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之路

心理治疗之路
作者: (日)河合隼雄|译者:李静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8.65
折扣购买: 心理治疗之路
ISBN: 9787547301913

作者简介

河合隼雄,临床心理学家、日本心理学界重磅级人物,在瑞士荣格研究所取得日本第一个荣格学派精神分析师资格。河合隼雄不仅为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还深入探讨日本人的新型,并因而摄入日本文化及日本宗教的研究。2002年,河合隼雄受日本首相力邀出任日本文化厅厅长。2007年,河合隼雄去世后,日本民众曾感慨道:“日本再无心理大师。”他是日本超人气作家村上春树的良师益友,日本天后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心灵导师,绘本大师幾米的灵感来源。河合隼雄一生著作高达300余种,涉及学术专著、心理学普及读物、心理治疗方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心灵成长、与名人的对谈等。

内容简介

1 心理治疗的目的 前边已经说过,心理治疗起步时的意义还很狭窄。但凡与人的心灵有关 的事情,总归会跟整体的人的存在、人生态度、人生的全部发生关系,不考 虑到这些,就无法进行什么心理治疗。因此,不管是弗洛伊德或是荣格,都 把它提升到人生的目标这个高度来考虑,也就是说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人生 的目的。 但这么一来,话又说得太开,我们加上一些实际的内容,考虑一下心理 治疗的事情。 对于这一点,笔者是这么考虑的: 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对抱有心理烦恼、问题的来访者, 主要采用心理接近的方法,尽最大可能地照顾到来访者的整 体存在的状况,帮助其发现性地走自己人生的道路。 已经说过,对心理治疗下简单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上边所说的与其 说是定义,不如说是提示了一个思考的出发点吧。 为什么要由“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来接待期待着能够解决心理的烦恼 和问题的来访者(我们称之为当事人)?我认为如果不是专家,不应该实施心 理治疗。后边也会说到,这是一件伴随着相当危险陛的工作,为了保护“当 事人”的利益,就必须重视心理治疗师的专业性。这里专门用了“训练”这 个词儿,而不说“专业知识”,是因为这项工作仅靠知识、不经过专门的训 练是白搭。甚至可以说单纯依靠知识来做心理治疗,其害更甚。关于这一点 ,后边还会详述。 在“主要采用心理接近的方法”中,特意加了“主要”这个词,是因为 有时还需要调整环境,或是采用一些身体上的方法。在心理治疗中,与身体 相关的方法也渐渐盛行,今后可能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这时候的“身体”, 并不是完全和“心”分离开的“身体”,这个“身体”对本人来说是一个“ 活着的身体”,是需要站在身心不可分的立场上考虑的身体。当然,在心理 治疗的过程中,遇到纯粹因为身体原因产生问题的情况也是有的。这时候, 心理治疗师如果是医生,就要认真地考虑是自己继续承担下去,还是转介给 其他医生。如果心理治疗师不是医生,毫无疑问地应该把工作交给医生。 现在可能需要解释一下“尽最大可能地照顾到来访者的整体存在的状况 ”这句话。比如说,一个孩子不肯去上学,可能孩子的家长,包括孩子本人 心底都很希望马上就能正常地去学校。但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就不能简单 地把目标定在“尽快去上学”上,要尽可能地看到孩子整体的生活态度、生 活方式。这样,或许会看到孩子背负着这个家庭几代传下来的沉重包袱,孩 子本人包括其父母可能长期都在回避这个问题。比起为眼前孩子不愿上学焦 虑,如何面对这一问题就变得更紧要了。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多了。 说“尽最大可能地”好像没什么必要,特意加上这一段其实是想提醒大 家,完全做到“照顾到来访者的整体存在的状况”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或者 说,时常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次也许只能做到这一步了。这种状况在现 实当中经常要求治疗者做出一些极其困难的决断,所以明确地认清现状是非 常重要的。 要当事人能“发现性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就不存在一个所有人都可 以拿来套用的共同的方法或是法则。每碰到问题,都得启发当事人自己去发 现。这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方寸,是可以在掌握一些通用法则的基础上,结 合各种不同场合的需要去思考。譬如登山,如果那是个处女峰,你就不可能 事先明确地知道该怎么办。但是对气候、地形、队员的能力等等还是有一定 了解的,对一些绝对的禁忌也是心里有底的。只是,不存在一个通用的方法 保证你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决断绝对正确,而且,这时候的所谓方法很可能是 这样试试看、那样试试看,中途又根据状况改变原定方针等等,这才能称为 “发现”。 如果强调人的个性就是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似乎也可以用“创造性” 这个词来描述。但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我还是觉得,一边思考着对人类整 体的想法、理论,一边“发现性”地实施心理治疗,这样的表述更贴切一些 。就像刚才说的登山,心理治疗面对的一个个个案,都可以说是在攀登处女 峰,这一事实要明确地认识到。 有一次,给一个口吃的当事人做心理治疗,被问到“先生,你以前治好 过口吃的人吗”。这个问题的言外之意就是:别搞这么多麻烦事儿了,你要 是会治,赶快给治好不就行啦?或者怀疑:你到底有没有本事治好啊?那时 候我回答他:口吃的人我曾经面谈过几位,但我还是第一次跟有口吃的你见 面。这样,当事人对心理治疗是一个“发现性的”过程及以后可能需要付出 的辛苦就有了心理准备。 在“帮助当事人发现性地走自己人生的道路”这句话中,我也曾经犹豫 是否写成“与当事人共同走人生的道路”。作为治疗者来说,后者的感觉可 能更强烈一些。尽管这样,就算有时为表现治疗者的心情而采用这种表述, 但如果治疗者轻率地跟当事人同一化,或者产生这样的错觉,将是一件非常 危险的事情。考虑到这一点,最终还是定下来用了“帮助”这个词。 这里也可以用“自己实现的过程”来表达,但现在人们太轻率地说“自 己实现”云云,特别是某些并不从事心理治疗的人或者只面谈过一些很轻症 状的人,就能简单地就把这个词说出口。所以,唯恐招来误解,还是割爱了 。 因上述种种原因,用了相当模糊的表述说明了一下自己对心理治疗的思 考。这种程度的模糊,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妥当的。考虑到人心的不可解性, 留下一定程度的模糊还是必要的吧。 把心理治疗放到人生过程这样的广视角范围里来思考本身没有错误,但 实际当中千万不能忘了心理治疗的终结这件重要的事情。当事人如果确立了 发现性地走自己人生道路的态度,就有能力渐渐脱离心理治疗师,这是一种 终结。另外,原来烦恼的症状消失了,眼前的问题解决了,这也是现实中终 结的到来。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场面,会有多种变化,但心理治疗的终结, 要尽可能地用语言来使意识明确化。 语言化,需要当事人能心领神会,完全认同。花哨地用一些不知从哪儿 听来的新名词儿,很多场合会破坏掉过程中“发现性”的状态,甚至伤害到 当事人,所以要特别留意。很多时候,用当事人自己的话比较有效。有些妈 妈,因为害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会打着孩子的旗号来访。如果到了妈妈自 己能说出“一直都拿孩子做挡箭牌……”的时候,比起直接说“其实是你自 己的问题吧”,说一句“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挡箭牌放下了”,或者“ 从挡箭牌后边露一下脸吧”,可能更加贴近当事人的心情。特别是,当事人 用意象来表达时,也顺着当事人的意象谈下去,经常会有更好的效果。当然 ,肯定也有需要明确地用语言表示出来的场合,如“以后不要把问题怪到孩 子身上,还是作为你自己的问题我们继续谈下去吧”。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