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体研究:语言的狂欢与孤独
作者简介
湖北理工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专著新中国新闻典型形象的生产与社会价值[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7).课题[1]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镜像中国:网络流行体的意义生产与社会功能研究”(2019181)[2]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新时期湖北典型人物报道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19Q196)CSSCI[1]“佛系”话语的记忆建构与意义实践[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1).第一作者[2]逻辑转向与权力共生:从网络流行体看青年网民的集体记忆实践[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3).独署[3]生存镜像与噪音美学:从网络流行体看青年网民的话语实践[J].当代青年研究,2018(3).独署[4]记忆的建构与变迁:典型报道的时代印记[J].当代传播,2018(5).第二作者[5] 互联网与当代青年集体记忆的建构——基于90后高考记忆的经验研究[J].当代传播,2017(1).独署[6] “一带一路”话语的媒介生产与国家形象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1).通讯作者[7] 新中国爱情电影的涵化转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7).通讯作者
内容简介
本研究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对网络流行体进行了考察,为网络语言和流行文化文本的跨学科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本研究还首次运用互文性理论对网络流行体的意义生产机制进行了动态考察。以记忆作为“可能视角”对网络流行体进行了深度阐释,既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记忆研究开辟了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