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情

中国人的性情
作者: (美)阿瑟·史密斯|译者:晓敏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8.00
折扣购买: 中国人的性情
ISBN: 9787509350331

作者简介

阿瑟·史密斯,美国公理会来华传教士,中文名明恩溥。1845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1872年,他接受美国公理会差遣与妻子来华,先后在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做传教土,从事布道传教、救灾、医药、慈善、教育等活动,并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通讯员。他在中国生活长达五十余年,成为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 史密斯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将清王朝支付给美国的“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学、资助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在史密斯等人的推动下,美国于1908年正式宣布退还“庾子赔款”的半数(1160余万美元)。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美国退“庚子赔款”,就没有清华大学的建立。他的代表作有《中国人的性情》《中国乡村生活》《中国文明》《中国在动乱中》《王者基督:中国研究大纲》《中国的进步》《今日的中国与美国》等。

内容简介

省吃俭用通常指的是持家的准则,尤其是指如何 平衡收支关系。就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而言,省吃 俭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控制需求,二是避免 浪费,三是少投入多产出。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中 国人都是极度节俭的。 到中国旅行过的人,第一印象便是中国人的饮食 极为简单。大多数的人看上去只依靠很有限的几种食 物糊口,比如稻米、豆制品、小米、蔬菜,还有鱼等 。上面这些,再加上些其他的东西,构成了大多数人 的主要食物。只有在逢年过节或是其他特殊的日子里 ,才会有一点儿肉吃。 现在,西方国家已经在想方设法为穷人提供价格 低但营养丰富的食物。人们也常常看到这样一个确凿 的事实:在中国的一般年景,每天两文钱就可以为一 个成年人提供足够的花销。即使是在闹饥荒的年份, 靠着每天不足一文半的救济,成千上万的人也能够活 命。这从某个角度也表明一个事实:中国的烹调技艺 真是普遍高超。 尽管中国人的食物通常是简单低劣的,在外国人 看来甚至是淡而无味且令人无法下咽的,但我们还是 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事实:中国人的确是烹调艺术的大 师,他们能把自己手边的东西轻松地变成可口的饭菜 。在这个问题上,温格罗夫.库克先生认为,中国人 的厨艺仅仅处在法国人之下,而在英国人(他可能把 美国人也包括在内)之上。这些国家技艺如何,孰前 孰后,我们无论如何不会像库克先生那样肯定,但中 国人的烹调水平一定在某些国家之上,这是确定无疑 的。如上所述,中国人对主要食物的选择显然是明智 的,即使是从生理科学的观点出发也是如此。即使对 中国烹调最不注意的人,也会知道中国人高超的烹调 技艺,他们能用简单的作料做出丰富的花色品种和美 味佳肴。 另外一个事实还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它很容 易被证实。那就是,中国人在做饭时极少浪费,样样 东西都要物尽其用。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每顿 饭吃剩下的东西都是少之又少。要证明这个普遍的事 实,只要看一眼中国的猫或狗的生存条件就全明白了 。这些以人的残羹冷炙为生的动物的“生存”真是不 幸,它们始终是在生命的死亡线边徘徊。新兴国家中 人们的浪费都是名声在外了,我们可以肯定,像美国 这样生活富裕的国家,其每天浪费掉的东西,足以让 六千万亚洲人过上相当富足的生活。我们愿意看到很 多人能够吃上被剩下来的这些东西,希望浪费的人能 节俭一些,就像很多中国人在“酒足饭饱”之后,仆 人或小孩就来分享剩饭剩菜。喝完茶之后,把茶杯里 剩下的茶叶,重新倒回茶壶里去再泡一遍喝。 还有一个事实,经常会引起我们的关注:西方人 越来越注意到食物的卫生,但中国人却对食物不怎么 讲究。对中国人来说,无论什么东西迟早都会成为他 们的网中之鱼,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吃的东西。在中国 北方,马、骡、牛、驴都是被广泛使用干活的畜力, 很多地方还用骆驼来干活。有些读者如果看到下面的 做法,毫无疑问会感到中国人节约得实在是太过分了 :一般的,中国人在这些家畜死后会一律吃掉,不管 是老死、病死还是意外死亡的。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 事情,不会引起人们的非议,即便是可能死于肺炎等 流行病的动物,也没有让人们放弃这种习惯,依然会 被吃掉。得病的动物的肉,人吃了会生病,人们也都 清楚这一点,但鉴于病畜肉的价格低还是全部被买走 ,全部被人吃下去了。明知道有害还去买,还去冒险 。不过,应该说吃了病畜肉的人也不一定会生病。死 狗和死猫,也会像那些死马、死驴和死骡子一样,进 入人们的肠胃被消化吸收掉。 我们曾经亲身经历几件村民吃死狗的事情。这几 只狗都是被人故意毒死的。有一次,有几个人问一个 外国医生吃了这样的肉会有什么危险,外国医生讲述 了吃这种肉的严重后果,但因为那条狗已经“煮在锅 里了”,他们就无法下狠心放弃这顿美味的诱惑,结 果这次他们狼吞虎咽大吃了一顿之后'居然什么问题 也没有。 环有一个与做饭有关的中国人节俭的例子。就是 他们在做饭时极好地处理了怎么样能够节省燃料。燃 料既稀少又昂贵,中国人用的基本上是些叶子、秆儿 和庄稼的根茎,燃烧速度快,很容易就烧没了。为了 让食物熟得快,锅底要做得越薄越好,操作起来也要 非常小心。搜集所需燃料的过程,又是中国人极度节 俭的一个例子。任何一个还干不了其他活的最小的孩 子,至少还能去捡点柴火。在秋季和冬季的田野里, 捡柴火的大军浩浩荡荡,在他们那饥饿的竹耙的利齿 之下,漫山遍野连一根杂草都不会留下。男孩子们被 派往树林去打秋叶,就好像打栗子一样。就连田里的 麦秆,也极少能够等到秋风将它们吹起,很早就已经 被拾柴的人们“俘获”一空了。 每一个中国的家庭妇女都懂得如何让布料最大限 度地得到利用。她们的衣服与西方国家的衣服截然不 同,无论是在样式上还是做工上都显得十分简朴,而 且尽量计划节约时间、精力和布料。一块小得不能再 小的布料,也总能得到中国妇女的钟爱,她会使这块 布料再次出现时如果不是以美的形式使用也会以其他 物尽其用的形式而使用,这种形式是整个“家政”女 作家们所无法想象的。一个地方派不上用场的东西, 换一个地方一定能派上用场'一片小碎布条也会被用 来纳鞋底。伦敦或纽约的行善人士,会把自己用不上 的衣服施舍给穷人,他们希望这样的救济千万不要造 就出有依赖心理的穷人’否则,真是弊大于利。但是 ,如果把这样的东西送给中国人,尽管他们所用的布 料和式样都与我们截然不同,但这些东西毫无疑问都 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直到没有任何潜在可用的东 西为止。 中国人经常送朋友一些字幅,这些字是被松松地 缝在一块绢帛上的。是缝而不是粘,其目的在于让受 赠者另外有用时能用上。这样就可以把字幅拆下来, 有一块可以派上用场的绢帛。 中国人的节省,也存在于小商贩的买卖中,没有 任何小细节能够不引起他们的注意。比方说,一个小 商贩可以确切地说出每种不同的火柴的根数,并知道 每盒能赚多少钱。 中国人的每一页旧账本,都会派上用场,它们会 被用作窗户纸或者灯笼纸。 中国人的节约,甚至到了不惜为节省食物而忍受 饥饿。他们并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合理,而认为是 理所当然的。香便文博士的《基督教与中国》一书中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被三个苦力抬着走了二三十英 里路,花了五个小时。这三个人接着又返回广州,是 为了去吃专为他们而留的不用花钱的早饭。早饭前走 四五十英里路,其中的一半路还负重抬着人,目的只 是省五分钱。 还有一次,两个轿夫抬轿走了三十五英里,又坐 船回来,他们从早上六点起就没吃东西,却不合得花 三文钱吃两大碗饭。那条船搁浅了,他们直到次日下 午两点钟才回到广州。这样计算起来,这些人已经有 二十七小时没吃东西,负重走了三十五英里,此时竟 然还提出抬着香便文博士到广州,再走十五英里—— 这十五英里的路程自然还包括他的行李的重量。P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