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文化

兵家文化
作者: 张海霞//闫燕秋
出版社: 时事
原售价: 33.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兵家文化
ISBN: 9787802325845

作者简介

张海霞,七十年代出生于山西平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签约作家。自幼好文史,喜兵学,有剑胆琴心,对兵家文化研究颇深,一直以实用主义的态度理性解读、品读兵家,致力于推动兵家文化的现代化、生活化,现任多家企业的战略顾问。

内容简介

夏代进入了阶级社会之后,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 级的利益, 改变彼此间的地位和差异,便经常发起战争,并极力 争取战争 的胜利。于是各阶级想方设法于战前谋策、战中筹划 ,这个过 程便产生了“谋”。然而,“谋”只是战争过程中一 种求胜的主 观手段,并不完全合于客观实际。为了使“谋”更接 近于客观 现实,人们不断地从战争的实践中探索并反复求助于 实践来验 证,逐步总结出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能指导战争的方 法上来, 它包括对战争问题及性质的探讨、作战指导思想和作 战原则, 以及战略战术等等,这就是中国兵家思想产生的一般 过程。 到了商朝,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兵家思想也随之 发展。西 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兵家思想 逐渐完善, 当西周走向衰落之时,中国兵家思想已趋于初步形成 。 (2)发展和成熟期 中国兵家思想的发展和成熟,即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 771一前221年),大体经历了550年。进入春秋时期以 后,随 着大国争霸战争的加剧,兵家思想有了新的变化和发 展,尤其 是在轰轰烈烈封建兼并战争的战国时期,兵家思想发 生了日新 月异的变化,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这是因为从社会 形态来讲, 当时已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从战争的社会 性质来说, 已从奴隶制社会的战争转变为封建社会的战争;从作 战形态即 兵种上来看,已由原来单纯的车兵发展为步兵和骑兵 。 车兵是奴隶制社会的产物,步兵和骑兵是封建社 会的作战 主体。从春秋中后期至春秋战国之交,相继出现了步 兵(指建 制步兵)、骑兵,已经完善了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三 大基本兵 种。到战国时期,诸兵种以它本身所具备的作战形式 和战术特 点争奇斗艳,活跃在这个时代上,也正是由于它本身 的特点又 形成了冷兵器时代的作战特点,限定了整个军事形势 ,由此而 来的一切军事理论都植根于这个平台上,无不根据它 而引起变 化和发展。因此,一些睿智的军事家都是透过这些作 战特点和 规律,加以探索总结,产生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如《 孙子兵法》 产生于春秋末期,是孙武对他以前的战争规律和作战 形式的总 结,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但由于它 产生于春 秋末期,难免受到时代的局限。当时,由于骑兵刚刚 萌芽,或 者说骑兵的作战和战术特点尚未充分展现出来,孙武 自然也就 未能加以研究和总结。之后,经过吴起、孙膑等人的 总结,产 生了《吴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以及其他兵书,在 一定程度 上弥补了《孙子兵法》的不足。值此,使中国兵家思 想发展到 战国时期已经基本成熟。 (3)丰满和适用期 这个时期起于秦代至清代,历时2000余年,是中 国兵家思 想的充实与适用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五个较大的阶段 ,即东汉 以前、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时期等。 中国兵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运用,在运用中又 得到进一 步发展,使之更加充实和完善。就是说,这一时期, 尽管时间 较长,但基本的兵种没有变,基本的作战形态也没有 变。虽然 有一些战略战术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也是在原 兵种及其 作战形态上的进一步科学化、艺术化,是在运用过程 中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的完善。 P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