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7.50
折扣购买: 从周树人到鲁迅
ISBN: 7801865758
张永泉 1944年生,北京市人。1966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河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文章多发表于《鲁迅研究》、《中国现代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出版有《沉思集》等。科研成果曾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等多项奖励。
一、童年的记忆 打开中国现代文学史,你会发现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那些风格独具 的文学大家,他们的创作风格的形成,往往与其童年的经历密切相关,有的 甚至就为童年的经历所决定。冰心,这位向读者心田播洒甘霖的爱的使者, 她的包容人类的爱的哲学的最初源头,无疑来自那哺育她健康成长的充满脉 脉温情的家庭,来自那伴随她度过童年时代的浩瀚无际的大海;丁玲,这位 以执拗乖僻的莎菲形象震惊大革命失败后的寂寞文坛,以后又不断以创作或 人生经历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的个性解放的顽强斗士,她的义无反顾的叛 逆精神,她对个性自由“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般的执著追求,则与她童年 时家庭败落后寄人篱下的痛苦经历,与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母亲对她的言 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直接相关;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萧红的情况也莫不如 此。当然,其中最典型的还是鲁迅。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风格 最为鲜明最为独特的巨匠,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民族解剖师,终生 与种种黑暗势力拼死搏斗从不后退从不妥协的硬骨头,他的刚正,他的睿智 ,他的深刻,他的犀利,乃至他的孤独,他的多疑,他的峻急,他的偏执, 都无不可从他的父祖辈身上找到精神的源头,并在绍兴古城独特的文化氛围 特别是家庭败落后他所承受的白眼与冷语中得到催生和锻打。可以说,没有 童年的经历,就不会有后来的鲁迅。童年,对一个作家来说太重要了,正如 善于知人论世的孙犁所说:“幼年的感受,故乡的印象,对于一个作家是非 常重要的东西,正像母亲的语言对于婴儿的影响。这种影响和作家一同成熟 着,可以影响他毕生的作品。它的营养,像母亲的乳汁一样,要长久地在作 家的血液里周流,抹也抹不掉。”因此,要了解鲁迅这位中国文学史、文化 史和思想史上的第一奇人,不能不走进他的故乡、他的家庭、他的充满温馨 与苦难的童年。 鲁迅出生于绍兴古城一个名门望族。这是一个古老的家族,相传为宋代 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之后。仅有文字可查,从始祖周逸斋于明朝正德年间定居 会稽竹园桥到鲁迅降生,就有近400年的历史。周氏家族在清乾隆年间曾鼎 盛一时,拥有良田万亩,当铺十余所,为绍兴古城的巨富。但随着人丁繁衍 ,财产分离,加之族人多效奢侈,家族遂日渐中落。到鲁迅降生时,他家所 属的兴房一支还有水田四五十亩,尚可称小康之家。鲁迅的曾祖父周苓年去 世较早,生前除了好种兰花外,没有什么作为。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则从小立 志好学,因家中无力延请塾师,就到同族所设的书塾中去旁听。由于刻苦努 力,提高很快,后来由秀才而举人,由举人而进士,终于被钦点为翰林院庶 吉士,后被外放江西金溪县任知县。鲁迅的父亲周伯宜,20岁前即中了秀才 。母亲鲁瑞亦出身名门,其父鲁希曾是个举人,做过户部主事。鲁迅童年就 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这个家庭对鲁迅性格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祖父和母亲。周福清性格 刚毅,为人耿介,恃才傲物,不畏权势。他以钦点翰林外放知县,资本雄厚 ,在金溪县任上常常表现出睥睨凡尘、锋芒毕露的姿态。他的上司江西巡抚 李文敏不是科甲出身,他便格外蔑视。即使对于顶头上司,他也从不巧言令 色、曲意逢迎。有一次他晋谒抚州知府,为了一件事情不合,他便当场顶撞 起来,知府没有办法,便抬出皇上来压他,说这是皇上家的事情,没想到他 竟不把皇上放在眼里,认为不能办就是不能办,皇上也不行,因而无所顾忌 地反唇相讥:皇上是什么东西?什么叫皇上?知府见状,只好指斥他“大不敬 ”,并端茶送客,借机下台,结果遭到参劾,被革去知县职务。但禀性使然 ,他的这一性格并不因此而有所改变。1893年,他在回家奔母丧期间,正值 浙江举行乡试,主考是他的同年,亲友中便有人凑钱,请他送给主考,买通 关节,以便弟子考中举人,但中途事发,他为此在杭州监狱被关了八年。庚 子事变后,原来的同事薛允升升任刑部尚书,经过疏通,他被恩准释放。按 照狱中规矩,犯人出去时,要给牢头送钱,但他却不送。不仅如此,当牢头 来讨时,他抓起门闩,追着牢头就打,牢头没有办法,只好白白把他放了。 回到家里,由被释放的经过谈到庚子事变后的朝政,谈着谈着,他就“‘昏 太后,呆皇帝’地痛骂起来,大家听了,不由得吓一大跳,这不是犯上作乱 ,要杀头的么?大家都替他捏一把汗”,可是他仍“自顾自地痛骂着”。周 建人回忆说:“我们全家发觉,这八年的监狱生活没有使他有丝毫的改变。 如果说有什么改变的话,他变得更锋利尖刻,更肆无忌惮,更愤世嫉俗了。 ” 周福清为人耿介、直内方外,不仅从不巧言令色,就是在关系到自己的 利害时,也不肯稍加变通,以保护自己。科场行贿案发后,交苏州府查办。 知府王仁堪不想认真追究,便借口犯人素患怔忡,也就是有精神病,因而可 以免予定罪,可是他却并不顺水推舟,反而在公堂上振振有词,申明自己没 有精神病,并历陈某科某科的某某人,都通关节中了举人,这并不算什么事 ,他不过是照样来一下罢了。事情弄得无法收场,王仁堪只好依法办理,将 此案转交浙江省主办,结果被判为“斩监候”,关进杭州府狱。 周福清恃才傲物,常常以自己的做人准则要求别人,因而往往待人过苛 。他的堂姐妹的丈夫陈秋舫婚后到岳家居住,就住在百草园。那里房间宽敞 、环境幽静,他久住不走。别人都不管这事,他却看不惯,挖苦他说:“踞 在布裙底下的是没出息的东西,哪里会得出山?”陈秋舫知道了,立即离去 ,并扬言不出山不上周家的门。出口尖刻是周福清的一大特征,因而给人以 好骂人的印象。周建人回忆说:“我祖父确实好骂人,但他不是通常骂‘娘 杀’、‘逃生’、‘贱胎’这一类的粗话、脏话,除了‘昏太后、呆皇帝’ 以外,他骂人的话都是些比喻、典故,文质彬彬,然而相当刻薄。”他与继 室蒋氏不睦,两人经常吵架。当年蒋老太太的娘家曾一度陷入太平军中,有 一次两人吵架,他竞称蒋氏为“长毛嫂嫂”,气得蒋氏哭了起来,指责他“ 你这成什么话呢?”鲁迅四弟年幼病故,母亲甚为悲伤,本家妯娌谦婶倍加 关心,时常走来劝慰,有时也叫鲁迅母亲到她那里去玩儿,打麻将以消遣。 他听信别人挑拨,以为是在赌博,非常不满,但对于儿媳不好当面斥骂,便 把周作人叫去教训,倒也不怎么疾言厉色,只是讲故事给他听,“说某家子 媳怎样不孝公婆,赌钱看戏,后来如何下场,流落成为乞丐,饥寒至死,或 是遇见兵乱全家被难。这里明示暗喻,备极刻薄”。对于子孙辈,他更是常 常骂他们不成材。有一次鲁迅兄弟三人站在桂花明堂里谈天,他从房里出来 ,站在台阶上笑嘻嘻地对他们说:“乌大菱壳氽到一起来了!”兄弟三人听 了愕然,明白祖父又在骂人了,骂他们是废物。他们恨恨地看他一眼,但他 却浑然不觉,又转身回房里去了。看来,讽刺人、挖苦人对他来说已不是一 种刻意的行为,而是一种很自然的交际方式。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的还 是他写给儿子周伯宜的挽联。他平日严禁子侄辈吸烟喝酒,每有所见,便予 以指斥讽喻。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受一位本家影响,染上了烟癖,这使他极为 恼火,对此始终耿耿于怀,直至儿子死了,也不原谅。按照传统的人情世故 ,亲朋好友哀悼死者,往往只是颂扬,即使心有不满,也要为死者讳,可他 不是这样,而在挽联中予以谴责。他写给儿子的挽联上联是“世间最苦孤儿 ,谁料你遽抛妻孥,顿成大觉”,下联是“地下若逢尔母,为道我不能教养 ,深负遗言”。“不能教养”,指的就是周伯宜染上烟癖事。他就是这样眼 里不揉沙子,这样不留情面,这样冷峭峻刻而又出语含蓄辛辣。 P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