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百年--陈学溶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作者简介
陈学溶(1916—2016), 江苏南京人,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三届气象练习班。南京气象学院研究员,南京竺可桢研究会副理事长,《竺可桢全集》特邀校审。曾在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及其所属的泰山日观峰气象台、西安头等测候所等从事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业务;后在中国航空公司重庆珊瑚坝机场、印度加尔各答达姆达姆机场和上海龙华机场的航空气象台从事航空天气观测、国际航线天气预报和服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华东气象处、中央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南京气象学院工作。著有《中国梅雨图集》《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 樊洪业(1942—), 辽宁抚顺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史专家。1965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曾任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主任等职。著有《科学业绩的辨伪》《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科学旧踪》等,主编《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竺可桢全集》(24卷)和《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等。
内容简介
紫芝堂陈氏 关于祖上的情况,在我家存藏的《紫芝堂陈氏家谱》 中可略有所知。 谱中记先祖玉畴公陈琳是福建莆田人,在明朝弘治九 年(公元1496年)进土及第后,开始做官。他在弘治、正 德和嘉靖年问做了多年的官,最后在嘉靖年间去世,去世 时是南京兵部右侍郎任上。他秉性忠耿,屡因仗义执言, 为太监刘瑾等所忌恨,以谤罪调降官职,到广东揭阳去当 县丞。正德五年秋(公元1510年)刘瑾谋反事败,获有确 凿证据,因此伏诛。玉畴公陈琳复召升调,任浙江嘉兴府 同知(知府的佐官)。其事迹见于《明史》(附《赵佑传 》内)。 今南京中华路市立第一医院所在处,在科举时代为下 江考棚,考场大门内右手边原立有石碑,碑铭所记与《明 史》文大致相同。 玉畴公是紫芝堂系陈氏的一世祖。“紫芝堂”系的堂 号由来,据家谱记载:南京东城外,有一大山名日“紫金 山”,亦名“钟山”,传山中产有灵芝草,“紫芝”又名 “灵芝”,古以为瑞草,含吉祥之意。陈姓以总堂号的居 多。我们这一支的姓氏取用“紫芝”为堂号,可能是先世 祖在南京为官,以发祥地或是基于功名科第而自创立的。 在记述玉畴公生平行迹之后,谱文中称:“自此陈氏 历代(紫芝堂系)的后裔,就世居在南京,以迄于今。” (续谱止于1981年) 我家历经明、清、民国而今,仍住在南京,是地地道 道的“老南京”了。 仓巷祖宅 陈氏的祖宅位于朝天宫正南的仓巷。早在三国时期, 仓巷北接皇仓,是当时的运粮通道。明朝时,南京城内西 边一条主要的街道,长两百米左右。以仓巷为轴,两边形 成八条小巷,呈“八爪金龙”之形。自北向南,西边是东 止马营、丁家巷、朱状元巷、木屐巷,东边是大牛首巷、 严家岗子(七家湾)、月牙巷、安品街。 延至清朝,仓巷两侧商肆林立,曾是明清时期南京最 繁华的地区之一。街巷格局数百年来一直稳定存在至前不 久。南京的灯市,也是先在仓巷开始的,后来才移至夫子 庙举办。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多处提及仓巷,将之形 容为“人文萃聚之区也,冶山之气钟毓所凝,户列簪缨, 家兴弦诵”。 我家先祖在仓巷建宅的时间很可能是在入清朝之后。 当年在严家岗子南侧买了一亩九分地,造了五进房子(现 在为仓巷90号和92号)。第一进全是门面房(5间),后有 高墙。第二进是大厅,第三进到第五进住家,都是一明两 暗(中间堂屋,两边卧房)。再后面还有厨房、柴房和院 子等,后门开在严家岗子。另外在严家岗子还有几间房子 。 据说仓巷在鼎盛时期有“八大家,十三支半笔”,陈 家应该算是其中的一支笔。八大家中,我记得的有朱状元 家、黄状元家(90号对面)、杨家(朱状元巷对面)、桂 家(90号南边,88号)、李家(止马营附近)、雷家(大 1934年10月,在竺可桢举办的第三届气象练习班中,走进来一位高个子的18岁青年。1935年4月,他登上东岳泰山的测候所,开始了他的气象生涯。2016年,年近百岁的他,住在南京的蜗居里,还在案头潜心梳理有关“竺可桢年表”的资料。 他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陈学溶。 从气象研究所、中国航空公司,到华东气象处、中央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南京气象学院等机构;从天气预报的测候员、预报员,到航空气象服务管理、农业气候区划,再到暴雨天气研究,平生历经各种岗位的经历,使他晚年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向气象学史领域的华丽转身。 与诸多著名的气象学家相比,陈学溶是“非著名的气象学家”。但他从18岁步入气象学界起,从一而终,是在世老气象学家中长寿者,因其博闻强记,堪称中国现代气象学史的“活字典”。他的个人经历和所见所闻,堪称中国现代气象科学事业的宝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