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欧洲的霸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福井宪彦,1946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专业博士中退。历任学习院大学教授、校长。研究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近现代史。著作有《世纪末和美好时代的文化》、《时间和习俗的社会史》《近代欧洲社会史》《历史学入门》《近代欧洲史——改变世界的19世纪》等,合著有《美国和法国的革命》《地中海城市周游》等。 ◎译者简介 潘德昌,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博士,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日本近代史、日本外交史、中日关系史。著有《战后日本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研究》《理解·和谐·共生——“中国归国者”问题研究》《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日欧关系史研究》等。
内容简介
本书的基本态度 (序章节选) 欧洲大城市中,那些作为城市颜面的中心街区,特别是那些具有历史气息的地方,多数都被作为步行者专用之地,很适合用来打发时间。如果在旅途中能够体验一下的话,心情会再好不过。但是,现实却不是那样的理想。 让我们以巴黎为例吧。在塞纳河两岸有卢浮宫美术馆和奥赛美术馆,有国会大厦和市政厅,有学士院和巴黎大学,还有国立图书馆和自然博物馆。除此之外,以巴黎圣母院那样的历史建筑为首的众多文化设施、政治及经济的中心设施遍布这一地区,并得到极好的保护。但是,只要向着北部的蒙马特走去,不久必然会注意到,走在那里的人的样貌与中心街区非常不同。巴黎市区房地产价格的持续攀升,导致了低收入者无房可住的情况。但是,根据街区的不同,既有全是肤色黝黑的非裔黑人居住的街区,也有都是阿拉伯裔居住的巷子。他们是成功者吗?几乎都不是。实际上,这里暗含着一种种族隔离、分区居住的现象。巴黎也有像唐人街那样的看起来似乎好一点的地区。 这并不单是分区居住。它背后隐藏着经济差别,也难以否认有居住空间和社会活动空间上的差距与歧视现象。巴黎也有一些街区,人们认为那里“白天还好,但是晚上会有毒品交易等活动。很危险,最好不要靠近”“无法保证生命安全”等等,但这些毕竟在城市内,所以还算好一点。大城市一般都存在“郊外问题”这一社会问题。城郊会有宽敞别墅并列的田园都市风情的地区。当然,这里所说的“郊外问题”与此正相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复兴过程当中,政府在大城市的郊外为低收入者修建了大批低房租公寓。另一方面,为了战后复兴,法国从原殖民地引进了大批劳动力,主要是从北非的阿拉伯三国,即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这些移民及其子女在经济顺畅发展期间,作为贵重的低薪劳动者备受重视。但是,当欧洲经济增长放缓,转变为后工业化时代,失业问题不断严重之后,出身、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不同的他们则被视为麻烦。 法国自19 世纪末以来,在国籍确认上采取属地主义原则,即在法国出生的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就是法国人。作为一名法国人,他们的个人自由与法律平等地位应该得到保障,但现实中,这不过是原则而已。即使学校教育得到了保障,但是能够将其作为跳板取得成功的人极少。多数人想求职也没有职位可寻。光是因为名字和长相就被歧视。阿拉伯裔移民之后,独立后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的移民也流入法国。其中虽然也有未取得居留许可的非法移民,但警察一方不断地审问这些移民。这种审问在许多时候采用了残忍做法,不免被看作是犯罪和不法行为的温床。那些切实感受到了原则与现实极大落差的移民后裔中的青年,即使自尊心被摧毁也并不奇怪。现实让他们反感,但反抗又使得治安当局加强控制,于是他们便陷入了恶性循环,难以脱身。 从2005 年深秋时节开始,法国各地频发青年暴动,一夜之间,上千辆汽车被捣毁或者烧毁、商店被洗劫一空等。这些具有冲击力的新闻在日本也被报道。播放国外新闻的电视上,出现了正在燃烧的汽车或焚烧得只剩下骨架的公共汽车等画面,简直像法国突然发生了内战一样。 这一事件的开端是,在巴黎郊外的公寓区,几名年轻的移民子女被警察追捕,在逃跑的过程中触电身亡。“同伴被警察杀害”的坏消息,瞬间激起了居住在条件恶劣的郊外公寓中的青年的情绪。平日里积累的压抑感,也许可以贴切地形容为像火山爆发一般释放。更不幸的是,在青年与警察的冲突中,负责治安的内务大臣辱骂他们是“社会废物”,使事态如火上浇油般进一步扩大。2007 年成功当选法国总统的这位内务大臣萨科齐,其父亲就是来自匈牙利的移民。换句话说,他本人就是欧洲移民后代的成功例子。 移民第二代、第三代的年轻人无处排解的苦闷的爆发原本就不是有组织的行动。最终,几个月之后,事态就平息了。不过问题本身却没有得到任何缓解。而且,这些来自非欧洲世界的合法或非法移民遭遇的歧视,以及他们带来的社会问题在当今欧洲各地如影子一般挥之不去。这绝不是法国独有的特殊问题,只是在法国—一个在共和政体下,作为欧洲近代思想的代表,倡导个性解放与自由,其政治体制主张保障所有国民的“自由与平等”的国家—围绕现在的移民及其后代的问题,清晰地表现为近代欧洲的思考方式与组织本身所要直面的难题的一个侧面。 在19 世纪,欧洲各国纷纷实施富国强兵政策,英国和法国以实现殖民地帝国为第一目标,狂热地扩张殖民地。这一点正文中有所讨论,在此仅仅提一下。可以说,现代移民问题及其后代问题正是当时殖民地统治的后遗症。 接下来我们再次转动一下舞台。为了结束序言,现在明确交代一下本书的基本态度。 如果以上述内容中的殖民地统治和移民歧视等问题为中心展开论述,很容易只得出欧洲霸权非常恐怖、欧洲霸权带来令人厌恨的时代之类的观点。实际上,有些人就只谈论近代欧洲的阴影部分,打出反欧的主张,装腔作势地摆出反近代的态度。但是,这样就能够理解从近代到现代的世界历史吗?就能够确定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吗?不能。特别是对于日本来说,殖民地统治与歧视问题绝不仅仅是隔岸观火的事情吧。 反过来说,如果仅聚焦于近代欧洲所具有的合理层面,即聚焦于政治权利的确立和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和学问艺术的 先进、历史与文化的丰富保存、以各种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为代表的市民社会的成熟等层面的话,只不过是粗浅的对近代欧洲的礼赞、对欧洲的神往之类的过于乌托邦式的印象罢了。 在世界历史上,本来就不存在只有有幸或者只有不幸的理想国。乌托邦终归是“不存在的地方”。人类的任何时代任何文明,都会有光,也会有阴影。本书对于“ 近代欧洲的霸权”这一时代, 在关注它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的同时,试着留心其光和影两方面。光和影的共生之中,在世界上投出什么样的明暗对比?近代欧洲为什么能够在世界上大放光彩?这给全世界带来了什么?对此,我们当然应该关注欧洲内部的历史性发展,但是仅仅关注内部,是无法明白欧洲世界的兴起的。 提醒一下我们讨论的前提。像“近代欧洲霸权得以成立的原因是欧洲文明远比其他文明进步与优秀”,或者“近代欧洲霸权成立是不可避免的世界历史发展的法则”这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已经难以解释得通了。 我们称作“近代欧洲的霸权”的历史性局面并不是在19 世纪突然成立的,其背后是诸多相连的因素的历史性发展。这些多样化因素的发展,打个比方说,同步发展所带来的大浪潮一般的局面,是在19 世纪产生的。即使回溯,这种因素的同步发展最多也就是从18 世纪后半期才开始。 正确的观点或许是,在机械工业开始实质化发展的18 世纪中叶之前,欧洲即便在经济层面上,也只是步亚洲后尘而已。构成世界经济基轴的贵金属白银仅仅流向中国,就可以反映出这一点。在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与之结合的时代,欧洲并没有掌握世界发展的主导权。工业化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构建才是支撑近代欧洲霸权的两个车轮。 尽管如此,欧洲在自16 世纪开始的所谓“大航海时代”中,开始积极向海外扩张,将此前已经存在的世界各地的区域内贸易和区域间贸易强有力地联系在了一起。世界一体化、全球化之路在这时已经开始,而不是到了19 世纪和现代之后才忽然产生。历史性地把握“近代欧洲的霸权”的旅程就从这里开始吧! ★ 《兴亡的世界史》第7册,葛兆光、白岩松、高晓松、罗振宇郑重推荐 ★ 简明扼要的欧洲400年史——此前落后的欧洲,如何抓住大航海的机遇,一跃成为世界的霸主?它又是如何没落,陷入一战的泥潭,将霸权拱手让给美国?作者选择“工业化”和“民族国家构建”两个要素论述欧洲现代文明的发展,提纲挈领,简洁明快地书写欧洲近代历史进程。 ★ 为了理解现在,要重返19世纪的欧洲——19世纪的光和影,是当前世界的源头。衣食住行、时间概念、娱乐学习、国家及民族意识,我们生活的规范几乎都是在19世纪欧洲创立,它是每个人理解周遭的原点。 ★ 一战为什么成为各大帝国的噩梦?——世界纷纷走向保守、英国脱欧、移民问题、局部冲突及恐怖事件频发,不断变动的世界真的走向学者所称的“一战前的多国平衡”了吗?未来的局势会是什么?欧洲霸权的光影是我们思考未来变局的重新出发点。 ★ 近90幅图表,图文搭配,轻松易读一—本书文笔博雅,将无数经典著作,化入自己的叙事之中,读起来流畅生动。我们大概并不能看懂那些古老的经典著作,但是在这里却能体会到阅读那些历史的体验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