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精)

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精)
作者: (德)约阿希姆·费斯特|译者:陈晓春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40
折扣购买: 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精)
ISBN: 9787513319331

作者简介

约阿希姆·费斯特(Joachim Fest,1926-2006),德国重要的历史学家、作家之一,纳粹德国研究专家,曾出任北德意志广播电视台主编、《法兰克福汇报》发行人,另著有《希特勒传》《施佩尔传》《第三帝国的面目》等。

内容简介

设于帝国总理府地下避弹室的希特勒大本营,几 天来就在不安、焦躁和近乎麻木的屈从等混杂的心态 中,等待着攻击的到来。第一批有关暂时取得阻击胜 利的报道,再次燃起了纷乱的、像吐火女神那样渴求 胜利的希望。希特勒毕竟还在布置着,让政府机构所 在地,尤其是总理府的周边地区做好抵抗的准备,部 署反坦克大炮和掷弹筒,并到处设置射击孔。中午时 分,他发布了《给东线士兵的日令》,该命令发誓要 把“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这个死敌”斩尽杀绝,并坚 信来自亚洲的攻击“这次也会在德意志帝国的首都前 碰得头破血流”。“你们在东方的士兵都知道,”命 令继续说道,“什么样的命运会特别威胁着德国的女 人和孩子。老人、男人和孩子将惨遭杀害,而女人和 姑娘则可耻地沦为军营里的妓女。剩下来的人将被押 往西伯利亚。” 在早先发起的一月进攻中,红军就已抵达了奥得 河畔,在离开法兰克福三十多公里的北方城市库斯特 林的多个地方跨过了这条河流。在接下来的战斗中, 它成功地建起了长约四十公里,有些地段纵深达十公 里的桥头阵地,形成了对直至尼斯河的整个“尼伯龙 根阵地”的巨大威胁。直到三月初,德军方面才开始 在柏林城里和城市的外围构筑工事,设置阻挡坦克前 进的路障和加固原有的阵地。但在苏军起初停止前进 时,这一既是应急也是一直在构筑的防御体系的建设 ,却莫名其妙地停了下来。工程的停工主要还是希特 勒自己的原因,他越发顽固地认为,必须守住奥得河 畔的首都,部队决不可以离开指派给它们的前线阵地 。“要么挺住,要么灭亡!”这是在无数个命令和坚 持到底的呼吁中反复出现的口号。 与苏军对峙的,是赫尔穆特·魏特林上将的第十 六坦克师,稍向南一点,主要是特奥多尔·布塞上将 指挥的第九军。海因里希大将向属于他指挥的这两支 军队指出,朱可夫的部队一旦突破取得成功,他们就 有被合围的危险。他还反复警告说,抵抗只能坚持很 短的一段时间,然后会缺少经过步兵训练的作战力量 ,缺少武器弹药,没有足够的给养,尤其是士兵们筋 疲力尽,最终导致失败,但是这一切都是白费劲。可 希特勒认为意志会弥补任何物质上的劣势,这一坚定 的信念,与戈林、邓尼茨和希姆莱等人某些傲慢的、 从来没有兑现的允诺一起——至少在眼前——把长时 间内被忘却的,只是被希特勒自己人为地维持着的信 心又捡了回来。最后,用汽车把新组建的几个人民冲 锋队送上了前线,以阻挡朱可夫的军团和摩托化部队 。还在电台播报“几千名柏林人随着他们的部队前往 前线”的消息时,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没投入战斗就已 命归黄泉。控制着整个城市上空的苏军战斗机,发现 了已在半路上的长长车队的几辆车,几次俯冲扫射, 就把它们给消灭了。 P12-14 <p>★ “我们在崩溃时,要带上整个世界。”——希特勒<br/>★ 作者掌握大量包括日记、照片在内的一手资料,细节描写详尽惊人。<br/>★ 真正的崩溃所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是远远超过人们所见的。<br/>★ 令人屏息凝神的场景感:作者曾担任同名2005年奥斯卡奖外语片提名电影顾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