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谈话录/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

歌德谈话录/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
作者: (德)爱克曼|主编: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编委会
出版社: 首都师大
原售价: 25.20
折扣价: 16.38
折扣购买: 歌德谈话录/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
ISBN: 978756560512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829年2月17日(哲学派别和发展时期;德国哲学还要做的两件大事) …… 我们的话题转到印度哲学。 歌德说,“如果英国人所提供的资料可靠,印度哲学也并不稀奇,它毋 宁是重演了我们大家都经历过的几个时期。我们还是孩子时都是感官主义者 ;到了讲恋爱时成了理想主义者,在所爱的对象身上发现了本来没有的特点 ;等到爱情发生动摇,疑心对方不忠实,于是我们又变成怀疑论者了,连自 己也不知其所以然。到了暮年,一切都无足轻重,我们就听其自然,终于变 成清静无为主义者了,就像印度哲学那样。 “在我们德国哲学里,要做的大事还有两件。康德已经写了《纯理性批 判》,这是一项极大的成就,但是还没有把一个圆圈画成,还有缺陷。现在 还待写的是一部更有重要意义的感觉和人类知解力的批判。如果这项工作做 得好,德国哲学就差不多了。” 歌德接着说,“黑格尔在《柏林年鉴》上发表了一篇对哈曼的批判。这 几天我在反复地阅读这篇论文,对它很赞赏。作为批判者,黑格尔的判断向 来是很好的。”…… 1829年9月1日(灵魂不朽的意义) 我告诉歌德说,有一个路过魏玛的人听到过黑格尔论证神的存在的演讲 。歌德和我一致认为这种演讲已不合时宜了。 歌德说,“怀疑的时代已过去了,现在很少有人怀疑自己的存在或神的 存在。关于神的本质、灵魂不朽、我们灵魂的存在和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这类 长久不得解决的问题,哲学家们不能再有什么新东西给我们讲了。最近一位 法国哲学家很有把握似的开宗明义就讲:‘人所共知,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 部分构成的。我们先讲肉体,接着再讲灵魂。’费希特稍微前进了一步,比 较聪明地从这个难题中脱了身。他说,‘我们将讨论作为肉体的人和作为灵 魂的人。’他懂得很清楚,那样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是不能分开的。康德划 定了人类智力所能达到的界限,把这个不可解决的问题丢开不管,这无疑是 最有益的办法。人们在这种问题上费过多少哲学思维,但是达到什么结果呢 ?我并不怀疑我们的永生,因为自然不能没有生命力,但是我们并不是同样 不朽,要在将来表现出伟大的生命力,就应[在今世]也是一种伟大的生命力 。” 1830年8月2日(关于一次科学辩论:科学上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对立) 歌德说,“这件事是极重要的。,我听到七月十九日会议的消息时心情 多么激动,是你无法想到的。我们现在发现,乔弗列·圣希莱尔长久以来就 、是我们的一位有力的同盟者。我可以看出法国科学界对这次会议多么关心 ,因为尽管有这次可怕的政治骚动,七月十九日会议还是座无虚席。但是最 重要的一点还是,乔弗列介绍给法国的那种研究自然的综合法今后再也不会 被抛弃掉了。经过科学院这次自由讨论,这件事就已向广大群众公开,不再 可能只是提交秘密委员会,关起门来把它作弄掉或扼杀掉了。今后在法国自 然科学研究中,精神会驾驭物质了。我们由此可以窥测出神工鬼斧创造这个 世界的一些规律了!如果用分析法,我们就只研究物质的一些个别组成部分 ,而感觉不到有一种精神气息在规定每一组成部分的发展方向,凭一种内在 规律去限制或制裁每一种[对既定方向的]背离,如果不是这样,那还有什么 和自然打交道的基础呢? “五十年来我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大问题。起初我是孤立无援的,后来 才得到一些支持,现在终于看到志同道合的人们在这方面走到我前面去了, 所以感到欣喜。……现在乔弗列·圣希莱尔肯定地站在我这一边,和他合作 的还有一些学生和追随者。这对我有难以置信的价值。我有理由欢庆我毕生 献身的、主要由我创始的事业最后得到普遍的胜利。” 1831年2月17日(作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看事物的角度不同。须如实反 映) 陪歌德吃晚饭。我把我在上午刚编辑过的他写的《1807年在卡尔斯巴德 居住日记》带给他。我们谈到其中逐日作为感想记下来的一些美妙的段落。 歌德笑着说,“人们总以为人到老才会聪明,实际上人愈老就愈不易像过去 一样聪明。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会变成一个另样的人,但是很难说他会变成 一个较高明的人。在某些问题上,他在二十岁时的看法可能就已和在六十岁 时的看法一样正确。 “当然,我们对这个世界,从平原上去看是一个样子,从海峡的高处去 看是另一个样子,从原始山峰的冰川上去看样子又不同。从一个立足点比从 另一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一片地界可能广阔些,不过如此而已,但是不能说, 从这个立足点上看到的就比从另一个立足点上看到的更正确些。由此可见, 如果一个作家要在他生平各个阶段上都留下纪念坊,主要的条件是他要有天 生的基础和善良意愿,在每个阶段所见所感都既真实而又清楚,然后就专心 致志地按照心中想过的样子把它老老实实地说出来。这样,他的作品只要正 确地反映当时那个阶段,就会永远是正确的,尽管他后来可能有所发展和改 变。” 我对这番高见表示完全赞成。歌德接着说,“我最近碰到一张旧纸,拿 起来看了一下,就自言自语地说,‘呃,这上面写的不算坏,我自己也只能 这样想,这样写呀!’可是仔细一看,才看出这正是我自己作品中一个片段 。因为我老是拼命写下去,就把已写出的东西忘记了,不久自己的作品就显 得生疏了。”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