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人/海派文化典藏
作者简介
马尚龙,生于上海,读书于上海,工作于上海,生活于上海,几乎所有的写作灵感都来自于“上海制造”。 曾经出版过《与名人同窗》、《幽默应笑我》等杂文集,出版过《上海女人》、《上海男人》《有些意思你从来不懂》、《上海制造》、《我爱相错论》、《为什么是上海》等专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上海《现代家庭》杂志主编,编审。
内容简介
在三只角之间徘徊 老板要问出处,女人要问住处。“啊呀,王太太 ,侬蹬了啥地方啊”(你住在什么地方)?两个女人 第一次见面,半是寒暄,半是探底;发问者一定是蹬 了不错的地方,才会这般地问;“啊呀,我就蹬了霞 飞路爱思公寓呀(淮海路的瑞金大楼),闹猛是闹猛 得来,困告(睡觉)也困不着。”要是王太太有些许 支吾,那么她一定是住在不闹猛的地方讲不出口,一 定是她的先生发财发得不好。住处对于一个女人来说 ,出嫁前,是父亲和祖上的荣耀证书,出嫁后,是所 嫁的男人的财力证书。一个上海女人的住处,是这一 个上海女人的命,也是这一个上海女人的运。 上海女人的命和运,就在上海的马路上穿行,就 在上海的河浜里流淌。 上海是一方水土,上海又岂止是一方水土?上海 是一个超级大城市,出租车从浦东机场开到虹桥机场 ,或者从嘉定F1赛场开到东海大桥桥脚下的南汇芦潮 港,车费就要二三百元,在外地至少已经横跨两个城 市,口音都会相差很多,全国就没有一个城市会像上 海一个城市之内口音变化会这般大,这是上海的一方 土。但是真正构成上海人文结构此起彼伏、千姿万态 的,是上海的水。上海原先河浜很多,是一个多内河 的城市,以桥命名的地方和以浜命名的地方至今还在 ,比如淮海路的八仙桥,虹口的提篮桥,肇家浜路打 浦桥,西郊的虹桥,甚至就在如今的市中心还有以港 命名的地方:日晖港。有桥有港必有河,如今大多数 的河被填没了,解放初期肇嘉浜被填没算是一项伟大 利民工程,但是桥和港的命名依旧证明了河曾经的存 在。不同的内河地区居住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和不同 经济的人,而黄浦江的东和西,苏州河的南与北,那 就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分割水线。为什么以前上海人都 会认同“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都会 将莘庄、嘉定和浦东当作是“新加坡”来揶揄(“浦 ”和“坡”在上海话中同音)?那就是上海人与乡下 人的区别;力什么以前上海最好最有名的店都开在苏 州河的南面,在苏州河的北面多是小店杂店?那是上 只角与下只角的区别。至于在这两大水土背景下诸多 內河的阴与阳、东与西,就是区域文化的细分,河的 两岸往往就是两种身份的居住群体,桥的两端往往就 是两种文化的集散地。 所以上海是一方大水土,而在这一方大水土下, 至少就是八方水土;按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 上海至少养的就是八方上海人。假如是一个男人,除 非飞黄腾达突然发迹或者家道中落,否则很可能一生 一世就生活在同一方水土里;假如是一个女人,就会 带有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出嫁,比如一段情爱经历, 很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水土纪录,从乡下人变成上海人 ,从下只角到了上只角。在地理意义上,上海是平原 ,而在精神和物质意义上,上海是绵延起伏的丘陵, 绵延之广,起伏之大,上海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