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十三朝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从武王灭商到成康之治 姜太公其人其事 辅佐周文、武两王的重臣姜太公,姜姓, 名尚,字子牙,又叫姜子牙。在古文字里,“姜” 与“羌”声同形似义近,因此有研究者认为 姜姓是与周族共处关中的古羌族。 姜尚祖先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 故又名吕尚。他曾卖肉售酒,大半生怀才不 遇,到老年整日坐在岐山西南兹泉的源头钓 鱼,恰好被周文王发现,拜为太师,尊为太 公望,意谓是周先祖太公所盼望辅佐子孙的 圣人。 姜太公积极佐周,出谋划策,发展国力。当年文 王罹囚禁之难而被赎 回,他是主要谋划人之一。及文王末年,出现“天下 三分其二归周”的局 面,据司马迁讲,亦是“太公之谋计居多”。武王即 位后,尊姜尚为师尚 父,并娶其女邑姜为妻,双方结为姻亲。 伐纣前夕,武王卜卦不吉,群臣畏惧,唯太公力 排众议,主张出师, 为武王所采纳。在伐纣之役中,他担任全军前锋,以 4万多甲士击败17 万商军,功居第一。人们歌颂道:“维师尚父,时维 鹰扬;京彼武王,肆 伐大商。”意谓勇敢的师尚父,像山鹰般迅疾飞扬; 辅佐武王,很快伐灭 大邑商。后太公因功受封于泰山渤海问的薄姑氏故地 ,建立齐国。 太公治齐,顺乎民情和风俗,兴鱼盐之利,促工 商发展,民众纷纷归 附,短短五个月便初见成效。于是他回成周向周公报 政,受到高度称赞。 武王逝后,周公辅政成王,武王弟管叔、蔡叔发动叛 乱;周公决计东征, 并命太公亦预征伐。太公遂以齐 国为基地,出兵平叛,再立大功, 齐国因此也成为称雄东方的大国。 由于姜太公非凡的经历和辉 煌的业绩,他成为传奇英雄。早 在战国时便有人依托其名,写出 一部兵书叫做《六韬》。民间有 关他的传说非常之多,尤其明代 章回小说《封神演义》更把他描 绘成了无所不能的众神之首。 伐纣之役 周武王姬发,继承父亲文王 事业,以岳父姜尚为师,弟周公 旦为辅,迁都于镐,图谋东进。 即位第二年,便观兵盟津(即孟津,今属河南),作 了一次伐纣的试探性 阅兵演习。当时众多仇商的诸侯“不期而至”,要求 伐灭商纣,但武王审 时度势,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于是下令还师。 两年后形势急剧变化。纣王奢侈腐化更甚,作酒 池、肉林,“为长夜 之饮”,大小官吏及不少平民也沉湎于酒。阶级矛盾 更加尖锐,奴隶逃亡, 百姓怨望,“如沸如羹,小大近丧”。在纣王高压之 下,忠臣比干被剖心, 贵族箕子被逼佯狂,纣兄微子被迫出走,大批贵族纷 纷叛商奔周,殷商统 治集团内部彻底分崩离析。而周边邦国不断反叛,尤 以淮河流域的东夷抗 争最剧烈,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把军队主力包括最强的 “三百六十夫”调去 征讨东夷。 武王看准了这是一个灭商的好时机,遂下定决心 ,大会诸侯,发动伐 纣之役。当时集师计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 45000人,并联合蜀、 庸、羌、鬃、鲈、微、彭、濮等部落与方国共同兴兵 。武王亲作《泰誓》, 激励部众。又举行誓师大会,历数纣王罪状,鼓励全 军决一死战,《尚书· 牧誓》即周公代武王所作的誓词。甲子日,双方在商 都郊外70里的牧野(今 河南淇县西南)决战。当时商军主力远征东夷,纣王 仓促应战,虽然临时 拼凑了十多万军队,但士气低落,皆无战心,以致阵 前倒戈,战斗很快以 周联军的胜利而告结束。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都城 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商亡。 灭商之后,武王对殷遗民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方 面笼络安抚,如封纣 子武庚于殷,释放被纣囚禁的箕子和百姓,修葺被纣 杀害的比干之墓,打 开府库散发财物、粮食赈贫救饥,以及宣布保留殷人 的氏族组织和归顺的 氏族首领的社会地位等等。另一方面则监视控制,其 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设 立三监,即把原来的商王畿分为邶、鄘、卫三国,由 武王之弟管叔、蔡叔、 霍叔分别统治,以监控武庚。 P9-11
书名:西安十三朝
定价:98元
作者:黄留珠杜文玉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54101919
字数:
页码:
版次: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黄留珠、杜文玉编著的《西安十三朝》按照编年体的顺序,专门讲述了西周、秦、西汉、新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这十三个建都于古都西安的朝代的历史,是一部融合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的简明读本,为宣传普及西安的历史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