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东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 陈温福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77.50
折扣购买: 东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ISBN: 9787030701534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东北地区食物安全基本形势
  第一节 东北地区在国家食物安全中的地位
  本研究中所指东北地区界定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及赤峰市(以下简称东四盟)。东北地区是我国一个比较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东、北、西三面环山,构成了东北生态系统的天然屏障。中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共同构成了一望无际的东北大平原,面积为我国三大平原之首。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貌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
  东北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水文气候自成体系。年降水量 300~ 1000mm,由东向西递减。气候上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干旱区。农业地域分异基本格局构成了综合大农业的自然基础,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牧业生产基地。
  近年来,随着我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计划的实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伴随经济体制转变,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农机等惠农资金投入力度加大,特别是农业科技进步推动了耕作栽培制度改革,加快了作物品种更新,使得高产玉米和有效保护黑土地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北方粳稻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全区粮食总产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 2014~2019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分别为 12 293万 t、11 973.5万 t、11 876.3万 t、13 895万 t、13 332万 t和 13 810.9万 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20%以上。2019年东北四省(区)(东三省加内蒙古东四盟)粮食总产量达到 16 467.71万 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24.8%,同比增长 3.2%,是全国粮食增长率的 3.6倍,外调到粮食主销区(华东、华南、华北等地)的商品粮占全国的 40%以上。现今东北地区是对全国粮食生产贡献最大的区域,已成为确保国家食物安全的“天下粮仓”和粮食市场的“稳定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第二节 国际化背景下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
  自2007~2008年爆发国际粮食危机以来,粮食种植面积全球性扩张,导致近些年来全球粮食价格持续弱势运行,但受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集中暴发的影响,加上部分国家因天气、虫害等问题导致的粮食减产,国际粮价呈现总体波动上涨的趋势,近期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粮食短缺危机。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在 2004~2020年,除 2016年和 2018年粮食产量略微下降外,粮食生产总体实现较快增长,自 2012年起粮食年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在 6亿 t以上,2020年即便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因国家加大稳粮保供力度,粮食产量仍然保持增长。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农民收益,我国于 2007年底出台了托市收购的玉米临时收储价,2008年又出台了大豆临时收储价,使得国内粮食价格处于较高水平。另外,自2012年以来,全球农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大宗农产品小麦、稻米、玉米和大豆在2015年底跌幅甚至达 32%~45%,导致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全面倒挂,高出国际市场30%~50%。同时,我国居民饮食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对肉蛋奶的需求不断增长,随着生猪产能持续恢复,我国对于大豆、玉米等饲料粮食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在国内外粮价倒挂和国内需求增长的影响下,2020年我国进口大豆 10 033万 t,同比增加 13.4%,进口玉米 1130万 t,同比增长 135.9%,2020年我国玉米市场价格涨幅较大,创下六年来新高。
  目前,我国粮食年产量已经连续五年稳定在 6.5亿 t以上。粮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几乎是“三量齐增”,国家核心农业支持政策——“托市收购”难以为继。 2014年和 2016年,我国大豆和玉米收储制度分别正式取消,价格逐步回归市场理性,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2020年,国际粮价虽有所上涨,导致国内外粮价倒挂现象有所缓解,但是国际粮价仍低于国内粮价。以玉米价格为例,目前进口玉米到岸完税价每吨比国产玉米低 500元左右,显而易见,进口玉米更为优惠。国内外粮价倒挂仍会维持在一定水平,我国依旧有粮食进口的动力。因此,以数量增长和高自给率为基本内涵的粮食安全认知,失去了对我国粮食和农产品问题的解释力。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数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即对于消费者需要的农产品,农民没有生产或生产数量不足,消费者不需要的农产品又生产过多。此外,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不仅要立足构建国内粮食安全的大循环,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打通重要农产品供需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东北地区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国际化绿色化背景下,应重新思考区域食物安全问题。
  第三节 东北地区食物安全的现状分析
  一、食物生产
  (一)口粮与谷物
  1. 产量
  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将其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毫无疑问,作为最重要的食物,追求国际化绿色化背景下的食物安全首先要考虑的是粮食安全,其中最重要的又是谷物和口粮的安全。本课题首先从东北区域的口粮和谷物生产开始分析。其中口粮包括稻谷和小麦,谷物包括稻谷、小麦和玉米。
  2019年,东北地区口粮和谷物分别生产 4014.9万 t和 14 919.2万 t,较 2018年分别下降 0.5%和 2.6%。其中稻谷、小麦和玉米分别生产 3888.3万 t、126.6万 t和 10 904.3万 t,较 2018年分别变化 0.6%、–26.1%和 3.8%。
  从长期变化趋势看,口粮方面,2019年东北地区口粮产量较 2005~2015年年均产量 3340.8万 t增加了 674.1万 t。2005~2019年,东北地区的口粮产量由 2005年的 2246.2万 t,增加至 2019年的 4014.9万 t,增加了 1768.7万 t,增长 78.7%,年均增速4.4%,这一增长主要由稻谷贡献,其间稻谷产量年均增长率为 4.8%,而小麦平均增速为–1.3%。东北地区口粮构成中,稻谷占比超过 90%,2015年起连续 5年甚至达到 95%左右①。
  谷物方面,2019年东北地区谷物产量较 2005~2015年年均产量 10 817.4万 t增加了 4101.8万 t。2005~2019年,东北地区的谷物产量从 6985.7万 t增加至 14 919.2万 t,增加了 7933.5万 t,增长 113.6%,年均增速 5.8%,其中玉米年均增速 6.5%。东北地区谷物构成中,玉米一直占据绝对份额, 2013~2019年占东北地区谷物产量的比例持续超过 70%(表 1-1,图 1-1)。
  表1-1 2005~2019年东北地区口粮和谷物产量(单位:万 t)
  图1-1 2018年、2019年东北地区口粮和谷物产量与前十年水平比较
  2. 播种面积与单产
  从播种面积看,近年来,东北地区口粮和谷物的播种面积变化趋势基本与产量一致。其中,口粮的播种面积从 2005年的 3549.0×103hm2,增加到 2019年的 6217×103hm2,增加了 75.2%,年均增速 4.1%,并主要由稻谷播种面积的增加贡献(稻谷播种面积年均增长 4.6%)。谷物的播种面积从 2005年的 12 488.2×103hm2,增加到 2019年的 22 659×103hm2,增加了 81.4%,年均增速 4.5%。其中,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起了主要作用(其间,玉米播种面积年均增长 5.1%)。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和玉米库存调减下,东北地区 2016年玉米播种面积有明显下降,以稻谷为主的口粮播种面积有所调增。但2017年和 2018年,随着玉米去库存进度加快,玉米价格有一定反弹,加之饲料粮食需求增加导致对玉米需求增加,农民种植玉米效益提高,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恢复增长(图 1-2)。
  图1-2 2005~2019年东北地区口粮与谷物播种面积
  从单产来看, 2019年东北地区的口粮、谷物的单产分别为 6458.0kg/hm2、6584.3kg/hm2。近年来东北地区口粮、谷物的单产增长均不明显, 2005~2019年分别从 6329.1kg/hm2增长到 6458.0kg/hm2、从 5593.9kg/hm2增长到 6584.3kg/hm2其间一共分别增长 2.0%、17.7%,年均增速不足 1%(图 1-3)。其中,东北地区稻谷的单产最高,,2019年为 7206.6kg/hm2;其次为玉米, 2019年单产为 6850.0kg/hm2;单产最低的是小麦, 2019年单产仅为 1542.0kg/hm2。
  图1-3 2005~2019年东北地区口粮和谷物的单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