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宋辽金元史)

中国通史(宋辽金元史)
作者: 王明荪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36.80
折扣价: 27.60
折扣购买: 中国通史(宋辽金元史)
ISBN: 9787510800610

作者简介

傅乐成(1922~1984),傅斯年之侄,字力更,号秀实,山东聊城人。著名史学家。1940年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后赴台湾,执教于国立台湾大学。195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 在任教的十几年中,傅教授除在台大授课外,还在同仁、辅仁、淡江等高等院校讲课,并兼任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主持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的博士班和秦汉史研究室的工作,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对秦汉、隋唐史的研究颇有建树。他一生著述甚丰,皆为史学论著,影响较大的有《秦汉史论文集》《隋唐五代史》等。他的史学论著有的被译成英、日、韩等国文字,是台湾、香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高等学府学习中国史的必读之书。 傅乐成终身未娶。关于傅先生的感情问题,有这样一个“典故”。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春天,殷海光在南京《中央日报》社任主笔,与在“中央图书馆”任职的傅乐成交往甚笃,且谈锋如昔。当时“异常放荡怠惰”(傅自语)的傅乐成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小姐,对她极为爱慕,却难撷其芳心。有一天,殷海光在傅乐成的宿舍里聊天,正好那位小姐也在场。当时殷海光兴致勃发,大谈时局,口若悬河,那位小姐在一旁听得出神。殷海光走后,傅先生爱慕的小姐对他说:“假如你有殷先生那样好的学问,我一定嫁给你。”傅乐成受不了这番“刺激”,决心翻译一部英文的西洋史以示自己的进取之心。后来那位美丽的小姐还是没有嫁给他,但若干年后,从耶鲁学成归来的傅乐成写出扛鼎之作《中国通史》,被誉为“不可忽视史学家”。

内容简介

世宗死后,年仅七岁的恭帝继立。显德六年(959)年底,北方传来情 报,说辽人有入侵的迹象。显德七年(960)元旦,突然奏报北汉引辽人入 侵。当时朝廷中的要人有宰相范质、王溥,将领有赵匡胤、慕容延钊、韩 通等人。赵匡胤曾屡随世宗征战,且为禁军领袖,因此当即决定派他为御 敌之统帅,以慕容延钊为先锋,并且次日先锋即行出发。当时后周政权面 临大敌,而朝中是主少国疑,京城中传出谣言,说要以点检作天子,俨然 有山雨欲来之势。初三日,匡胤出兵,谣言停止,当晚匡胤领兵至距开封 东北四十里之陈桥驿宿营,同时官兵们哗噪欲立匡胤,当时有掌书记赵普 、匡胤之弟匡义、都押衙李处耘、将领王彦升等人入帐报告,但匡胤已酒 醉入睡,众人只得出来安抚部属,并且派王彦升、郭延赟等率领所部先驰 回京城,一方面通知留在京城的匡胤心腹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一方 面企图以军队入城以待变。 在陈桥驿的官兵,全都执戈待旦。初四日,黎明,兵士们再度逼营, 高呼拥立匡胤为天子始得罢休,要求匡胤升帐。匡胤初醒,尚未及答询, 黄袍已加身上,被拥立为帝,而后全军官兵受匡胤告谕,恢复正规,并且 军纪严明地立即返京。当时后周朝廷的朝会尚未完毕,匡胤以裨将潘美通 知,朝中诸臣惶然色变,不知所措。不久,翰林学士陶谷赶到,由袖中取 出禅位诏书宣读,后周帝国的政权乃宣布转移给匡胤。本来可以是不流血 的政变,但当时留京的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欲起兵抗拒匡胤,由朝 中尚未回及家门,已为预先待变的王彦升所追杀,如此,范质、王溥等后 周诸臣只得拜降。当晚,匡胤正式即帝位,奉恭帝为郑王,居于今湖北竹 山县。由于匡胤本人所领之归德军在河南宋州之地,故改国号为宋,中国 的五代时期,到此暂告结束;但中国内部的完全统一,还要到十九年之后 。 关于这次很戏剧性的兵变,旧史上的记载隐晦不明,真相不能大白; 若仔细考察当时许多资料可以看出,这次兵变绝非偶然事件,而是有计划 有预谋的大政变,至少,从下面几点中可以看出来: (一)显德六年底及七年初,北方之情报,旧史中没有说明北汉和辽 人进兵之情形、路线、边防等等。而辽史中说显德七年正月没有用兵之事 ,同时还说自从周世宗北伐,拔三关二州之地,辽人异常惊恐,世宗病返 ,燕云地方官民始得稍安。以势忖之,辽国军民皆恐,不可能即举兵南下 ;而且辽的皇帝穆宗,并不想对南方用兵,也不关心汉人土地。由这些来 看,这个北方传来的情报,根本缺乏可靠性,恐怕就是伪造来作为陈桥兵 变之序幕。 (二)正月初二日,匡胤尚未出兵时,京中已有谣传点检作天子,可 见这次政变,京城中人已有风闻,只是内廷不知;同时又有苗训、楚昭辅 等人倡言预见之类的事发生,这也是有目的的。 (三)当匡胤兵变后返京,京城中人走告其母杜太后,太后说:“我 儿子早就怀有大志,现在果然不错。”显然匡胤的母亲并不惊讶这突来的 消息,也未加评判之词。而当初二日京中谣言盛传之时,匡胤惊慌回家告 诉乃姐,唯恐事机泄露,他姐姐反而斥责他既有此志,不必怕人知,应敢 作敢为。可见,匡胤的蓄志,家中人都知道。 (四)匡胤赴陈桥之前,曾焚毁文书一批,自有用意。 (五)兵变之时,好似演戏,计划井然,安排有序,决不像真正突发 的兵士哗变。同时,有许多说不通之处,例如匡胤本人为禁军领袖,御强 敌之全军统帅,岂能夜宿大醉而不知兵变?仓促之际加身之黄袍又由何来 ?禅位诏书哪能临时写就而成? 总之,陈桥兵变,实为赵匡胤所自编、自导、自演的史剧,另外再加 上三种凭藉,始得成事:一为后周朝廷剩下孤儿寡妇,对匡胤无法抵制。 二为匡胤父宏殷久掌禁军,匡胤的部属,多为其父旧日袍泽,父子二人皆 与禁军有密切的关系及久远的感情,因而获得禁军拥护。三为匡胤有所谓 “义社十兄弟”,皆为禁军将领或掌军旅之武人,是当时实力派人物,这 批人都支持匡胤。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