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作者简介
巴兹尔·利德尔·哈特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之一。他提出的理论,特别是机械化战争方面的理论掀起了一场军事思想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还是一名剑桥大学学生的他毅然投笔从戎,并官至上尉。在 1916 年的索姆河战役中,他惨遭敌人毒气的袭击。1927 年从军队退役后,他倾尽精力致力于写作。在写作生涯中,他曾多次担任《每日电讯报》的军事通讯员、伦敦《泰晤士报》的军事通讯员和防务顾问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军事条目编辑。他还曾在剑桥大学执教,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担任英国战争部大臣莱斯利·霍尔—贝利沙的顾问。他一生著述逾三十本,皆对机械化战争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于当时的德军—他们在战争初期获得的成功要直接归功于学习了他著作中的先进思想。
内容简介
1939年4月1日,全世界的媒体都刊载了一条消息: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为了确保欧洲的和平,英国将放弃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并准备派军保护波兰共和国,使其免受来自德国的任何威胁。 然而,五个月后的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的军队还是跨过了德国与波兰共和国的边境。在度过了徒劳等待德国撤军的两天后,英国与法国宣布参战。这是第二次欧洲大战的开始。而这次欧洲大战的狼烟竟随之蔓延到全世界,最后升级成第二次世界大战。 波兰共和国的西方同盟国参战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短期内履行向全世界媒体许下的“保证波兰共和国独立”的承诺;长期则是解决德国这个巨大的潜在威胁,进而维护西欧的安全。但从结果上看,这一切可以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没有成功阻止苏联与德国瓜分波兰共和国,而且被迫在六年之后的战争“胜利”时默许苏联控制波兰共和国。 与此同时,为了摧毁德国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不仅让昔日富饶、美丽的欧洲变得到处断壁残垣,还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在面对苏联这个更大的新威胁时的抵抗力。结果,英国和它的欧洲大陆邻国不得不沦为美国的附庸。 以上都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大国加入对抗德国的势力之后,我们怀着希望并忍受着痛苦换来的胜利的背后隐藏着的苦涩事实—当下“胜利即和平”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假象。过去的经验不停地警告我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之前的战争胜利一样,都不过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一场由旷日持久的战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不择手段的谋略构成的“海市蜃楼”。 在研究战争爆发的原因前,我们有必要先分析战争导致的后果,因为这可以更实事求是地探究战争爆发的原因。仅凭纽伦堡审判[?指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同盟国组建的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对欧洲轴心国军政首领的审判。—译者注 ]似乎已足够证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蔓延都仅仅是由于希特勒的个人野心。但这样下结论又未免过于简单、肤浅。 希特勒当权之后,最想避免的事便是发动大战。德国民众,特别是希特勒的将军,都不愿意冒这个险,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后果太可怕了。这么说既不是为希特勒洗白,也不是为那些从一开始就狂热拥护他的人开脱。尽管希特勒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但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他还是很谨慎的。希特勒的军事主官则更谨慎,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激起英国法国等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应。 战后缴获的大量德国文件也显示,其实,当时的德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发动一场大型战争的能力充满怀疑。 1936年,当希特勒准备出兵夺回莱茵兰非军事区时,德国将军们发出警告说,收复莱茵兰非军事区的决定将激起法国的强烈反弹。因此,希特勒只派出了少量部队“投石问路”。当希特勒准备大力支持西班牙内战中的独裁者佛朗哥时,德国将军们又对其中的种种风险向希特勒提出抗议,迫使希特勒不得不限制对佛朗哥的援助。不过,1938年3月进军奥地利时,希特勒就没有那么投鼠忌器了。 没过多久,当希特勒向将军们透露自己即将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压,令其将苏台德地区“归还”德国时,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路德维希·贝克(1880—1944),德国炮兵上将,曾有名言:“如果今日的领袖违背了自己的政治常识和良知而轻举妄动,历史就将为他们记下一笔血债。”路德维希·贝克在辞职后与人密谋反对希特勒,1944年7月20日事败后被杀。—译者注 ]立刻起草了一份备忘录,抗议希特勒极具侵略性的扩张计划,认为这个计划不仅会给全世界带来灾难,而且会导致德国自身的毁灭。在一次德军主要将领都参与的会议上,路德维希·贝克拟定的备忘录被宣读,并在征得一致同意后呈交给希特勒。不过,希特勒本人似乎对此不屑一顾。因此,路德维希·贝克愤而辞去了总参谋长的职务。希特勒向将军们赌咒发誓说英国和法国是不会为了捷克斯洛伐克而与德国开战的。但德国将军们对这样的“打包票”不敢苟同,甚至密谋军事政变,试图通过逮捕希特勒和其他纳粹党首脑的方式使德国免遭战火之苦。 然而,德国将军们的政变计划很快因英国而失败了—英国首相张伯伦居然同意了希特勒索要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这个“狮子大开口”的要求,同时法国竟然答应站在英国一边。而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可怜的小国就只能眼看着自己的领土被瓜分,武装被解除,沦为大国之间的“牺牲品”。 用张伯伦的话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当代和平”的到来。对希特勒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外交胜利,而且是对自己麾下将军们的胜利。一次又一次无可置疑地获得兵不血刃的重大胜利是希特勒对德国将军们发出警告的最好反驳,更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失去了继续反对希特勒的信心与影响力。希特勒知道,再这么冒险下去可能难免一战,但他还是觉得,即便开战也不过是一次“小而短”的冲突罢了。希特勒的疑虑似乎已经在不断累积的、醉人的成功喜悦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德国当真想打一场英国也参与的全面战争,希特勒理应全力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挑战英国牢牢掌握的制海权。但实际上,此时的德国海军甚至连1935年签署的《英德海军协定》规定的规模都没有达到。希特勒反复对海军将领们强调“德国不会和英国打仗”。慕尼黑会议刚结束时,希特勒告诉海军将领们:德国在六年之内不会和英国发生冲突。甚至在大战前夕的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仍然在做着同样的“承诺”—尽管他此时对此已经没有信心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希特勒将自己置身于一直都想避免的战争中?“野心”当然不是唯一原因,更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应该是西方国家对希特勒扩张行动一直以来的容忍,以及西方国家态度在1939年春季的突然转变。西方国家态度的突然转变打了希特勒一个措手不及,并且使战争不可避免。 这就像放任工人超负荷运转蒸汽锅炉一样。一旦锅炉因此爆炸,那么纵容肇事的人应该为任何可能出现的后果承担责任。物理科学的真理同样适用于政治学这样的人文学科—在国际事务方面尤其如此。 自1933年希特勒掌权以来,英国和法国对这个危险的独裁者已经做了数不清的让步,这比对德国前几届民主政府做出的让步加起来还要多。面对希特勒的每一次行动,英国和法国一致采取搁置争端、息事宁人的态度,只是为了使本国享有眼前的和平。但这是在透支未来。 此外,希特勒总在用一种过于合乎逻辑的方式看问题。保存在1937年11月《霍斯巴赫备忘录》里的一整套“政见”终于成为希特勒日后政策的“风向标”:“政见”认为德国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以保证在当下人口持续不断增长的状况下德国人的生活水平。 在希特勒看来,在食物供给方面,德国很难做到自给自足。从外国进口食物也不是好办法,因为德国付不起进口食物的外汇。当时,基于各国之间高筑的关税壁垒和德国自身紧张的财政状况,希特勒若想让德国在世界贸易和工业方面占有的份额持续增长也很困难。即便采取间接购买,也会让德国逐渐受制于人。一旦开战,如果粮食供应被切断,德国就会陷入饥荒的危险之中。 综上所述,希特勒得出结论:德国必须获得更多的“可以种粮食的空间”,例如地广人稀的东欧平原。但让东欧各国自愿献土纳降是不可能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罗马帝国还是‘日不落’帝国,都要靠战争和冒险来扩张自己的领土……‘良田’任何时候都不会‘无主’。”希特勒认为,最晚必须在1945年解决获取“生存空间”的问题。“之后,情况只会更糟。”希特勒认为,到那时,德国将毫无出路,唯有挨饿。 因对领土的觊觎,仅仅收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失去的领土的最初设想已经不能满足希特勒了。西部国家的官员固然不会无动于衷。这种无动于衷和他们后来装出的无知也大不相同。1年到1938年,他们尽管都不挑明,但其实私底下已经对希特勒的野心心知肚明。英国政界出现了很多声音,认为应该放任德国东扩。这样一来,希特勒对西方的威胁就会小一些。因此,这些政客纷纷故意摆出同情希特勒为德国争取“生存空间”的态度。但他们从来都不愿意去思考这么一个问题:除了武力威慑,还有什么能让东欧各国的主人将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成为希特勒的“生存空间”呢? 德国相关文件表明,1937年11月,时任英国枢密院议长的爱德华·伍德对德国的访问给了希特勒一个特别的鼓励。在内阁中,爱德华·伍德是仅次于首相的第二号人物。根据会议记录,他让希特勒认为,英国会放任其在东欧扩张自己的势力。可能爱德华·伍德本意并非如此,但希特勒确实是这样理解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接着,1938年2月,由于一再与首相张伯伦政见不合—在一次争执中,张伯伦甚至让艾登“回家吃药去”—艾登被迫辞去外交大臣的职务。因此,爱德华·伍德被任命为外交大臣。几天后,英国驻德国大使内维尔·亨德森爵士拜访了希特勒并与其密谈。会谈的内容可以被认为是爱德华·伍德访德的延续。英国传达了同情希特勒渴望通过“变革欧洲”为德国谋求福祉的想法—“本届英国政府是十分正视现实的”。 正如德国文件记述的那样,上述事件加速了希特勒的侵略行动。希特勒想当然地认为“绿灯已经打开,是时候挥师东进”了。 从英国和法国纵容自己采取发兵奥地利并将其吞并的政策中,希特勒受到了进一步鼓励。德军易如反掌的进攻中,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开往维也纳的路上,很多德国坦克坏掉了。听说张伯伦和爱德华·伍德拒绝了苏联“采用多重措施以阻止德国继续扩张”的提议后,希特勒更是大受鼓舞。 1.焦点话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距离当代最近的世界战争,也是引起各界高度重视、探讨、反思的战争,是极容易造成新闻发酵的话题。与二战有关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每年各国的纪念活动如约而至,这些都可以成为引爆新闻热点的支撑。 2.译者权威。本书是崭新的版本,由“儒易杯”中华文化国际翻译大赛优秀奖得主、青年翻译家梁力乔翻译,是国内第一个全译本。 3.以清晰的脉络、宏大的叙事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军队与轴心国军队在欧洲战场、非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搏杀,力量的消长,最终盟国的胜利与轴心国的灭亡。是一部夹叙夹议,可读性很强,阅读群体大的传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