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也妮·葛朗台

欧也妮·葛朗台
作者: (法)巴尔扎克|总主编:张辛|译者:吕元
出版社: 阳光
原售价: 23.00
折扣价: 16.56
折扣购买: 欧也妮·葛朗台
ISBN: 9787552518023

作者简介

张辛,字此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考古学家,文物和书画鉴定家,书法家,古诗文、碑志写作名家。主要从事商周考古、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古代文物、中国书画和国学的教学和研究。数获北大优秀教学奖,被学生评为“北大十佳教师”。 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1799年5月20日生于法国中部的图尔城,二十岁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驴皮记》为他赢得声誉,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更创作了卷帙浩繁的巨著《人间喜剧》,共包含91部小说,刻画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内容简介

夏尔风尘仆仆地来到葛朗台家,带着他时髦的家 当和巴黎的贵族气 派,他会受到热情招待吗?吝啬的葛朗台又将会 怎样对他呢? 夏尔·葛朗台是个二十二岁的美少年,此时与这 帮地道的外省人形成了奇怪的对比。他的贵族气派早 已令他们心中不快,都在琢磨如何嘲弄他一番。这一 点需要说明一下。 二十二岁的年轻人还和孩子差不多,处世还很幼 稚。因此,他们一百个人当中,可能有九十九个行事 和夏尔·葛朗台一样。这个晚上的前几天,他父亲吩 咐他去索漠的伯父家住几个月,也许这位住在巴黎的 葛朗台想到了欧也妮吧。 这还是夏尔生平第一次来外省,因此很想显显巴 黎时髦青年的派头,他相信以自己的阔绰和文雅,一 定会令这些乡下人自惭形秽,羡慕不已,从而为当地 带来新的潮流,引进巴黎生活中的精髓。反正他是下 定决心,在索漠的这段日子里,他会极端讲究衣着打 扮,要比在巴黎花更多的时间来刷指甲。其实有些潇 洒的小伙子还故意不修边幅,以便透出难以模仿的风 度呢。 夏尔带了巴黎最华丽的猎装,最漂亮的猎枪,最 威武的马刀和最时髦的刀鞘。他有一全套设计精巧的 背心:灰色的,白色的,黑色的,金龟子色的,带金 丝的,带光片的,带条纹的,双面的,有高领的,有 平领的,也有翻领的,有纽扣直到脖颈的,还有金纽 扣的。他还带了各式各样最流行的活领和领带,两套 名师设计和制作的套装及工艺最精细的内衣,以及他 母亲赠送给他的一套金质梳妆用具。 花花公子的那套七零八碎也都带了,连一个玲珑 剔透的小文具盒也没落下。那可是一个最可爱的女子 送的,起码他是这么认为。他叫她安内特,她还是一 个贵妇人呢,为了消除丈夫的某些疑虑,只好暂时牺 牲自己的幸福,现在正愁眉苦脸地陪伴丈夫在苏格兰 旅游。他幸好带了非常漂亮的信笺,半个月可以给她 写一封信。总之,巴黎浮华生活的一套行头,可以说 一应俱全,从决斗开始用的马鞭到决斗收场用的精美 手枪,一个游手好闲的青年混日子的所需用品,已经 样样齐全了。 爸爸命他独自起程,不可铺张,因此他便把驿车 的前厢租了下来。他拥有一辆小巧玲珑、特意定做的 轿车,他打算在六月份乘坐它前往巴登温泉,与贵夫 人安内特会面。于是,他为不会在此次外出时糟蹋这 辆轿车而感到高兴不已。 夏尔预备在伯父家里碰到上百客人,一心想到去 森林中去围猎,过一下城堡生活。他想不到伯父就在 索漠;他在这儿问起葛朗台,只是为了打听去法劳丰 的路;等到知道伯父在城里,便以为他住的必是高堂 大厦。索漠也罢,法劳丰也罢,初次在伯父家露面非 体体面面不行,所以他的旅行装束是最漂亮的,最大 方的,用当时形容一个人一件东西美到极点的口语说 是最可爱的。 漂亮的栗色头发刚刚在图尔请理发师烫过,换了 衬衫,系一条黑缎子领带,配上圆领,衬托着一张笑 吟吟的白脸蛋;一件紧身的旅行外衣半系着扣,露出 一件高领开司米羊毛背心,里面又是一件白背心。怀 表漫不经心地随便放在一个口袋里,短短的金表链拴 在扣眼上。灰色的长裤,两边系扣,加上黑丝线所绣 的图案,显得美观大方;他手里挥动着一根手杖,风 度十分潇洒,黄金雕刻的杖头和色泽鲜艳的灰手套相 得益彰。最后,他的便帽同样品味高雅。 巴黎人,只有巴黎人,只有上流社会的巴黎人才 能将精雕细刻与气派风度结合得这样浑然一体,才能 巧妙地融合种种无聊的服饰和点缀,显得天衣无缝。 这通身的打扮,再加上他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真透出腰插手枪、臂揽美人、身怀绝技的青年人的 朝气。 现在,要是你在欣赏了夏尔的翩翩风度之后,能 够想象出身为索漠本地人的克罗旭叔侄的样子,那么 对在这间灰乎乎的客厅里,二者之间展现的巨大分歧 ,将有更深的体会。他们三人都爱吸鼻烟,鼻涕流出 鼻孔许久也不愿去理会,棕红色衬衣的领子皱皱巴巴 ,掉在衣褶上的烟末天长日久已使衬衣发黄。软塌塌 的领带刚一系上脖子便被扭成麻花一般。他们衬衣之 多,可每半年才洗一次,将它们统统压在衣柜底下, 久而久之,变黄变灰,失去光泽。他们最为情投意合 之处便是邋遢至极,老气横秋。 他们的面容也和他们的破旧衣服一样憔悴,和他 们的长裤一样皱皱巴巴,仿佛早已精疲力竭,变硬变 僵,变得畸形。其他服饰更是毫无讲究,不但全不成 套,而且更无新潮可言,整个一副外省人的打扮,好 像衣着整齐只是为了饱他人眼福似的。 P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