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底线(精)/海上题襟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学养漫议 钱理群老先生在给北大学生讲“最后一门课”时,公 开自嘲:“这是历史造成的一代没有文化的学者,一代无 趣无味的文人。”拿本人为例,虽然薄有虚名,但确实属 于“没有文化”和“无趣无味”之列。因为青少年读书的 黄金季节在“文化浩劫”中荒废而过,后来有幸在高考制 度恢复后考上大学,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学问根底 并不扎实。年过半百,才发现原来许许多多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本常识都尚未掌握,只好亡羊补牢,白首补课。 由此想到余秋雨先生把古代官员退休的专用词“致仕 ”理解为“获得官职”,似乎也是可以体谅的事情,因为 他在应该掌握“致仕”这个词的含义的时候,或许也正在 “文革”的动乱中蹉跎,成名后没有及时补课,只能望文 生义。不过后来别人给他纠错他依然不认错,强辩按照现 代汉语可以如此理解,则显得苍白可笑。后来看到在中央 电视台歌星大奖赛现场,他以教师爷的身份给那些在回答 “文化学养知识”题时窘态百出的明星们不无卖弄似的谆 谆教诲时,让人多少感到有些滑稽。 这些年艺术家们对文化修养普遍比较重视,一个具体 表现是,在不少大奖赛中都增加了现场文化学养测试题。 歌星大赛如此,书画、篆刻大赛也是如此。从媒体报道获 悉,书法兰亭奖、西泠印社海选等书法活动,都用过“现 场文化学养”测试的方法。我对这种用现场问答来测量一 个人文化学养程度的做法,始终持质疑态度,用几个问题 来评估一个人的学问和修养,不管如何总有点以蠡测海的 味道。重视文化学养无疑是好事,但所谓“现场测试”, 则明显带有作秀成分,是否奏效,大可怀疑。 除了“现场测试”,还有一种颇为流行的判断方式是 能否以自作诗人书画。书法家现成抄录古人诗词,一直被 人诟病,认为是缺乏学养的表现。现在的书画家,谙熟诗 理的则寥若晨星。有的以“自作诗”为能,但一推敲,则 发现与格律大有出入,平仄不合规范,更妄论意趣境界。 读这样的诗作,实在还不如现成抄录一些古人诗词更让人 看着舒服。记得几年前一位企业家朋友请我代买一位书法 家的书法,书法家好心好意写了十多幅自作诗,结果企业 家朋友并不满意,十分尖锐地说:“他的书法不管好坏, 毕竟是书协副主席,书坛总归有他的一席之地。但是,他 的诗算什么呢?当今文坛诗林有他的立足之地吗?”可见 社会上对有些书法家们的“自作诗”并不买账。如果套用 钱理群先生的语句,不妨说“这是历史造成的一代不懂格 律韵味的诗人”。 读张岱《夜航船》,印象最深的是“天下学问,惟夜 航船最难对付”和“这等说来,且待老僧伸伸脚”这两句 话。如果认为回答了几个常识问题或者吟出一两首歪诗就 认为是有了学养,那么,天下不知有多少人要一笑而“伸 伸脚”了。 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去世,媒体赞誉他是一位非常 具有文人气质的演员,感叹“中国银幕上最后一位文人去 了”。这一点,我信服。有两个细节,尤其令我感动。一 个是他外出演出随身总带着一本《新华词典》,以便及时 查阅,避免念错别字;一个是,一次朗诵完陆游的《钗头 凤》,他走下舞台后伏案痛哭,他已经完全沉浸在词意之 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从来不利用自己的名气做广告 赚钱,一次一家营养品公司盗用他的形象宣传产品,他为 捍卫自己的尊严而不得不与之对簿公堂。我和他素不相识 ,只在荧幕上看到过他塑造的艺术形象,但就凭着这么简 单几个细节,我就折服于他的文人气质,对他的学养深信 不疑。 透过这样的人生细节,我们可以看到靠“现场测评” 或者写几行自作诗是无法企及人生的深度的。所谓学养, 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 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我盼望着书画家队伍中多一些孙 道临式的文化人,多一些让人如沐春风的书卷气。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