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新鲜人(我在法学院的故事)

哈佛新鲜人(我在法学院的故事)
作者: (美)史考特·杜罗|译者:傅士哲
出版社: 法律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00
折扣购买: 哈佛新鲜人(我在法学院的故事)
ISBN: 9787511820198

作者简介

史考特·杜罗(Scott Turow): 斯坦福大学英美文学硕士。毕业后留任英文系讲师,教授文学创作,课余喜欢信笔涂鸦。 因为在写作过程中遇到许多法律问题。他逐渐领悟到法律不是特权阶级玩弄的把戏,它其实与一般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结婚、租房子,还是买车,都离不开法律。 于是,他选择进入哈佛法学院深造,第一年课业结束旋即完成本书。书一出版就造成轰动,受到媒体热烈讨论,不仅成为全美畅销书,也成了法学院学生必读的圣经。书中对教育本质的探讨,值得关心教育的人深思。 后来,他以《无罪的罪人》一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第一名,也改编并拍成电影,由哈里森·福特主演。

内容简介

九、十月 如何爱上法律 1975年9月8日 (星期一) 在动身上学之前,草草记录一笔。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从现在起,正式地迈入法学院的生活。处处可 见陆续返校的学长学姐,各组的课程也将逐渐展开。这学期的课包括合同 法、民事诉讼、刑法以及侵权行为。后两门要上一个学期的课,在1月时进 行考试;合同与民讼,要上一整年。到了第二学期,除了这两门课外,还 有财产法和一门选修课。 已有所闻,今天的刑法与合同法,将和先前“见习”的法律技巧课大 不相同。法学院的标准课程,都以分析性为主,不仅仅是指导你应该如何 如何。当然,正式课程是要打成绩的,并且上课的老师都是教授级的;学 生就是每一组的一百四十个,不会像技巧课那样再拆成好几个小组。最令 人担忧的,是授课都采用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 这种对话式的授课法,早在申请学校时就听说过。抱着既期待又好奇 的心,想早点一探究竟。 先前戴维带着我参观校园时,曾把同学对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普遍反应 言简意赅地描述过。当时,他一栋一栋地介绍建筑,除了名字之外,还告 诉我许多相关的事件。走到朗德尔大楼前,他步上阶梯,指着几根花封圆 柱,它们与屋顶交接处,刻着几个名字。 “这就是朗德尔大楼,”他说:“哈佛法学院最大的建筑。除了四问 大教室外,高层楼都是法学院的图书馆,藏书量全世界首区一指。” “此建筑是为了纪念克里斯多弗·哥伦布·朗德尔,19世纪末的法学 院院长。使他声名远播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教学法。” 戴维缓缓地把手放下,望了望大楼,然后郑重地说了一句:“愿他永 不得超生!” 苏格拉底法在哈佛法一的课程,密集地被采用,把HLS与其他法学院的 差异清晰地凸显了出来。根据我教书的经验,要把超过三十个学生的课用 讨论的方式进行,根本不可能成功;大班唯一的选择,就是讲演式的教学 。但现在,HLS的苏格拉底主义,竟然要引导一百四十个同学进行对话式讨 论。 大体而言,苏格拉底法的过程如下:教授出奇不意地抽点一名同学, 比方说叫做琼斯,通常会叫他开讲当天的案例,把相关事项做案例摘要; 然后,充当苏格拉底的教授会针对摘要穷追猛打不停地提出问题,迫使琼 斯把观点阐述得更清楚。比方琼斯说,案例中的法官发现合法的合同已遭 侵害,他就必须把哪个条款以及为何违反规定交代得明明白白。随着讨论 的进展,问题会愈来愈细。如果琼斯无法作答,教授就会让其他人发表意 见;虽然此刻仍有可能随机点名,但多半都会开放给同学,谁抢先举手, 谁就取得发言权。被点到的同学,或与教授进行另一波你来我往的问答, 或仅仅针对琼斯答不出来的问题发表意见,然后让教授继续质问琼斯。 然而,每个教授实际演练此套教学法的方式各不相同,说上述过程是 标准版本其实并不恰当。有些教授从来不叫学生开讲案例,直接就进入细 节问题的讨论。有些教授拷问同学的时间不长,一个人大约只有30秒钟; 但也有些教授,一旦点到某个倒霉鬼,整堂课都会对他穷追不舍。当然, 有些老师比较仁慈,习惯于一问一答,不会再针对同学答案的瑕疵,进一 步追问;不过那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的老师都以同学的回答为本,稍稍 做个说明,然后就再丢下一系列可怕的问题。 不管细节如何,对于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实施,怨声载道。像拉尔夫· 纳德尔,就称这种教学法为“只有一个人能玩的游戏”;而一代接着一代 无以数计的学生,频频对朗德尔院长发出恶毒的诅咒。法律技巧课的彼得 学长也曾警告过,在众目睽睽之下,尤其在一百四十个你想留下好印象的 同侪面前力图表现的压力实在不好受。 无视学生的苦痛与抗争,教授们个个乐此不疲;即使在法学教育其他 话题上展现出自由、激进风格的教授也不例外,纷纷为苏格拉底法辩护。 他们认为,透过苏氏教学法,同学可以熟悉法律界的术语,养成抽丝剥茧 、追根究底的好习惯,而这对于律师而言,是个很重要的分析模式。 至于我,只担心在公众面前曝光的感受。无论是好是坏,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