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54.00
折扣价: 37.80
折扣购买: 从古典共和主义到共产主义--马克思早期政治批判研究(1839-1843)/公法与治理学术文库
ISBN: 9787509398715
朱学平,男,湖南常德人,1971年3月生,汉族,哲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法哲学。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古典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青年黑格尔思想的形成与演进》(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译著:《实践理性与规范》(约瑟夫?拉兹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傅勒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哲学进入城邦——柏拉图<理想国>研究》(罗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黑格尔的现代国家理论》(阿维纳里著,与王兴赛合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等。
? 后 记 终于捱到写后记了。 本书是我的第二本书,依然是一部研究早年时期的作品,只不过研究对象由黑格尔换成了马克思。前前后后,从动笔到杀青,这本书的写作花了大约六年的时间。若是算上开始讲授早年马克思的时间,那么此书所花的时间恐怕还要翻上一倍。记忆犹新的是,2004年秋,机缘巧合,我毕业后从江城武汉溯江而上,来到山城重庆嘉陵江畔、歌乐山下的西南政法大学,从哲学转入法学,由此从形而上的抽象世界遽然转向了眼前的现实世界。本来,自己还没有走出洞穴,却发现跌进了一个更加幽暗的世界,直有两眼一抹黑之感。不久后,当时学校副校长、法理学科带头人付子堂教授邀我跟他一起上《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这是本校法理专业学研究生的一门主要课程。我一方面因为博士论文做的是黑格尔研究,从黑格尔转到马克思实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另一方面则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命运和前途,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需要彻底厘清的重大的时代课题,因此便爽快地答应下来。自此以后,我几乎每年都要讲授一遍早年马克思的部分政法方面的经典原著。开始讲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凭自己的主观理解,不清楚的地方,顺便翻阅一下国内外学者(当然主要是国内学者)的基本看法,也没有刻意要撰写一部著作的意思。这样一直讲了好多年,之后教研室的其他青年才俊也陆续加入进来共讲这门课程。在以付校长为首的整个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这门课程的反响似乎还不错,许多最初对马克思不大感兴趣的学生,经过短短一学期的研习,态度竟然大有改观,有的甚至开始喜欢上了马克思,以至于每年都会有研究生选择马克思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这也是有点出乎意料了。(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去年有一位早已毕业的学生跟我联系,说最近在看我的马克思的讲课记录。我顿然一惊,说哪儿来的讲课记录,我怎么一无所知。然后学生发给我。原来是有一届学生用录音笔录下来后,自己整理成文的,有好几万字。想来私下里花了不少的时间。至今想来,这件事情仍然令我唏嘘不已。这也许是传说中的西政精神的一个见证吧。) 就这样,在时间的流淌中,慢慢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感受,也发表了一两篇相关的论文。到2010年年底,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向来对申报课题不感兴趣的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首次以“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思想研究”为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出乎意料,竟然一举申报成功。现在想来,还真得感谢这次申报,不然按照我的脾性,会不会写成一本书,实难逆料。 不过,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也越来越觉得早年马克思并没有预想的那么简单,里面的许多问题,学界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尤其是如何从政治哲学、法哲学的角度去理解这些作品,我国学界的研究似乎还有不少欠缺。因此,在2011年上半年,我联系了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并在唐正东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因此,对我个人来说,这是我必须完成的一个课题,不管它最后以何种形式出现。 到2014年年初,此书初稿完成,并且顺利通过了课题的结项评审。匿名专家们对书稿给予了肯定评价。其中一名专家在评审意见中写道:“研究方法科学、实在,比较扎实。作者通过比较深入的原著解读,对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的形成发展演变进行了深化研究。这种尊重历史、立足原著、重视基础的研究方法,尽可能真实地还原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思想的本来面貌,克服和避免了概念先入为主,简单粗暴地肯定或者否定的方法,使研究更显深度和广度,是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值得提倡的方法。”另一位专家的意见更是令我动容,他在“创新程度”这一部分写道:“(1)创造性地继承了由孙伯鍨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文本学解读方法,运用文本学方法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进行了系统解读,其目的是让本学科获得真正科学的基础,从而使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意蕴尤其是革命的科学的批判方法在当代语境中自己呈现出来,以服务于我们对身处其中的现时代的批判性认识。(2)敏锐地察觉到了世界历史的转折,把对时代精神的嬗变的高度重视,理论化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关注,进而走出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桎梏,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设定为自己的时代课题。分别在哲学史反思以及与现代西方哲学对话的基础上‘重读马克思’,从而在一种更加宽广、完整的历史语境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其当代价值等形成了一系列有创见的观点。”在论及“学术价值、理论价值”时,该专家称本研究“改善了马哲研究非学术化的‘形象’”,并认为在当前“自由主义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垄断性的话语权”的背景下,“该研究成果堪称对一个新的研究平台的构筑,它不仅对于深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有所裨益,也能使具有勃勃生机的国内政治哲学研究获得一种新的生长点,在拓宽政治哲学研究视野的同时,推动政治哲学在中国学术界的发展”。 这位素昧平生的专家将我的研究文稿与国内马哲研究重镇、我的母校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奠基人孙伯鍨教授的工作相提并论,并加以谬赞。我当然有自知之明,配不上这么高的赞誉。我之所以不吝篇幅加以引述,不过为了表明,在这个令人绝望的学术功利化、行政化、科层化和计量化时代,即使在马克思哲学的领域,我国也仍然有一批有良知的学者在始终坚守着思想和学术的本位和品位。学界的这股清流,真正是我们民族中的脊梁,它使我看到了我国学界的前途和希望。 这名专家所言的“改善了马哲研究非学术化的‘形象’”,换一句话说,就是“将马克思作为纯粹思想和学术研究的对象”。这确实是本人一贯坚持和信守的立场,也是我撰写此书的根本准则。我坚信,正如马克思本人的作品是为了追求真理和自由而作一样,此书也始终遵循了“为了真理和自由”这一根本宗旨。此书从初稿完成到最终定稿,前后又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有的地方是数易其稿,直到自己觉得比较满意为止。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趁学校提供给我到德国访学的宝贵机会,又有幸觅得了一些重要的二手文献,使此书的修改得以最终完成。 书稿完成,也就与作者无关了,仅由读者来裁判。如果能为读者提供一丝启发,甚或是些许批判的靶子,作者也就尽可满足了。 这里,能够想起并记下的,就是上述那些与本书有关的美好的人和事,一些温暖的、感动的片段与回忆。如果不曾加盟西政,如果没有付校长的盛情相邀,没有课题的成功申报,可能也就没有此书产出。我衷心感谢所有为此书的产生做出贡献和努力的师友们,包括法理专业的学子们! 最后,我要感谢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将此书纳入“‘公法与治理’学术文库”,使之得以顺利出版。 凑巧的是,待此书出版,正值马克思200周年诞辰之际。我就谨以这本小书来纪念这个终生追求真理与自由的灵魂吧! 此书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但愿有下一部。 朱学平 2017年9月 识于德国比勒菲尔德 本著力图在深入考察背景与文本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发展做一全面系统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