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华经典轻松读

道德经/中华经典轻松读
作者: 编者:唐海燕|总主编:陈明星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道德经/中华经典轻松读
ISBN: 9787569924749

作者简介

唐海燕:女,国学教师。现主要从事青年国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授课工作。她认为国学这个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瑰宝的文化符号,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会渐渐拾起它,走进它,通过它了解我们自身。基于此,她将国学研究与普及工作当作了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内容简介

**章天地之始 【原文】 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能用言辞表述的大道,就不是永恒的大道。能够叫得出来的相名,就不是永恒的相名。天地万物未成形的样子,是天地万物的元始;万物本源的命名,是孕育万物之源。所以常常从毫无目的、无拘无束、尚未成形的状态,来考察“道”无名无形的玄妙;常常从有目的、*约束、*局限的状态,来考察它有名有形之处的客观真实。妙和徼这两个概念,本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共同称为大道变化。变化来变化去,这是洞察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径。 【评析】 开篇点出“道可道,**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道是《道德经》所要讲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于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全过程,它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又看不到摸不着,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主观想象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大道,那么,便于大道相差甚远。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大道,那如何才能认识大道呢?我们不得不采用概念和语言,即“有”和“无”这两个“名”。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无”,我们理解为没有的意思,代表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源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是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大道的玄妙,大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恢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孩童时期,达到一种**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大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两个我们必须把握的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领悟大道的实质。 所谓“恒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大有”;与此相对应,“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一切的“大无”,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大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徼”。“妙”,按汉字的造字法,可以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大道”中可以理解为天地的本始。“徼”音“交”,取交际、交媾意。交媾生万物,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里,不论是“妙”还是“徼”,都只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妙”在前而“徼”在后,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同称为“玄”。“玄”意为转变,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这里的“妙”和“观其妙”的“妙”本质意义不同,“观其妙”的“妙”表现的是万物中的生机,而“众妙”的“妙”表现的是天地未生前的生机。 回过头来看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着重讲了这样几个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有和无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这些概念统称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名”来说,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道可道,**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概念就是为了*好地理解“道”,它们可以作为理解“道”的桥梁。 【引申阅读】 木匠轮扁以做车轮喻读书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有**,齐桓公利用政务的闲暇在殿堂上读书,一个叫扁的车轮木匠在殿堂下斫削木料,制作车轮,因为他善于制作车轮,所以人们称他为轮扁。轮扁便问齐桓公:“请问君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 齐桓公觉得一个木匠会对他读什么书感兴趣实在是难得,于是便回答道:“我读的是古代圣人的书。”轮扁又问:“敢问君王这些圣人都还活着吗?”齐桓公笑笑说:“你真只是个木匠啊,圣人当然不可能活着了,他们早就死了啊!”轮扁若有所思,然后说:“既是这样,那么君王您所读的书里的话,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一听这话,心里怒火中烧。看到齐桓公龙颜大怒,任谁都会胆战心惊。但轮扁却不慌不忙地说:“小人不是有意冒犯大王,我是从制作车轮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车轮的制作不同一般,有的做得快,有的做得慢。制作得慢,虽然既省力又舒服,但是这样做出来的车轮是不牢固的。制作得快,虽然效率很高,制作得多,但是却要*累,而且由于速度快会导致木头砍不深,做出来的车轮就有可能不合卯,显然也不是做车轮的好办法。凭我几十年做车轮的经验,我认为,要做好车轮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不紧不慢,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这样才能做出好车轮。” 齐桓公问道:“读书与做车有关系吗?”轮扁接着说:“读书和做车轮都是有技巧的。就像我的儿子,他想学习做车轮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我却不能给他说明白,因为这是说不来的,所以他就学不到这门手艺,一直不能继承我的手艺。因此,我虽然年近古稀却还在做着这项工作,直到我死了,这些技艺就会跟随我一起埋进坟墓。如此看来,古代圣人们的道理和思想也早已随他们一同死去了,留下来的写在书中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区区一个小木匠能将简单的生活常理应用于高深的哲理中去,实在可以称得上生活的有心人和深沉的思考者。如他所言:真正的手艺是无法用言语来传授的,而只能用心去领会,这和老子的“道可道,**道;名可名,**名”如出一辙,令人深思。 第二章美之.美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概念也就形成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也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相互比较而显现,高和下相对而存在,音节和旋律相互**,先和后相随而有序。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发号施令的德政教化。让万物自然地产生而不去人为创造,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功业成就了而不据为己有。只因不据为己有,所以也不会失去。 【评析】 我们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分子,和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等玄而又玄的东西转化或组合而来的。由此可以看出人和其他事物是同源的,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由大道衍生出来的,所以也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而且和其他物体相互依赖,互相转化。 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变化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的生命开始于一个*精卵,其*精卵的形成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也是很复杂的形成过程,在这里暂且不提这一层。我们从*精卵说起,一个健全的*精卵在得到母体营养的情况下,会迅速地生长发育,形成胚胎,然后随着各个器官的逐渐成熟,胎儿就有了听觉、视觉、触觉。为了满足胎儿的需要,母亲会增加各种营养,甚至开始实施胎教,比如听音乐、欣赏美丽的风景;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吃得开心、睡得舒心,听到外婆说:“小家伙长得好快啊!”胎儿不懂什么叫快,就知道拼命大吃大喝大睡,偶尔伸伸小腿、扭扭屁股,弄得妈妈开心地说:“老公,宝宝又踢我了!呵呵……”我们不知道老公是谁,但我们**知道宝宝是谁。直到有**,我们听到医生的声音,我们就知道大事不好——我们要出生了,要离开这个安乐窝了!我们虽然有那么多的不情愿,可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现在我们谈的大道。我们**天长大,在此过程中我们生过病,因为犯错被父母或老师批评过,当然我们也因为表现出色而被老师夸赞,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对错,什么叫荣辱。 后来,我们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对生命的理解*趋深刻。我们在爱护子女的同时,不由得想起父母一辈子的艰辛;我们想去孝敬他们,陪伴在他们身边,可现实不允许我们这么做;因为我们要忙于养家糊口,要忙于实现自身价值,我们感到力不从心,感到矛盾重重,在矛盾面前我们感到左右为难,甚至痛苦。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会面临残酷的竞争,胜利了我们狂喜,失败了我们愁眉不展、痛苦彷徨。 *子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们都必须**天地过,即便是我们不愿过了,可谁又能阻止太阳升起和落山呢?我们嫌*子过得太快,可*子不会为我们停留一分一秒,它像一辆快车载着我们向死亡开去;我们乘机想跳下来,那是枉然,是根本不可能的。 面对这人生路上的矛盾,我们迷惘,我们无奈,到头来还不是同样的结局,何苦给自己制造那么多的苦恼呢?面对荣辱、得失、成败、哀乐、爱怨,为何不能泰然处之呢?矛盾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头脑中有了知识的概念,它是一个由概念到对立,再由对立到矛盾的自然形成过程。矛盾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好的一是坏的,可我们的特点就是只能接*好的结果而无法接*坏的结果,因而我们痛苦我们迷惘,甚或悲痛欲*。这种坏情绪会经常困扰着我们,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环境里矛盾无处不在。 大道无言,大道无际,它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使天地万物感*到了它的存在和巨大威力;但却无法对其加以准确地描述,任何概念和范畴都是牵强的,都没有恰当地概括出大道的真义。正是因为这种不准确、不**、不真实的概念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大道的领悟;所以也就无法真正融入大道无忧愁、无烦恼、自由自在的境界中去。 圣人明白大道的**性和它的真实内涵,他们能抛弃和**人类的自私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这种无所作为的处世哲学看似消极,却是一种真正的积极,是对人类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他们能真正地理解大道并和大道融为一体,顺应自然和各种变化,也就无所谓得到和失去,也就没有忧愁和烦恼了。 【引申阅读】 东施效颦 西施,春秋时的越国人,是我国历**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她的美貌到了倾国倾城的程度。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她的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家住在若耶溪的西岸,在东岸也有一位女子,名叫东施。东施不仅相貌难看,而且没有修养。她十分妒忌西施的美貌,每当听到人们赞美西施的时候,她总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哼,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一定会比她*美丽的!”从此以后,东施开始处处模仿西施,和西施穿一样的衣服,梳同样的发式。但即使是这样,还是没有人说她长得漂亮。为此,东施耿耿于怀。 有**,东施去集市上买东西,忽然看见有好多人在一起,像是在谈论着什么事情。东施走上前去,听到人们说:“真是美丽极了!”接着,还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东施顺着人们的目光看去,发现是西施正从路口走过。 西施这时候走到了人们的面前,见到有那么多的乡亲在一起,就赶忙向大家打招呼。这时,有人问道:“西施,你这是往哪里去啊?” “我的心口病又犯了,我现在要去抓点药。”西施说完,又把眉头微微一皱。东施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此时西施手捂胸口,双眉皱起,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一种娇柔的女性之美,东施不得不承认她自己也被西施的这种美丽打动了。 回到家里,东施还在想集市上发生的事情。她心想,人们那么青睐西施生病的时候捂住心口、皱着眉头的样子,说明那样的动作和表情一定是很漂亮的,要不然,村子里的人们怎么会那么喜欢西施呢?我要是学着那样去做,人家一定也会夸奖我的。 第二天,东施在家里精心地梳洗打扮以后,来到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她走到拥挤的人群中,便开始学着昨天西施生病时的样子——皱着眉头,捂住心口,走来走去。她暗自高兴,我这样做一定也是很美丽的,一会儿我也能听到人们的赞美。 可是,东施没有想到,她的矫揉造作使原本就丑陋的样子*难看了。她发现村子里的人凡是看见她的,有的把门紧紧地关上,有的拉着孩子远远地躲开。 第三章.人之治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功名,使民众不争名夺位;不视难得的奇珍异宝为贵重之物,使民众不去做偷盗的坏事;不让民众看见可贪的功名、利禄,使民众之心不产生邪恶和动乱的念头。所以有道之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们的心灵,满足人们的温饱,削弱人们争名夺利的雄心,强健人们的体魄。永远使人们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夺名利的欲念。使那些争名夺利、为非作歹之徒不敢造次生非,不敢做坏事,那么**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评析】 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生活,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果实,没有所谓的不均和不平等。自从私有制出现以后,阶级也就形成了,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尊贵卑贱的概念,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地位让被统治者垂涎三尺,他们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而不想被人奴役和随便打骂,一心一意想变卑贱为尊贵,变贫穷为富有。这无非是名和利的争夺。 名和利自古以来就是相连而生的,有了名,也就有了尊贵的地位,就会被人赞赏和尊敬。一般而言,有地位的人常会吸引富人的目光,他们各有所需,互为利用,即我们常说的权钱交易。所以,有地位的人一般都很富有,富有的人一般都有地位,名和利是相随相伴的。 统治者根据人们追名逐利的人性弱点,来实施自己的统治策略,以达到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目的。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笼络民心,就利用名利权势来吸引天下的文才武将,这一举措不仅为自己的统治增加了后备力量,而且对维护自己的统治大有裨益。这种名利权势的获得必须经过争夺来实现,这样一来人们的聪明才智不是用来对付统治者,而是用来争夺名利,正是在人们争夺权位的当儿,统治阶级便可放心地睡大觉了。科举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人们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为了享*荣华富贵,而不得不十年寒窗苦读,到头换来个一官半职,而自己却成了效忠帝王的奴仆,统治阶级成功地实现了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然而这不是*好的治理**的方法,它的效用很短暂,不可能收到长久的效果,而且这种做法有其弊端,那就是它会使人们的**无限制地膨胀,人们会一味地争名夺利而忘乎所以,造成人心大乱,*后必将危及自己的统治。 老子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社会现象,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他对社会混乱的根源极力探求,结果发现:天下之所以混乱,是因为统治阶级不懂“大道”,不懂得无为而治。老子提出要让天下人心静如水,打消内心争名夺利的**,这是心理治疗;要让他们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这是身体治疗:只有这两方面都能达到完好和平衡,天下人才会安居乐业,才会安守本分地过*子,天下也就太平了。这种看似消极的治国方略,却能起到积极的治理效果。“常使民无知无欲”,这里的“知”是有知识、聪敏机巧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永远使人们没有投机取巧、争名夺利的**。天下人的**淡了,人心也就厚道了;人心厚道了,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将老子的这种无为治国的思想解释为愚民策略是不正确的,他论述的治国思想看似无为,实则有为,这种境界,恰似悠然中隐含着人性的真实。 【引申阅读】 晋文公教民得法终成霸主 晋文公是春秋时的一个贤明的君王,善于纳谏。晋文公手下的臣子也因此敢大胆地向他提出自己的看法。 公元前636年,晋公子重耳回国当上国君,是为晋文公。他当上国君后,开始征集百姓,组织*队,训练作战。两年后,晋文公便准备用训练的百姓称霸诸侯。 大臣子犯劝阻说:“百姓虽然经过训练,身体强健,但还不懂得义,还没能各居其位,不能用。” 晋文公觉得有道理,他便想办法让百姓懂得义。正在这时,周朝发生了“昭叔之难”。 昭叔是周惠王的儿子,他和他的哥哥襄王的王后狄隗密谋叛乱,襄王知道后,便将狄隗废掉。这件事触怒了狄隗的娘家,他们派重兵*打周朝,周襄王被迫逃到郑国。 周朝在当时名义上是各诸侯国的宗主,晋文公决定帮助周襄王返回周朝,并用此事教育晋国的百姓什么是义。 他派出左右两*,右**打昭叔,左*去郑国迎接周襄王返国。事成后,周襄王为表彰晋文公的功劳,以天子的礼仪迎接晋文公。 晋文公却推辞说:“这是臣下分内之事。” 他帮助襄王返国后,又回国致力于便利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认为可以使用百姓了。 子犯出来阻拦说:“百姓虽然懂得了义,但还不知道信是什么,还不能用。” 晋文公听了,觉得有道理。 他率领*队*打原国,命令士兵携带三天的口粮。*队围困原国城池整整三天,士兵们的粮食全部吃完了,而原国还坚守城池不出。于是晋文公下令退兵,正当晋*刚退兵时,间谍从城里出来报告说:“原国已经准备投降了。” 有人主张再坚持一下,等待原国投降。晋文公坚决地说:“当初带三天*粮,就是准备*打三天的;如今已下令退兵,就应该说话算数。如果不退兵,即使得到原国,也会失去信用,得失相比哪个多呢?” 由于晋文公利用*打原国教育百姓知道信,所以**民风大变,凡事以信为本,他们做生意不求暴利,不贪不骗。 做完这些后,晋文公问子犯:“这回行了吧?” 子犯回答:“百姓虽知信、义,还不知道礼,还不知道恭谦礼让。” 于是,晋文公又在让百姓知礼方面下苦功。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每个环节都依照*礼执行,使百姓看到礼仪;他又规定百官的等级及职责,使百姓知道对什么职官行什么礼仪。百姓们不但如此,还知道根据礼来判断一件事的是非。这时,子犯笑着说:“可以用民了。” 于是,晋文公开始伐曹,*卫,取得齐国之地,大败楚*于城濮,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选用**版本为底本,约请国学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 ◎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 ◎特别加入评析、引申阅读,让普通读者轻松领略国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