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攻击/动物行为学大师佳作书系
作者简介
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1903-19**),奥地利**动物学家,被称为“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德国《明镜》周刊评论他是“动物灵魂方面的爱因斯坦”。他提出了行为科学中的多个重要概念,如印记现象和先天释放机制。由于动物行为研究方面的开拓性成就,洛伦茨与弗里施、廷贝亨共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洛伦茨较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他所著的《论*击》、《所罗门王的指环》、《狗的家世》、《灰雁的四季》等多部作品至今依旧广*好评和喜爱。
内容简介
争斗的意义何在?在自然界,争斗的过程无时无 处不在。它的行为机制以及使用的**都得到了高度 发展,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物种保护的功能明显提 高。因而,我们有责任追问这一达尔文式的问题。 那些*哗众取*的印刷媒体和电影误导的门外汉 ,将众多“丛林野兽”之间的关系想象为嗜血的杀戮 ,且它们各自为战。在一部传播甚广的影片里,人们 看到一只孟加拉虎跟一条巨蟒厮杀,之后不久,这条 巨蟒又跟一条鳄鱼缠斗在一起。摸着良心说,我敢断 定,这种情况在自然条件下**不会发生。这些动物 中的一个如果结束了对手的生命,它又能获得什么好 处呢?它们谁都没有妨碍对方的关键利益。 “为生存而战斗”,达尔文的这一表述有时会被 错误地解释为不同物种间的斗争。实际上,达尔文心 里所想的推动物种进化的斗争,是近亲动物之间的竞 争。使得一个物种消失或者变成另一个物种的原因是 那些能带来好处的“发明”,它们在遗传变异的** 过程中偶然地出现在物种的某一个或某一些成员身上 。这些运气**的个体,其后代在竞争中逐渐取得优 势,直到这一物种的个体全都拥有这项新“发明”。 不过,不同物种的成员之间也确实存在争斗行为 :在晚上,一只猫头鹰可以杀死并吃掉全副武装的猛 禽,虽然这些猛禽会极力反抗。当然这些猛禽若在白 天遇到猫头鹰,也会凶猛地还以颜色。从*小的啮齿 动物开始往上算,*大多数动物都有一定的自卫能力 。当它们身处*境且无机会逃走的时候,都会进行凶 猛的反击。除了这三种特别典型的物种间的搏杀以外 ,还有一种不算特别典型的情况,比如,两只不同种 类的、专门在洞穴里筑巢的鸟为了抢食而大打出手。 对于这三种典型的种问争斗,我们需要作进一步的阐 明,以解释它们的一些特性,并将它们和种内*击区 别开来,后者才是本书讨论的主题。 种间争斗的生存价值比种内竞争要明显得多。食 肉动物和它的猎物会相互影响彼此的进化,这种相互 影响的方式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了某种功能的选 择压力会如何导致特定的适应性。有蹄类动物奔跑迅 捷,迫使它的猫科捕食者进化出尖利的爪牙和非同寻 常的弹跳力。古生物学上的发现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例 子,表明捕食者和猎物的*防**之间的竞争。食* 动物牙齿的磨切能力越来越好,在同步进化的过程中 ,那些富有营养的植物则为自己设计了种种自保的法 子,比如,储存硅酸盐以及进化出硬刺等。这两者之 间的“战争”从来不会发展到捕食者使得它的猎物灭 *的地步,一种平衡状态总是会在两者之间保持着, 维系两个物种的长存。*后一只狮子将会在它捕食* 后一对羚羊或斑马前就早已因饥饿而死去了;或者, 用商业的术语来说,捕鲸业肯定会在*后一头鲸灭* 前破产。对一个动物物种的存在构成直接威胁的,从 来不是以它们为食的敌人,而是其竞争对手。史前时 期,人们将澳洲野犬(一种原始的家养犬)带到澳大 利亚。它们四处劫掠,但并没有使它们的任何一种猎 物*种,然而,却让那些跟它们捕食相同猎物的有袋 目动物深*其害。那些大型有袋目食肉动物(袋獾和 袋狼)在力量上远非澳洲野犬可比,但它们相对愚笨 ,行动迟缓,捕猎方法也比较“老套”。*终,澳洲 野犬使得有袋目动物的老式捕猎方法一无所获,有袋 目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现今,它们仅仅存活于澳洲 野犬从未踏足过的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 岛。 P19-20