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100种语言--丹麦教育见闻/大夏书系

教育的100种语言--丹麦教育见闻/大夏书系
作者: 李镇西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3.30
折扣购买: 教育的100种语言--丹麦教育见闻/大夏书系
ISBN: 9787567597013

作者简介

亲爱的读者:您好!我叫李镇西,1958年9月生。深爱学生也挚爱教育,长期在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曾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现担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从教36年,获得荣誉有限,出版文字无数。但得意的是,从我身边走出去了数以千计善良、正直、勤劳、睿智的合格公民。 我的教育理念是:“朴素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我和学生共同追求的人生境界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真诚感谢您读到我这本新著,我将带您走进丹麦,向您讲述丹麦教育故事。谢谢!

内容简介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抵达了哥本哈根机场, 开始了童话王国丹麦之行。 出了机场不久,我们的大巴便穿行于哥本哈根市区。 虽然是首都,但完全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国际大都市那般豪 华气派。建筑古老,街道狭窄,行人稀少……说实话,在 中国随便找一个小县城,都比这个首都更具现代气息,但 我们却从这座城市的朴素、整洁而宁静,感受到许多中国 小县城没有的那种古典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 车驶过哥本哈根港口长堤公园,我们特意下车来到海 边,一尊美丽的美人鱼雕像静静地矗立在一块巨大的礁石 上。那就是著名的“海的女儿”,是安徒生为这个世界创 作的一个童话人物。铜像与人体大小相似,其下肢为鱼尾 形,上体为一形象逼真的少女,神情宁静,面容羞怯,一 双饱含忧郁的眼睛,望着远方,似乎是在等待着心中的王 子。 车继续前行,向北菲茵市进发。由安徒生我想起了 1997年1月1日的《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 题目叫作《安徒生帮我“破案”》。文章写的是,当时我 班上发生失窃事件,刚好我的语文课要给学生讲安徒生童 话《皇帝的新装》,于是我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导孩子们思 考并讨论关于“童心”的话题。第二天失窃的东西居然出 现在了我的办公桌上。很显然,是昨天的语文课让犯错误 的孩子深受教育,他主动改正了错误。 20多年后,我在 丹麦的大巴上给老师们讲起这个教育故事,我说:“正是 安徒生赋予我教育智慧。” 阴天,还有浓雾。车在公路上行驶,周围的原野和森 林都在雾中显得朦朦胧胧,时不时掠过一幢幢红色、黄色 、黑色的房舍,在雾中若有若无,显出几分神秘。我们更 觉得进入了童话世界…… 晚上,抵达北菲茵学院,“安 幼”也位于此。说是“学院”,但一点没有我们想象中的 校园味道,倒像是在乡下,完全没有围墙。夜幕加浓雾, 我们隐约可见几幢童话风格的房屋,其中有一幢就是我们 的宿舍。 董老师给我安排的67号房间,是去年日本皇太子德仁 亲王住过的。那算是“王宫”了。可“王宫”也不过如此 :两张单人床,一张写字台,加一个卫生间,便是“王宫 ”的全部“家当”。 由于时差的原因,很困,关灯躺在软软的床上,万籁 俱寂。迷迷糊糊中,我在想,小美人鱼、小伊达、小鸭、 拇指姑娘、夜莺……会不会进入我的梦乡呢? “我心里依然住着一个孩子” 因为时差,凌晨两点多就醒了。干脆起来做事,修改 了《田哥外传》和《田哥内传》,读了几十页《倒转“红 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接着在屋内走路五 公里,然后洗澡,洗衣服。感觉做了不少事。 七点多,打开窗户,天已大亮。走出宿舍,四下浓雾 弥漫,田野、房屋、篱笆、小路……隐隐约约,神秘莫测 。周围一片寂静,唯有鸟鸣。 吃完早餐,九点整我们乘大巴前往欧登塞市,这是丹 麦第三大城市,是丹麦第二大岛菲英岛的首府,也是安徒 生的故乡。 上午,我们来到安徒生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外面,是 一条小河,河水静静地流淌着。 P3-7

◆教育名家李镇西丹麦游学日记,带你走进丹麦,向你讲述丹麦教育故事 ◆内容涉及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升学选择、中丹教育的不同等多方面的主题, 为我们全方位揭开丹麦学校教育的面纱 ◆书中没有晦涩深奥的教育理论,但深入浅出的教育哲思比比皆是,读来如沐春风,深受教益 ◆精选100多张高清图片,四色印刷,图文并茂,以镜头和故事结合的形式生动呈现丹麦的教育场景和自然风光 推荐文章: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考试上,教育就没意思了” 丹麦人害怕过度强调安全而束缚儿童手脚,影响他们的创造力 只有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才能培养出幸福的人 一个 500 多万人的国家,却有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他们用这一百种语言去发现并表达世界” “学校应该是孩子从家庭出来后另一个值得信任的地方”

书籍目录

自序 原来丹麦不仅仅有安徒生 _ 1

Part 1 初访丹麦

朦朦胧胧,我就这样走进了童话王国 _ 3
“我心里依然住着一个孩子” _ 7
“在丹麦,老师站在讲台上不代表他就是权威” _ 15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考试上,教育就没意思了” _ 19

如果孩子受伤了,家长会对老师说“这是我孩子不小心发生的” _ 25
所有读过安徒生童话的人,都是他的孩子 _ 30
“请问,丹麦的学校允许体罚学生吗?” _ 34
“丹麦是一个女权社会,女人在社会上地位很高” _ 42
丹麦人害怕过度强调安全而束缚儿童手脚,影响他们的创造力 _ 47
我们在丹麦体验了一次示威游行 _ 51
今夜星光灿烂 _ 60
“让童年本身具有价值” _ 69

我次在童话剧里当上了“国王” _ 75
观摩孩子们的“幻想之旅”童话剧演出 _ 83
从“梦幻之旅”回到童年 _ 88
我亲手做了一个毛茸茸的兔子 _ 94

只有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才能培养出幸福的人 _ 99
“领导要有一个唱反调的人” _ 104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 _ 109
一个500多万人的国家,却有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_ 113
彼此的欢声笑语将成为珍贵的记忆而温暖我们未来的日子 _ 121

Part 2 再访丹麦

《皇帝的新装》里那个说真话的小男孩,就是安徒生自己 _ 131
“无论是读职业学校,还是读高中将来读大学,都是孩子自己决定……”
——访斯莱特学校(上) _ 139
“培养公民,就是一个教育者的自豪!”
——访斯莱特学校(中) _ 149
“学生脸上充满微笑,这就是对我的奖赏”
——访斯莱特学校(下) _ 157

丹麦的“青年中学”是什么样的学校? _ 170
幼儿园明明就没有“学业”,何来“毕业”? _ 178
“当我给孩子讲故事时,我就回到了孩童时代,走进了孩子的世界” _ 185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他们用这一百种语言去发现并表达世界” _ 194
“学校应该是孩子从家庭出来后另一个值得信任的地方” _ 203
自由,是人类飞翔的翅膀 _ 210
代后记 在丹麦,我眼中的李镇西老师 _ 231

试读内容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考试上,教育就没意思了”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阴

下午,是院长Mogens Godballe为我们上课。这是一位慈祥而具有学者气质的长者。

当然,所谓“长者”是对年轻人而言,对我来说,他只比我长一岁。因为他句便自我介绍说:“我今年61岁,在这个学校当校长13年了。”

他围绕“民众学校”给我们讲了丹麦的民主教育。

下面是我的课堂记录——

民众学校的历史。1844年所民众学校在日德兰岛建立。那时75%的丹麦人是农民。1849年民主宪法诞生,规定只有35岁以上的男性公民才有投票权。这是民主的雏形。虽然给了35岁的男性公民选举权,但怎么选举?75%的农民没受过教育,如何选举他们不知道。基于这种需求,所民众学校便诞生了,目的是帮助这些不会任何社会交流的农民行使他们的权利。

(对这段话我一直有一个疑问,1849年才有规定公民选举权的宪法,怎么1844年建立学校帮助公民选举了?但这个问题课后没来得及问。后来我请教了Lars教授。他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回复:在1849年宪法诞生之前,丹麦社会的参与意愿越来越强烈。格隆维认为有必要通过教育来使民众有资格参与民主,主要接受这一想法的是农民。所丹麦民众学校于1844年,在宪法诞生之前成立。民众学校为宪法和丹麦民主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民众学校不仅是帮助农民知道如何投票的学校,也是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民族认同和农业技能的学校。主要目的是普及教育或扩大启蒙,丹麦民众学校在辩论和转换其目标和方法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

丹麦六个月都是冬天,这些民众六个月都在学校学习如何做公民。学校次让他们知道了作为个人应有的权利,知道了“我是谁”“我在社会上是什么身份”。只有知道了你的文化,你的语言,你才知道你是谁。

在民众学校,不只是教抽象的理念,还教语言、诗歌、数学、画图、生活技能……因为这个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结合,所以要教农民一些技能,这些技能可以运用于生活中。农民直接的受益,是他们变成了受过教育的农民。他们在提高,在学习。他们不会为学习而学习,而必须学一些实用的东西。要让他们去学习,一定要提高他们的认知,找到他们学习的动力。在真正的学习之前,一定要激发他们的动力。光讲理论不行,要让他们学体育、音乐,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这是学习的准备。然后再进入第二步,教他们一些知识。就像0~6岁的孩子,让他们天天做游戏、唱歌,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自然愿意去学习。

格隆维做了很多与这个社会有关的事。早他是反对民主的,他觉得国家大事应该由国王作决定,民众懂什么?后来他的想法转变了,但他认为民主不是空谈,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有文化,有经验,有相关的思维模式,才能谈到民主。有一位叫Hal

Koch的学者写了一本书《什么叫民主》,认为民主就是一种文化;民主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四年一次选举,更是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生活中建立的一种思维模式,而这一定要从孩子开始。

1864年丹麦在和德国的战争中失去了五分之一的国土。德国强大了。这给了丹麦一个启示:不能用武器去赢得别人,但要让自己的内心温暖,强大自己。在外面失去了领土,必须从里面赢回来。所民众学校后来移到了另一个地方,因为原来的那个地方被德国占领了。农民从民众学校毕业后,回到家里就琢磨如何使农业现代化。那时全球的农业也发展了,因为有铁路,可以把农产品运出去。所以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变了。丹麦很多年都产玉米,产量高了,价格就下降了。农民面临着破产,这就逼着他们去革新思维,找到新的发展方式。他们从民众学校毕业回去就开始合作,而不是一个人做。他们是自己主动这样做的,因为土地是自己的,不是国家的。有了合作,他们就实现了知识共享。

一个农民就有一张选票。彼此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有一百头牛,还是十头牛,都是平等的。这就建立了民主和平等。多长出来的玉米,就可以拿回去喂牛,有牛就有了奶。这就是新的思维模式。农民意识到了民众学校的重要性,因为需要新技术,就更渴求知识。他们觉得民众学校太重要了。这和中国的产业变革转型有点相像。产业升级需要更多的信息、知识、技术,需要更好的教育。

教育方式的革新,一开始就强调必须让孩子有想象力,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随着这种需求,民众学校也在发展,不是只教农民一些知识点,而是更加专业。不管怎样发展,格隆维的思想一直是基石。他主张尊重每个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教育是把人生点亮。

不只是老师给学生讲授,同时老师也在学习,互相学习。丹麦的教育是从底层开始建立起来的。尊重每一个老百姓,尊重他们是谁,尊重他们自己的人生经验,基于这一点使他们提升,通过对话去学习。

Mogens院长讲完后,他回答了一些提问。

有一位老师问:“在民众学校如何认定一个老师的资格?”Mogens院长回答道:“对老师的资格,没有必要作一个正式的认定,学校是自由的,只要校长认为你合格你就是合格的。没有写在墙上的标准。主要是看你的性格、经验、沟通能力。”

针对“如何考核学生”这个问题,他说:“民众学校是没有考试的。学生来,我们会问他感兴趣的是什么,根据他的兴趣去教育。一旦有考试,所有的焦点都在考试点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考试上,教育就没意思了,就失去意义了。”

“那如何评估老师的教学效果呢?”提问者追问。我一听就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问题”,但Mogens院长还是耐心地作出回答:“在民众学校学习结果的好坏,在课上的考试是看不出来的,而是在一年、两年后或更多年以后才显现出来。考试也好,激励也好,考试这个过程就已经把人分开了——把学生分为优生和差生。优生在考试上赢了这一次,他却可能失去了很多,从某种意义上看,他在人生路上已经失败了。大脑里装了很多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我们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学者,或知识掌握者。”

他说:“我是校长,政府对我也没有任何考核,政府只看我的学校有没有人来读。只要有人来读,就说明我的学校办得很好。”

他又说:“丹麦的小学是没有考试的!”他还说:“在丹麦,允许孩子不去学校上学,但必须接受教育,即家长承担教育责任,也可以几个家长合起来办家庭学校。国家鼓励社会办这样的学校,还补助72%办学经费。目前丹麦有四五百所这样的学校。”

他还解释了“民众学校”的生源特点。年轻人完成了初中或高中教育,觉得需要一年“课间休息”,需要学会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于是就到这里来学习;有人读书读得没自信心了,可能就来这里;还有很多人觉得在别的方面有了困惑,也来这里。总之,和初的民众学校不同,现在民众学校的使命不再是民主启蒙,而是人生导航。许多年轻人遇到人生的困惑,或找不到自己,感到自卑,便到这里来,学校让他们很顺利地找到人生标识,找回自己,获得身份的认同。

我想到了中国的教育。这样的学校在中国是没有的,因为中国教育只管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文凭,什么“人生标识”呀“找回自己”呀,太玄乎了,太“不靠谱”了。但中国这样的学生不少,每年那么多孩子自杀,足以说明这样的学校在中国存在的必要性。

我再次想到了Mogens院长的话:“大脑里装了很多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我们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学者,或知识掌握者。”如果每一位中国教师和家长都具备这样的理念,中国教育可能才算真正成功。

授课结束后,我和几位学员走出校园,来到原野里散步。丹麦据说每年大部分时候都是阴天,但没有阳光的原野依然美丽。大片大片的田野,如绿色的地毯潇洒地铺在大地上;田野边一排排整齐的大树,在灰色的苍穹下舒展着枯枝,如钢笔画一般素雅简洁。

走着走着,居然走进了一座古堡,哥特式的屋顶直刺天空。古堡的庭院内居然有一群漂亮的孔雀在悠闲地散步!我们惊喜地拿出手机拍照,它们不但不怯生,反而张开五颜六色的尾巴,阴暗的黄昏顿时明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