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2.50
折扣购买: 咸阳文化解读--中国文化寻根/地域文化系列
ISBN: 9787301191774
黄高才,男,1962年2月出生,陕西泾阳人。国内知名语文教育家、作家、中国文化学者。先后担任学术期刊总编、大学教师等职。近年来,主编大学语文课、写作课和中国文化课教材12部;出版专著9部,主审大学人文教材15部;参编中文图书21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多篇。 在应用写作方面的建树:1990年所编《应用写作》教材被评为原航空部优秀教材;2006年—2010年,主编大学应用写作课教材4部,出版了120万字的《现代应用写作全书》;首次建立了职责、规范、宣言、誓词、规则、规程等二十余种常用应用文体的写作理论;先后应邀担任了9部高校应用写作教材的主审,主持完成了全国高校“百门精品课程”应用写作资源库及网站的内容编撰工作。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们通过对各种中国文化元素的研究,以中国 文化典籍为思想基础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中国文化的思想精华,反映了中 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折射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概括起来讲,中国文化 的基本精神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伦理道德思想 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伦理道德思想渗透于中 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从中国哲学的“天命无常,唯德是辅”和中国古代史 学的“寓褒贬,别善恶”,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以载道”和中国古代教 育的“教之道,德为先”,中国传统文化处处闪耀着伦理道德思想的光芒 。 中国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强调做人的道德修养与为人处世的 行为准则,这些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于道德修养,中国文化强调“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 。中国文化是对道德问题阐述最全面、最透彻的人类文化,其思想涉及人 类道德的方方面面。首先,强调做人要想成大器,必须虚怀若谷。关于这 一点,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子说:“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 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庄子的《秋水》将谦虚的美德阐述 得更加透彻。其次,强调立志。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再次,倡导博爱精神。从孔子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到孟子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最后,倡 导“节欲”、“制欲”,克制自己的欲望。关于人的物欲与情欲,古代先 哲们有比较多、比较深透的论述。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荀子认为,人性“生而好利”, 因为好利而不可避免地要争斗,“争则乱,乱则穷”(《礼论》)。这就需 要节欲,无欲则刚。孔子提倡的安贫乐道就是典型的“节欲”思想。 关于为人处世,中国文化论述得更为深透。首先,强调人与人之间要 相互关爱,即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人而不仁,如礼 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其次,强调换位思考,倡导设身处 地地替别人着想。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就会爱己及 人。“仁者爱人”是社会稳定、人际和谐的道德基础,而换位思考是实现 “仁者爱人”的催化剂。 伦理道德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因此,人们常常以“仁义礼 智信”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所谓“仁”,就是以慈善之心对待他人。 其核心是关爱、呵护与尊重。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就是对“仁”的最好 阐释。所谓“义”,主要是指人的行为要合乎道义。古人讲“舍生取义” 是指为了道义可以献出生命。如关羽的“义薄云天”就是“义”的最好解 释。所谓“礼”,是指对别人的尊重,以及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所谓“ 智”,是指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也就是知。所谓“信” 是指人的言论应当足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这五个方面是对人在德才 方面的基本要求。 2.忧患意识与奋发图强的精神 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从来不乏忧患意识。正是强烈的 忧患意识,凝成了中华民族发奋图强的精神。从上古人们崇尚的愚公移山 精神,到今天的红旗渠精神,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的精神。不论是与天地斗争,还是与外敌斗争,中华民族从来不屈服,总 是顽强地抗争。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 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 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 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 3.重稳定,求和谐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在中国文化中,和谐的内涵丰富,影响深 远。概括来讲,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可分为四个层次:以“天人合一” 思想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指出人的行为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 规律,这是第一层次;强调人与人的和谐,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这 是第二层次;强调家庭和睦,其乐融融,这是第三层次;强调个人身心间 的和谐,大气沉稳,宠辱不惊,这是第四层次。 就第一个层次来讲,道家的“道法自然”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的行为准则。其要意在于,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 然。换句话说,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就第 二个层次来讲,中国文化一直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人们成就事业的重 大意义。关于这一点,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个最好的概括 ;“千金买宅、万金买邻”、“远亲不如近邻”这些历代人们心口相传的 熟语从邻里和谐融洽的角度强调了人际和谐的重要性。就第三个层次来讲 ,在国人的意识中“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一句话,家 和万事兴。就第四个层次来讲,中国文化倡导“知足常乐”,强调“心静 ”,以期达到身心和谐、安泰的境界。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