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黑龙江美术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3.50
折扣购买: 鲁滨孙漂流记(赠备考手册)
ISBN: 9787531897873
丹尼尔?笛福(1660—1731),被誉为“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笛福生于伦敦一个油烛商家庭,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从事商业的同时,他还从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了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笛福直到晚年才开始创作小说。写《鲁滨孙漂流记》时,他已59岁了。此后,他又创作了《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摩尔?弗兰德斯》等小说,这些小说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用。
第一章航海 1632年,我出生在约克城一个体面人家。我们不是当地人,父亲来自德国不来梅。他到英国后,开始住在赫尔城,经商发家后就收了生意,搬到约克城,在那里娶了我母亲。我母亲娘家姓鲁滨孙,在当地是名门望族。随着母亲的姓氏,家里人给我起名为鲁滨孙?克罗茨尼。但由于英语语音的习惯称呼,大家都叫我“克罗索”,以致连我们自己也这么叫。所以,朋友们都叫我克罗索。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曾在英国驻佛兰达步兵团中担任中尉,著名的洛克哈特上校曾率领过这支部队。大哥在敦刻尔克附近与西班牙人作战时牺牲。至于我的第二个哥哥,直到现在我对他的下落也一无所知,正如后来我父母不知晓我的下落一样。 我在家中排行老三,从没有正经学过什么东西。从小就梦想周游世界。我父亲有着浓厚的传统思想,除了让我接受必要的家庭教育外,还叫我念了乡村义务学校,一心一意想让我将来学法律。但除了航海,我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对航海的执着,使我违背父愿,对母亲及朋友的忠告和劝说,也都强烈地抗拒不遵。我的固执乖戾,仿佛注定了我日后不幸的命运。 父亲严肃而又十分明智,由于预见到我的想法中存在危险,他给了我许多严厉又精辟的忠告。一天早晨,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他因患风湿病而行动不便),非常温和地劝说了我一番。他问我除了满足我想在海外瞎闯的念头,我究竟有什么理由离弃自己的家庭和故土呢!在家里,我依靠家人的帮助,有着光明的前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可以过上安逸而舒适的生活。他告诉我,到海外去冒险、去创业,或是想以此扬名的人,不是穷途末路,便是充满野心。但对我来说,是居于两者之间,即所谓的中间阶层。以他长期的社会体验,这恰是世界上最理想的阶层,最能予人以幸福;既不同于体力劳动者吃苦受累,也不像上层阔人那样因骄奢、野心、猜忌而感到烦恼。 他告诉我,通过一件事情,我就可以判断出这样的生活是幸福的,即所有的人都羡慕这种生活。帝王们常常感叹高贵的出身给其带来的不幸际遇,而希望自己生于贵贱之间。众多智达之人也都把这种地位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他们常常向神祈祷,希望自己既不贫穷,又不要过于富有。 他要我认识到,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人都多灾多难,而中间阶层灾祸最少,更不会像前两种人那样大起大落。不仅如此,中间阶层的人既不必像贵族人物那样因生活挥霍无度骄奢淫逸而心力交瘁,也不会像穷人为了温饱而艰难度日。 唯有中间阶层的人们才最有机会享受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品德和舒适欢乐,平和、富裕是中产人家的随身之宝。他又说,遇事沉稳,温和谦逊,健康的体魄,愉快的交际,令人欢喜的娱乐,称心如意的志趣,所有这些幸福都属于中间阶层的人们。中间阶层的人们可以平稳安闲地过日子,不必劳心费力为每天的面包而过着奴隶般的生活,身心得不到片刻的安宁;也不必为成名发财的欲望所困扰,可以享受愉快舒适的生活,品尝着生活的甜美,体会生活的幸福。 接着,他极其认真而又和蔼地劝我不要耍小孩子脾气,陷入一些从道理和家庭出身讲都可避免的烦恼之中。 他说我没必要为生计操劳。他将竭力帮助我进入他所建议的那种生活状态,如果我将来生活得不够快乐、幸福,那完全是我的命或是我自己的过错。他责任已尽,因为当他得知这件对我不利的事情之后,已给了我警告。他说如果我听他的话,留在家中,他一定尽力帮助我,为避免我将来的不幸绝不同意我离家远游。 最后,他对我说,我应以哥哥为前车之鉴。当初他也曾同样恳切地规劝哥哥不要去佛兰德打仗,但哥哥不听。年轻人血气方刚,决意去军队服役,最后葬送了性命。他说他将永远为我祈祷,并断定如果我非要愚蠢地走这一步,上帝一定不会保佑我,当我穷途末路时,我会后悔莫及。 事后想起父亲的最后这段话,确实很有预见性,尽管我确信当时我父亲自己并未意识到这种先见之明。尤其是当他谈到我那丢掉性命的哥哥时已是泪流满面,讲到将来我会走投无路时,竟伤感得终止了他的谈话,并对我说他的内心已充满了忧虑悲伤,无法再说下去了。 我被父亲这番话深深地感动了。是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下定决心遵从父亲的意愿,留在家里,打消了航海的念头。可是,唉,只过了几天,我就把自己的决心抛在脑后。简单地说,几个星期之后,我决定从他身边逃走。但并没有仓促行事,而是等我母亲心情稍好的时候,对她说,我下定决心去海外闯荡闯荡,除此以外我无心做任何事情,父亲最好能答应我,免得逼我私自出走。我已经年满18岁,无论去做一个学徒工或去当一名律师助手都为时已晚。我确信如果我去做这些事情,那我必不会等到学徒期满,就会弃师逃掉,然后去航海。如果母亲说服父亲让我出外航海,等我因厌倦航海返回故里,我就再也不会外出,并加倍努力工作以弥补所浪费的时光。 这些话使我母亲非常恼怒。她对我说,拿这些话说给我父亲听毫无用处,他太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绝不会答应这种对我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她说她很奇怪,在我父亲同我进行了那样的谈话、那样的谆谆教诲后,我竟然旧事重提。她说,总之,如果我自寻绝路,没人会帮我,我也就不要再设想他们会答应我这件事。而她自己,则更不愿帮我走向绝路,免得日后我会说:当时我父亲不同意,而我母亲却同意。 尽管母亲当时拒绝向父亲传达我的话,但后来我听说她把我们的谈话全都告诉父亲了。父亲对此非常担心,叹息道:“这孩子如果能留在家里,他会很幸福;可他如果非要出外航海,就将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我绝不会答应他。” 其后不到一年,我离家出走了。在出走前的这一年里,我顽固地拒绝了家里让我找点事做的提议,并且由于父母亲对我志向的极力反对,而经常同他们争辩。直至有一天,我偶然到了赫尔城,虽然当时并没有私自出走的念头,但到了那里,我遇到一个朋友,他正打算坐他父亲的船到伦敦去,并怂恿我跟他们一起去,答应在航行中对我分文不取。我既没有同父母商量,甚至也没给他们捎口信,只得让他们从别人那儿打听到我的下落了。我既不祈求上帝或父亲的祝福,也没有考虑当时的处境和后果,就在1651年9月10日这个不吉祥的日子,登上了这艘开往伦敦的船。我确信,没有一个年轻冒险者的不幸命运开始得比我更早,比我持续得更久。 船刚驶出亨伯湾港口,便刮起了大风,大海变得十分恐怖。我以前从没有坐过船,全身难过得要命,心里十分害怕。我开始认真地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私自逃离家庭和放弃责任,上帝现在对我的惩罚是多么公正啊!父亲所有的忠告,父亲的眼泪,母亲的哀求这时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的良心(当时还不似后来那般顽固不化)不禁谴责自己轻视别人的劝告,逃避对上帝和父亲的责任。 这时风声渐大,我从不曾到过的海面上波涛汹涌,虽不似我后来几次或过了几天我所见过的那样汹涌澎湃,但对于我这个初次航海,对海上的事一无所知的水手来说,已足以令我胆战心惊了。我以为每一个波浪都会把我们吞没,当船跌入漩涡的时候,我想我们再不会浮起来了。在这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下,我一次又一次地发誓并下决心:假如上帝愿意在这次航海中留给我生命,假如我能再一次踏上干硬的陆地,我将径直回到我父亲身边,在今后的日子将再不去坐船;我将听从父亲的劝告,再也不会自寻烦恼,好高骛远。 现在我明白了他的关于中产阶层生活的论断是多么正确,他的确过得很安闲、舒适,既没有遇到过海上的狂风恶浪,也没有碰到陆上的种种艰难困苦。我下定决心一定像个真正回头的浪子,回到我父亲身边去。 在暴风雨发作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些明智而清醒的想法一直盘踞在我的脑海里。但到了第二天,风平浪静,我开始有点习惯了这种海上生活。由于有些晕船,所以整天都无精打采的。傍晚时,风平浪静,一个美丽可爱的夜晚来临了。 第三天,天空依然晴朗,海面上凉风习习,阳光照耀,碧波万里,那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是我从未见过的。 因为头天晚上睡得很好,所以现在一点也不晕船,心里十分高兴。看着前天还是那样波涛汹涌的大海,现在竟是这般平静可爱,心中好不诧异。这时,那位怂恿我上船的朋友恐怕我产生动摇,走到我身边,拍拍我的肩头说:“嗨,伙计,现在感觉好点了吗?昨晚那股微风,把你吓坏了吧?” “一股微风?”我反问道,“它简直是场可怕的风暴。” 文学名著永远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大家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对于文学本身的深入理解,国人增强了对各国文学的需求,增加了阅读名著的时间,更增强了读者对外国名著的理解,有效促进了本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套文学名著精选世界文学名著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和被市场认可且为学术界首肯的传世名著,将为您筑建一间典雅高贵和书香馥郁的书房。
文学名著永远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大家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对于文学本身的深入理解,国人增强了对各国文学的需求,增加了阅读名著的时间,更增强了读者对外国名著的理解,有效促进了本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套文学名著精选世界文学名著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和被市场认可且为学术界首肯的传世名著,将为您筑建一间典雅高贵和书香馥郁的书房。
书籍目录
章航海
第二章遭遇海盗
第三章出逃
第四章种植园主人
第五章风暴
第六章在荒岛
第七章建造堡垒
第八章漂流日记
第九章种植谷物
第十章一次跨岛旅行
第十一章为生存忙碌
第十二章制作独船
第十三章我的发明设计
第十四章脚印
第十五章海边景观
第十六章独守着帐篷
第十七章一条失事的小船
第十八章人类的声音
第十九章我给他起个名字叫星期五
第二十章制作另一只独船
第二十一章与野人战斗
第二十二章计划航行
第二十三章平叛
第二十四章夺得一艘大船
第二十五章寻回财产
第二十六章继续旅行
第二十七章重游故地
试读内容
章航海
1632年,我出生在约克城一个体面人家。我们不是当地人,父亲来自德国不来梅。他到英国后,开始住在赫尔城,经商发家后就收了生意,搬到约克城,在那里娶了我母亲。我母亲娘家姓鲁滨孙,在当地是名门望族。随着母亲的姓氏,家里人给我起名为鲁滨孙•克罗茨尼。但由于英语语音的习惯称呼,大家都叫我“克罗索”,以致连我们自己也这么叫。所以,朋友们都叫我克罗索。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曾在英国驻佛兰达步兵团中担任中尉,著名的洛克哈特上校曾率领过这支部队。大哥在敦刻尔克附近与西班牙人作战时牺牲。至于我的第二个哥哥,直到现在我对他的下落也一无所知,正如后来我父母不知晓我的下落一样。
我在家中排行老三,从没有正经学过什么东西。从小就梦想周游世界。我父亲有着浓厚的传统思想,除了让我接受必要的家庭教育外,还叫我念了乡村义务学校,一心一意想让我将来学法律。但除了航海,我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对航海的执着,使我违背父愿,对母亲及朋友的忠告和劝说,也都强烈地抗拒不遵。我的固执乖戾,仿佛注定了我日后不幸的命运。
父亲严肃而又十分明智,由于预见到我的想法中存在危险,他给了我许多严厉又精辟的忠告。一天早晨,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他因患风湿病而行动不便),非常温和地劝说了我一番。他问我除了满足我想在海外瞎闯的念头,我究竟有什么理由离弃自己的家庭和故土呢!在家里,我依靠家人的帮助,有着光明的前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可以过上安逸而舒适的生活。他告诉我,到海外去冒险、去创业,或是想以此扬名的人,不是穷途末路,便是充满野心。但对我来说,是居于两者之间,即所谓的中间阶层。以他长期的社会体验,这恰是世界上理想的阶层,能予人以幸福;既不同于体力劳动者吃苦受累,也不像上层阔人那样因骄奢、野心、猜忌而感到烦恼。
他告诉我,通过一件事情,我就可以判断出这样的生活是幸福的,即所有的人都羡慕这种生活。帝王们常常感叹高贵的出身给其带来的不幸际遇,而希望自己生于贵贱之间。众多智达之人也都把这种地位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他们常常向神祈祷,希望自己既不贫穷,又不要过于富有。
他要我认识到,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人都多灾多难,而中间阶层灾祸少,更不会像前两种人那样大起大落。不仅如此,中间阶层的人既不必像贵族人物那样因生活挥霍无度骄奢淫逸而心力交瘁,也不会像穷人为了温饱而艰难度日。
唯有中间阶层的人们才有机会享受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品德和舒适欢乐,平和、富裕是中产人家的随身之宝。他又说,遇事沉稳,温和谦逊,健康的体魄,愉快的交际,令人欢喜的娱乐,称心如意的志趣,所有这些幸福都属于中间阶层的人们。中间阶层的人们可以平稳安闲地过日子,不必劳心费力为每天的面包而过着奴隶般的生活,身心得不到片刻的安宁;也不必为成名发财的欲望所困扰,可以享受愉快舒适的生活,品尝着生活的甜美,体会生活的幸福。
接着,他极其认真而又和蔼地劝我不要耍小孩子脾气,陷入一些从道理和家庭出身讲都可避免的烦恼之中。
他说我没必要为生计操劳。他将竭力帮助我进入他所建议的那种生活状态,如果我将来生活得不够快乐、幸福,那完全是我的命或是我自己的过错。他责任已尽,因为当他得知这件对我不利的事情之后,已给了我警告。他说如果我听他的话,留在家中,他一定尽力帮助我,为避免我将来的不幸绝不同意我离家远游。
后,他对我说,我应以哥哥为前车之鉴。当初他也曾同样恳切地规劝哥哥不要去佛兰德打仗,但哥哥不听。年轻人血气方刚,决意去军队服役,后葬送了性命。他说他将永远为我祈祷,并断定如果我非要愚蠢地走这一步,上帝一定不会保佑我,当我穷途末路时,我会后悔莫及。
事后想起父亲的后这段话,确实很有预见性,尽管我确信当时我父亲自己并未意识到这种先见之明。尤其是当他谈到我那丢掉性命的哥哥时已是泪流满面,讲到将来我会走投无路时,竟伤感得终止了他的谈话,并对我说他的内心已充满了忧虑悲伤,无法再说下去了。
我被父亲这番话深深地感动了。是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下定决心遵从父亲的意愿,留在家里,打消了航海的念头。可是,唉,只过了几天,我就把自己的决心抛在脑后。简单地说,几个星期之后,我决定从他身边逃走。但并没有仓促行事,而是等我母亲心情稍好的时候,对她说,我下定决心去海外闯荡闯荡,除此以外我无心做任何事情,父亲好能答应我,免得逼我私自出走。我已经年满18岁,无论去做一个学徒工或去当一名律师助手都为时已晚。我确信如果我去做这些事情,那我必不会等到学徒期满,就会弃师逃掉,然后去航海。如果母亲说服父亲让我出外航海,等我因厌倦航海返回故里,我就再也不会外出,并加倍努力工作以弥补所浪费的时光。
这些话使我母亲非常恼怒。她对我说,拿这些话说给我父亲听毫无用处,他太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绝不会答应这种对我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她说她很奇怪,在我父亲同我进行了那样的谈话、那样的谆谆教诲后,我竟然旧事重提。她说,总之,如果我自寻绝路,没人会帮我,我也就不要再设想他们会答应我这件事。而她自己,则更不愿帮我走向绝路,免得日后我会说:当时我父亲不同意,而我母亲却同意。
尽管母亲当时拒绝向父亲传达我的话,但后来我听说她把我们的谈话全都告诉父亲了。父亲对此非常担心,叹息道:“这孩子如果能留在家里,他会很幸福;可他如果非要出外航海,就将是世界上不幸的人。我绝不会答应他。”
其后不到一年,我离家出走了。在出走前的这一年里,我顽固地拒绝了家里让我找点事做的提议,并且由于父母亲对我志向的极力反对,而经常同他们争辩。直至有一天,我偶然到了赫尔城,虽然当时并没有私自出走的念头,但到了那里,我遇到一个朋友,他正打算坐他父亲的船到伦敦去,并怂恿我跟他们一起去,答应在航行中对我分文不取。我既没有同父母商量,甚至也没给他们捎口信,只得让他们从别人那儿打听到我的下落了。我既不祈求上帝或父亲的祝福,也没有考虑当时的处境和后果,就在1651年9月10日这个不吉祥的日子,登上了这艘开往伦敦的船。我确信,没有一个年轻冒险者的不幸命运开始得比我更早,比我持续得更久。
船刚驶出亨伯湾港口,便刮起了大风,大海变得十分恐怖。我以前从没有坐过船,全身难过得要命,心里十分害怕。我开始认真地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私自逃离家庭和放弃责任,上帝现在对我的惩罚是多么公正啊!父亲所有的忠告,父亲的眼泪,母亲的哀求这时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的良心(当时还不似后来那般顽固不化)不禁谴责自己轻视别人的劝告,逃避对上帝和父亲的责任。
这时风声渐大,我从不曾到过的海面上波涛汹涌,虽不似我后来几次或过了几天我所见过的那样汹涌澎湃,但对于我这个初次航海,对海上的事一无所知的水手来说,已足以令我胆战心惊了。我以为每一个波浪都会把我们吞没,当船跌入漩涡的时候,我想我们再不会浮起来了。在这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下,我一次又一次地发誓并下决心:假如上帝愿意在这次航海中留给我生命,假如我能再一次踏上干硬的陆地,我将径直回到我父亲身边,在今后的日子将再不去坐船;我将听从父亲的劝告,再也不会自寻烦恼,好高骛远。
现在我明白了他的关于中产阶层生活的论断是多么正确,他的确过得很安闲、舒适,既没有遇到过海上的狂风恶浪,也没有碰到陆上的种种艰难困苦。我下定决心一定像个真正回头的浪子,回到我父亲身边去。
在暴风雨发作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些明智而清醒的想法一直盘踞在我的脑海里。但到了第二天,风平浪静,我开始有点习惯了这种海上生活。由于有些晕船,所以整天都无精打采的。傍晚时,风平浪静,一个美丽可爱的夜晚来临了。
第三天,天空依然晴朗,海面上凉风习习,阳光照耀,碧波万里,那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是我从未见过的。
因为头天晚上睡得很好,所以现在一点也不晕船,心里十分高兴。看着前天还是那样波涛汹涌的大海,现在竟是这般平静可爱,心中好不诧异。这时,那位怂恿我上船的朋友恐怕我产生动摇,走到我身边,拍拍我的肩头说:“嗨,伙计,现在感觉好点了吗?昨晚那股微风,把你吓坏了吧?”
“一股微风?”我反问道,“它简直是场可怕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