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实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实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费江波|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02
折扣购买: 高校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实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ISBN: 978752252985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高校学生社团研究的基础理论 研究高校学生社团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例如教育学 、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并在各 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作为高校学生事务的重要组成部 分,学生社团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平台。作为一种非正式学生组织 ,社团具备基本的组织特性。当前研究学生社团的重点 在于关注成员个体、成员群体和领导管理等三个层次。 相较而言,个人层面的学生发展理论更有助于以社团成 员为对象的研究,组织层面的理论更适用于学生社团的 结构和组织特征的研究。 本章将依据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分 类,分别从个体、群体和组织这三个层面出发,阐述高 校学生社团研究的理论基础。此外,为了实现更多元化 的理论视角,各层面将分别聚焦一个具体理论探讨理论 预设,旨在为高校学生社团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视 角,为学生社团参与高校育人的实证研究提供更为坚实 的理论支持,从而丰富和发展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实现理 论,为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和管理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由于篇幅有限,此处仅能提炼部分理论进行探讨。著 者期待更多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够关注学生社团的研究, 促进其可持续快速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 步。 第一节 个体层面的理论基础 社团在个体层面的理论基础主要关注社团对个体的 作用和影响,以及个体的心理机制,这包括了隐性思想 政治教育、学生干部培养和成员全面发展等方面。与此 同时,研究也聚焦于成员的态度和满意度,以及成员的 需求与动机,以提升他们加入社团的动机,并丰富激励 机制。现有的理论要集中在教育功能、社会化功能和成 员需求方面。 一、教育功能方面的理论 在个体层面,理论探讨侧重于社团的教育作用,尤 其是隐性教育功能。这一功能引起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者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观点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以及道德体验理论。隐性思 想政治教育理论源于隐性课程概念,该概念最早由美国 学者杰克逊(P.W.Jackson)于 1968 年提出,随后被 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一理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接受并认同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进而形成符合政府需 求的政治思想。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关注并探索隐性思想 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学生社团作为隐性思想政 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凭借其宽松自由的环境和自发自治 特性,以间接性、渗透式的方式灌输某种思想,有效地 弥补了显性教育方式容易引发社员抵触和排斥心理方面 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 密联系,具有显著的隐性教育特征。该理论源自美国教 育家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