人张**有句话说得实在:如果买书的人把书都看完了再买,出版社就都破产了。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健身房:如果办卡的人总来健身,健身房也是开不下去的。 买书不看,办卡不健身,买衣服不穿,这些就是消费社会的主力。因为我们通常在消费某种幻象,而不是内容和服务本身。 如今,家具公司销售的**木质书架,附赠空心儿的硬皮假书。真书还是假书,道理相似。真书又如何? 90% 的用途也在装点我的空间、我的梦。甚至根本不需要书,仅仅记住书名清单,也可以获得自我提升的幻觉。 我所从事过的广告业,主要任务是通过讲故事营造价值的幻象。人们通过消费来获取幻象,而产品呢,也许仅仅是幻象的载体。一瓶饮料,物质价值极低,但情感附加值很高。比如,你不仅在喝一瓶饮料,同时在参与一种文化: 来自高原的矿泉水让人感到心灵纯净,某种糖水让人觉得自己属于*年轻的一代。 我们的生活建立在“我需要”的幻象之上。生活方式是一群人共有的幻象。幻象推动消费,消费拉动生产,这就是经济。 焦虑与** 我经常开玩笑说,如果用户不焦虑了,我们的经济就要焦虑了。社会之所以欣欣向荣,是因为我们内心戏很丰富,一方面焦虑,一方面渴望。渴望与焦虑,是幻象的加速器。 建议各位观看徐景达导演的动画代表作《**肥皂》6。在该片中,商人推出了一款能够漂白一切的肥皂。用了这肥皂,每件衣服都可以轻松变成白色。这款产品果然大卖。可是当每个人都穿上了白色衣服时,商人又推出染色肥皂,让之前变白的衣服又变成五颜六色。 哇,多么神奇!当白色成为时尚,彩色又成了用户追逐的目标。 这部电影洞悉人性,揭示了消费行为中焦虑与渴望的规律。什么是需求?什么又是时尚呢?首先,一部分**者(**用户)总比其他用户*敏感,愿意尝试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白色),为了与众不同,他们**时尚。其次,当*多用户察觉到潮流发展时,唯恐落伍,于是跟随。而*后购买“漂白肥皂”的用户,只是担心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毕竟跟别人不一样,也是一种极大的心理风险。 阿兰·德波顿7 曾说过:“过多地关注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中*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明白了这句话,也并不见得有什么用处。 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人目光的投射,也是我们对他人的想象。好比男女老少都要经常表态:我需要学英语,有人说我要一个研究生文凭,还有一个家庭、孩子……这一切。中国人把英语从小学到大,*大的功能只是树立一个积极上进的形象。这样的消费需求,为自己,*为别人。 6 1986 年的动画短片,却值得让现今很多动画片人汗颜,这部电影洞悉人性,揭示了消费行为中的焦虑与渴望。曾获第七届中国电影金*奖*佳美术片,由徐景达、马克轩导演,周瑞编剧,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公司出品。 7 阿兰· 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国作家,1969 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代表作品有《 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身份的焦虑》。 “我买故我在” 这句话包含两个层次。**个层次:我买,证明我存在;第二个层次:我买的东西,表达了我存在的风格。 几十年来,商场已然代替了神庙,成为市民闲暇的主要活动场所。时代发展到**,拜电子媒介所赐,消费者可以自行“在家修行”。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米歇尔· 福柯8 所详细论述的“话语”,指的就是主宰语言及概念词汇的规则,安排着世界的秩序,也安排着世间事物之间的关系秩序,并涉及一些特定的制度场所和社会实践。 通俗来说,“话语”是高于个体的言说,规定了什么规范,什么不规范,什么正常,什么不正常。一旦缺乏消费需求,好比一个人胃口不好,是不健康的。这就是消费主义的话语。 消费是主动行为,是当代人活着的证据。消费行为本身就包含了各种内在暗示: 我积极生活,主动选择,我拥有主动权,我心理健康,代谢正常。 8 米歇尔 · 福柯( Michel Foucault), 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有《 疯癫与文明》《 规训与惩罚》 等。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当今时代普遍的焦虑来自于不确定性,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唯有创新者才能够生存,而在创新的逻辑下,唯有行动和尝试才能解决我们的焦虑。 ★●5大思考工具+33条思维突破点,将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新的动力 在过去5年中,作者及其团队从美国、德国引入“设计思维”的创新教育方式,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创新指导,从中总结出5大思考工具+33条思维突破点,从中发现创新化生存的方法,将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新的动力。 ★●源自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维创新方法!荣获2016 SAP大学联盟创新思维课程突出贡献奖 15年来,源自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维创新方法(design thinking),已经成为全世界创新者们共通的语言,Goo**e、SAP、 BMW、IBM、DHL等知名创新企业应用设计思维扩大在行业中的**优势。 作为创新导师,作者先后为康泰纳仕、奥迪、奔驰、大众(中国)、联想、平安保险、德国**合作机构、法雷奥等知名企业服务过;作为大学老师,曾与***、***、SAP大学联盟等合作,培训大学教师、文化行业管理人员数百人,荣获2016年获“SAP大学联盟创新思维课程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