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与忍的做人哲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退让一步容易处世 世上有许多灾祸、矛盾的起因可能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只因彼此 针锋相对,谁也不肯吃亏,才会将问题升级,演变得不可收拾。这其中因 口角之争而引发无穷祸患的例子不在少数。如果此时可以退让一步,其实 是可以将祸患化于无形的。 释迦牟尼佛祖在世的时候,也曾经遭人嫉妒、谩骂。有一次,他遇到 一个人,一直堵住他骂个不停。可是不管那个人骂得有多难听,释迦牟尼 仍然心平气和地保持沉默,等到对方骂累了,歇下来了,释迦牟尼才问他 :“我的朋友,如果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对方却不接受的话,那么那个 东西是属于谁的呢?” “当然是属于那个送东西的人啦。”那个人很不客气地回答。 释迦牟尼说:“刚才你一直在骂我,可是我若是不接受这些赠礼的话 ,那么刚才那些骂人话是属于谁的呢?” 那个人顿时为之语塞,沉默了下来,从而也了解到自己以往的过错, 并发誓以后再也不诽谤他人了。 释迦牟尼把自己的这个经验告诉给弟子,要他们戒之慎之:“一般人 遭人辱骂后,总想回嘴报复,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那个人总会自食其果 ,要想污辱别人,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会回报到自己身上,污辱到自 己。因为当人开口辱骂别人的时候,就是在污辱着自己的修养和道德。” 所以说忍辱不是懦弱,而是智慧,愚笨的人是做不到忍辱的。宋朝学 者程颐说:“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由此可见柔忍关系到人的 品德操行。 我们要和各种性格、地位的人打交道,所以要能包容各种人,各种看 法,各种行为。汉朝的吕蒙正刚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一天正在准备上朝 时,有一位官吏躲在门帘后头说:“就是这个不学无术的小子当上了参知 政事呀?”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就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大臣非常愤 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 后,那些大臣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但是吕蒙正则说: “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我就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了,始终要记着他说过 我的坏话。倒不如不知道他是谁为好。这样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 当时的人都很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形,可能是别人不怀好意的侮辱,也 可能是出于误解,甚至是平白无故的批评。如果我们不肯忍耐,非要计较 个一清二白,那或许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流传甚广的话很多人都 知道,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晋朝的朱冲家里比较穷,以耕田种地为生,但是他品行端正,为人豁 达。有一次,邻居家里丢失了一头小牛,就到处去找,结果看到朱冲家里 的小牛和自己丢失的小牛长得很像,就以为是自己的,把牛牵回家里去。 朱冲也没有争辩。后来,邻居在一片树林里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小牛,这才 知道原来牵回的牛是朱冲的,他非常惭愧,就主动把牛还给了朱冲。 村子里还有一户人家,平时爱逞强称霸,蛮横无理。有一次,他家的 牛跑出来吃了朱冲田里的庄稼,朱冲发现后把牛牵还给那户人家,既不生 气也不责骂,只是好言劝他把牛关好。但过了几天,那头牛又跑到朱冲的 田里吃庄稼,朱冲义像上次一样把牛牵还给那户人家。之后又反反复复发 生了好几次类似的情况,朱冲始终和和气气。结果这户人家被朱冲的大度 给感化,深深地自责起来,以后再不在村里横行霸道了。 我们在生活中总免不了要碰上一些不愉快的事,如果一味地争吵,往 往不但不能辩出个是非黑白来,反而会凭添烦恼,甚至会气大伤身影响健 康。最常见的就是那些在公共汽车上,因为拥挤而引起的摩擦和口角,不 仅让当事人心情恶劣,同时也影响周围人的情绪。其实只要彼此都礼貌一 些,容忍一些,退让一些,事情就不会变得那么让人烦恼了。 位高权重者更应该忍让处世 你也许见过这样的人:有了一些权力和地位后,就横行霸道,听不进 去别人的劝告,为一点蝇头小利而费尽脑筋。 其实越是身处高位的人,越应该柔忍处世,否则升上去容易,跌下来 可就更容易了。 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条全长约180米、宽2米的巷道,当 地人称之为“六尺巷”。 据作家姚永朴《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记载: 清朝名臣张英便住在这里,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 、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名声显赫。桐城人习 惯将他称为“老宰相”,其子张廷玉称为“小宰相”,父子二人合称为“ 父子双宰相”。 当年张英家和一户姓吴的人家比邻而居,房屋之间有块空地被吴家给 占用了,张家的人就送信给张英,让他出面干预。张英看罢来信,就写了 首诗给家人,诗上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 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明理,遂撤让三尺,吴家见此情景深 感惭愧,亦退让三尺,这样张吴两家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后人称 为“六尺巷”。 张英轻启朱毫,四两拨千斤,简简单单的几句诗,就化解了原本剑拔 弩张的邻里矛盾,为时人亦为后人做出了谦逊礼让,与人为善的绝好榜样 。 事实上,张英的做法不仅是与人为善,而且他身居官场,实在处处都 是陷阱,步步都得小心,正如古人所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否则,稍 不留神,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倾刻之间身毁人亡。所以张英从大局着想 ,也还是忍让为好,免得事情闹大了,虽然不至于就影响他当时的前途, 但从长远来看,未尝不是个祸患。而让他三尺,却不仅化解了无形的隐患 ,又解决了邻里的纷争,实在是一举两得。 马尔辛利刚任美国总统时,他指派某人做税务部部长,当时有许多政 客反对此人,他们派遣代表前往总统府进谒马尔辛利,要求他说明委任此 人的理由。派去的代表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国会议员,他脾气暴躁,说话粗 声粗气,开口就把总统大骂了一番。马尔辛利却不吭一声,任凭他声嘶力 竭地骂着,等他停下来了才和气地说:“你讲完了,怒气该可以平息了吧? 照理说你是没有权利来这样责问我的,不过我还是愿意详细地给你解释。 ” 几句话说得那位议员羞惭万分。但总统不等他表示歉意,就和颜悦色 地对他说:“其实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会对这件 事很生气。”接着,他便把理由一一解释清楚。 其实不用马尔辛利再解释什么,那位议员就已经被总统的气度所折服 ,他心里很懊悔,不应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来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因此 ,当他回去向同伴们汇报时,只是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部解释,但有 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总统的选择并没有错。” 如果马尔辛利也一样大发脾气,那无疑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反而会 使矛盾激化。欲制服一个大发脾气的人,再没有比“忍气吞声”更具妙处 的了。古人说:“忍气饶人祸自消。”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减少行事中 的障碍,退让忍耐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在单位里,如果能够升职,或许就能看到周围一些不赞同的眼光 。这种时候光是努力工作是不够的,还应该表现出你的风度和内涵,真正 让人服气,这样一来工作起来才会更为顺利,也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P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