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化学

2023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化学
作者: 编者: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责编:夏丹
出版社: 世图出版公司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2.25
折扣购买: 2023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化学
ISBN: 9787510042454

作者简介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是中公教育旗下研究教师招聘考试研究与辅导的部门,多年来始终坚持“学员第一”的理念,汇聚了数十位兢兢业业的辅导与研究者,坚持紧扣考试自主研发。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化学学科知识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第一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物质的组成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考点1原子 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来的。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原子概念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作用★★★ 原子(AZX)原子核质子(Z)——决定元素的种类中子(A-Z)在质子数确定后决定原子种类同位素核外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2.原子内的等量关系★★ 质量数(A)=中子数(N)+质子数(Z) 质子数(Z)=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AZXn ±m中各符号的含义及应用 (1) (2)AZX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阳离子的电荷数=Z-n;AZX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阴离子的电荷数=Z+n。 3.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1)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2)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 (3)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太阳系”的有核原子模型(天体行星模型)。 (4)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半量子化的原子模型(玻尔模型)。 (5)1926~1935年建立了现代量子力学模型(电子云模型)。 考点2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分子的种类 分子单原子分子:He、Ne、Ar、Kr等双原子分子:O2、H2、HCl、NO等多原子分子:H2O、P4、H2SO3、C6H12O6等高分子:CH2CH2、CH2—CHCH—CH2等 2.分子的特点 分子具有以下特点:①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如在厨房炒菜,在其他地方可以闻到香味;②分子之间有间隙,如100 mL酒精加100 mL水得到的溶液的体积小于200 mL;③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如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018·河南·单选)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A.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C.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1 L大豆与1 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 L,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 【答案】C。解析: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后水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A项错误。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温度升高,分子的间隙变大,分子本身体积不变,B项错误。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项正确。大豆和水是宏观的物质,不能用于说明分子间有间隙,D项错误。 考点3离子、基、根 1.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其中,带正电荷的离子叫阳离子,如Na+、Al3+等;带负电荷的离子叫阴离子,如Cl-、SO2-4等。原子、分子失去或得到电子以及电解质的电离均可以生成离子。 2.基 “基”是指分子中失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以后剩下的原子团(也可能是单个原子),它是电中性的,通常不能稳定存在,如—NO2(硝基)、—CH3(甲基)、—SO3H(磺酸基)等(注意磺酸基不能写成—HSO3)。 3.根 “根”是带电的原子团,能够稳定存在,如“NO-2”——亚硝酸根离子,“HSO-3”——亚硫酸氢根离子等,它们各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根”与“基”的区别在于是否带电荷。 考点4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比较(见表1-1-1)★★ 表1-1-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比较 项目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本质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范畴同类原子,存在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原子原子单质特性只有种类,没有个数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由同位素组成的单质,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完全相同由同一种元素组成,可独立存在决定因素质子数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组成元素、结构举例H、C、O三种元素11H、21H、31H三种核素23492U、23592U、23892U互为同位素石墨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2.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联系(见图1-1-1) 图1-1-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联系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表1-1-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类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区别微观(本质)无新分子生成有新分子生成,旧键断裂的同时有新键的形成宏观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区别特征一般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改变等吸热或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联系①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生成CO2和H2O是化学变化。②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③物理变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键的断裂或者化学键的生成,如NaCl晶体熔化时,破坏了晶体中的离子键;而液态NaCl降温变成晶体时,又形成了离子键与组成、性质的关系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组成、结构;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反映性质2.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表1-1-3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项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三馏蒸馏、分馏干馏四色焰色试验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五解潮解分解、电解、水解、裂解二十化熔化、汽化、液化、酸化氢化、氧化、水化、风化、炭化、钝化、催化、皂化、橡胶老化、卤化、硝化、磺化、酯化、硫化、油脂硬化、裂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 (2022·江西·单选)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铁钉生锈B.食物腐烂 C.切割玻璃D.燃放礼花 【答案】C。 考点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指不涉及物质化学组成改变的一类性质。 2.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概述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也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化学性质主要包括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和络合性等。 (2)影响化学性质的因素 ①物质结构。物质结构是影响化学性质的最重要因素,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离子结构、晶体结构等。 ②物质的浓度。物质的浓度对化学性质也有影响,如浓H2SO4与稀H2SO4的性质不同,浓HNO3与稀HNO3的性质不同等。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Cu+H2SO4(稀)——不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描述化学性质时通常会使用“能、会、易、可以”等词语,描述化学变化不使用这些词语,化学变化描述的是一个正在或已经发生的、有其他物质生成的过程。 (2)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三、物质的分类考点1物质的初步分类按物质的成分,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具体总结如下所示。 物质(按成分)纯净物(同种物质)单质(同种元素)金属——K、Ca、Na、Mg…非金属——H2、O2、Si、C…化合物(不同种元素)无机化合物氢化物氧化物碱酸盐有机化合物烃烃的衍生物混合物(不同种物质)溶液胶体浊液悬浊液乳浊液 考点2有关物质类别间的比较和联系 1.纯净物和混合物(见表1-1-4)★★★ 表1-1-4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 类别纯净物混合物宏观区别由一种物质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微观区别由构成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由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构成特征具有固定的组成,有相应固定的性质没有固定的组成和物理性质,各成分保持各自原有的化学性质实例氧气、冰水混合物、氯酸钾空气、海水联系纯净物混合分离混合物注意事项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2和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②由同位素的不同原子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纯净物,如H2和D2、H2O和D2O。③冰水混合物、结晶水合物(如CuSO4·5H2O)属于纯净物,而不是混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2021·江西·单选)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B.汽水 C.矿泉水D.牛奶 【答案】A。 2.单质 单质可分为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两大类。 (1)金属单质一般具有金属光泽,可以导电、导热,固态时有延展性;在化学反应中一般作还原剂。金属晶体内含有自由电子。在自然界中,少数金属如金、银、铂等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如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等。 (2)非金属单质一般没有金属光泽,质脆易碎,除个别(石墨)外不善于导电、传热。 3.化合物 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作化合物。化合物可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无机化合物包括以下几种。 (1)氢化物 氢化物是指由氢元素和另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由非金属元素与氢元素形成的,其固体属于分子晶体,熔点较低,常温呈气态,称为气态氢化物;碱金属(ⅠA族)及碱土金属(ⅡA族)与氢形成的氢化物则属于离子型氢化物,其中氢元素为-1价。 (2)氧化物★★★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其性质不同可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见表1-1-5)。 表1-1-5氧化物的分类 项目概念组成性质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是非金属氧化物(交叉关系)①与水反应生成可溶性含氧酸(SiO2除外); ②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 《2023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化学》是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发团队在深入分析各地区教师招聘考试笔试真题和考试说明为依据精心编写而成。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精准归纳和细致讲解核心考点 本书编者在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和历年笔试真题的基础上,确定了图书的核心内容,精准归纳和细致讲解了教师招聘考试化学学科的重要考点,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又凸显了考试的重难点。 2.精心设置图书内容结构和版块 在图书结构上,编者区分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型知识,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分设章节。 在内容版块上,编者在主体内容部分设置了“典型例题”“解题技巧”“易错提示”“知识点拨”“考点补充”等多种版块,帮助考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3.多种细节设计提升学习效率 本书采用双色印刷,凡重要知识点均用波浪线进行标记,以帮助考生快速识别和掌握考试重难点内容。对于核心知识点,编者在书中相应的位置标注了“★”并在目录中有所呈现,便于考生迅速定位重要考点,抓住关键复习内容。本书增加了部分“解题策略”,旨在帮助考生快速掌握一类试题或典型试题的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